首页 理论教育 鼠疫控制:及时报告和通讯机制

鼠疫控制:及时报告和通讯机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在得出人间鼠疫或疑似人间鼠疫诊断后,按规定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同级或上级鼠疫防治机构报告,同时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由接到报告卡的鼠疫防治机构,立即进行网络直报。③接到报告的县级鼠疫防治机构除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外,应将疫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鼠疫控制:及时报告和通讯机制

(一)报告和分级

1.报告时限

(1)人间鼠疫报告:

①有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在得出人间鼠疫或疑似人间鼠疫诊断后,按规定在2小时内向同级或上级鼠疫防治机构报告,同时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并在2小时内通过《鼠疫防治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②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在得出人间鼠疫或疑似人间鼠疫诊断后,按规定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同级或上级鼠疫防治机构报告,同时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由接到报告卡的鼠疫防治机构,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③接到报告的县级鼠疫防治机构除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外,应将疫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鼠疫防治机构)。

(2)动物鼠疫报告:判定动物鼠疫疫情后,责任报告人在城镇须6小时内将动物疫情通过《鼠疫防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在乡村须12小时内通过《鼠疫防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鼠疫疫情分级

人间鼠疫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肺鼠疫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发生鼠疫菌强毒株丢失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鼠疫疫情(Ⅱ级):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下同)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腺鼠疫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生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鼠疫疫情(Ⅲ级):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数1~4例;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腺鼠疫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19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县(市)。

(4)一般鼠疫疫情(Ⅳ级):腺鼠疫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1~9例。

(二)疫源调查

1.流行病学调查

(1)明确疫情性质:核实疫情,调查疫情发生的可能的范围以及可能受威胁的人群。

(2)调查感染来源:调查可能的感染来源,包括染疫的动物或人。

(3)调查并控制密切接触者:调查可疑动物及患者的所有接触者,以便对其采取隔离、医学观察、预防服药等措施。

2.实验室检测

(1)疑似鼠疫患者的取材:

①疑似鼠疫患者应在服用抗菌药物前,依其症状和体征,按规定部位采取检材。

②所有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患者,除采取相应部位材料外,均应采取静脉血3~5mL,供检菌和血清学诊断用。发病后7日内采取的为急性期标本,由于就诊等原因最迟不应超过发病后14日;发病后第15至30日期间还应采取第二份恢复期静脉血标本,专供血清学诊断用;两份血液标本采取的间隔不应少于7日。

(2)密切接触者的取材:对与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鼠疫污染材料的接触者,及早期未出现典型症状的疑似鼠疫患者,均应根据情况采取静脉血、痰标本及咽拭子备检。

(3)疑似鼠疫尸体的取材:首例疑似鼠疫尸体应做解剖取材。取材前应做好解剖器材、场所选择和尸体处理的准备。以无菌手续采取肝、脾、肺、心血及有可疑病理改变的淋巴结等,分别置于灭菌容器内保存。尸体有腐败迹象时,必须取管状骨骺端骨髓。如不能解剖,可行局部取材。用腰椎穿刺器按淋巴结、心、肺、肝、脾的顺序穿刺采取组织,分别保存于灭菌容器内,尸体腐败时可穿刺取骨髓。

(4)动物标本的取材:将获得的全部应检动物分类编号登记,单只装入小布袋内,活动物麻醉后,捡净体外寄生虫,进行动物分类鉴定,然后按下述方法剖验。

①自毙、染病萎靡动物:解剖后,分别观察腺、肝、脾、肺、心有无病变,并取相应材料进行细菌学检查,使用的器械每用一次,必须进行消毒。

②捕获动物:原则上只采取肝、脾或有病变的组织进行检查。

③腐败材料:采取骨髓或脑组织进行检查。

(5)昆虫材料的采集:昆虫材料包括:蚤类、蜱类、螨类、虱类等,以蚤类为重点。对动物体蚤、洞干蚤、巢蚤及游离蚤的采集,一定要单只装袋,注明寄主、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生境等,然后进行分类鉴定,并登记种类,捡入装有1/20万龙胆紫2%盐水的小瓶内,送到试验室进行细菌学检验。

3.标本的保存、包装与运输(www.xing528.com)

(1)所取材料均应保存于灭菌容器内,容器用石蜡密封。组织块可保存于灭菌生理盐水中。

(2)液标本应分离血清;血块及所取其他材料均应保存于灭菌器皿内。

(3)详细填写送检单。应包括:标本种类、标本数量、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取标本名称、送检者等。

(4)取标本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进行包装。检材应包装严密,保存场所适宜,保存温度不高于4℃。

(5)按照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执行。

(6)指派2名人员(其中1名专业人员),乘快速交通工具送检材。直接送达负责该地区检验工作的专业实验室。

(7)接交材料时首先检查包装,绝对不能有破损、污染,如有破损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按送检单点清材料的种类、数量,并准确记录签字。

(三)划定隔离圈,实施隔离

疫区和隔离区域的大小、范围,应根据鼠疫患者病型、发病人数、传播范围、直接接触者多少,以及鼠疫患者及直接接触者对周围人群可能造成威胁的范围,流行趋势而定。

一般以鼠疫患者住处为中心,将其周围可能被污染的邻舍(帐篷)划为小隔离圈(一般一个或相邻的几个庭院)。小隔离圈内设隔离病房。根据具体情况对小隔离圈内的原居住人员实行隔离观察,进行预防性治疗,非有关人员禁止出入。

如果需要,以发生患者的住宅为中心,将所在村屯或街道的一部或全部划为大隔离圈。牧区则以患者的住宅(相邻帐篷)及其附近常有人来往的住地(一般1~2km)划为大隔离圈。大隔离圈内的人员可进行有组织的生产活动(禁止集会等集体活动),但不准去外地。

(四)直接接触者的留观

直接接触者是指与鼠疫患者、疑似患者、鼠疫尸体或被鼠疫菌污染的物品近9日内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员,如一块生活、交谈、学习、工作、乘坐交通工具等的人员。对于肺鼠疫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其他型鼠疫的接触者应根据与患者接触的程度,确定直接接触者。

在大、小隔离圈内的直接接触者可就地隔离观察;如已去外地,应通报追索,就地隔离留验,跟踪观察。所有直接接触者在隔离期间均应进行预防性治疗5~7天。隔离期间如发现高热者或疑似鼠疫患者,应立即单独隔离观察。直接接触者隔离期限为9天,如在隔离期间再接触鼠疫患者、疑似患者,则重新隔离9天。

(五)疫区封锁和交通检疫

发生鼠疫疫情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准,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发生鼠疫疫情时,根据上级或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和当地疫情形势,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疫源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鼠疫患者、疑似患者及其直接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移交。

(六)疫区消毒、杀虫、灭鼠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鼠疫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肺鼠疫尤为重要。主要是对患者所在的房间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还有患者的衣物、被褥、日常用品,特别是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必须彻底消毒。

杀虫灭蚤是杜绝鼠疫流行的重要措施。判定鼠疫疫区后,在抢救患者的同时,把患者的衣服、被褥全部进行消毒、灭蚤处理。在灭鼠前或同时对大小隔离圈内彻底进行环境灭蚤(包括鼠洞灭蚤)。对猫、狗要严加管理并进行灭蚤。

灭鼠是消灭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大小隔离圈内的所有村屯、街道,除防疫人员为调查目的外,一般禁用器械捕鼠,以防疫鼠污染和疫蚤游离。应选用高效灭鼠药物灭鼠,必要时可扩大范围,也可与野外灭鼠同时进行。达到无鼠无洞的标准。

灭鼠灭蚤工作应在疫点半径1.5公里范围内进行。在保证重点区域灭鼠灭蚤工作完成之后,再开展其他区域灭鼠灭蚤工作。要进行严格的疫区处理,达到无鼠无蚤。同时,要开展疫点附近村屯民舍、畜圈的灭鼠灭蚤以及猫、狗的灭蚤和清理环境卫生工作。

现疫流行村屯疫区的处理采取先灭蚤后灭鼠的方法。在村屯民舍、畜圈周围,猫、狗等先开展灭蚤,然后开展灭鼠工作。采用灭蚤药物如拟除虫菊酯类。灭鼠应选择毒饵法,采用灭鼠药物应首选急性药物磷化锌、毒鼠磷等,其次可选杀它仗和嗅敌隆。投放毒饵的地点应采用公告或设立警示牌的形式告知当地群众,说明其危险性;采取防止未成年人以及家畜、家禽宠物接触毒饵的措施,直至毒饵清除。

城镇、乡村灭鼠采取统一指挥、统一方式、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行动,统一考核办法,不留死角。用药期间保证毒饵覆盖率、投饵到位率和残饵保留率达100%。

各地可采取灵活多样的灭鼠灭蚤方法,但均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投药者要做好个人防护。

(七)宣传教育和培训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鼠防健康教育工作,使群众了解、掌握鼠疫防治基本常识,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宣传重点包括:对疫源地及其毗邻地区的群众、进入疫源地的人员,除宣传鼠疫防治科普知识外;应以“三报”、“三不”为重点,三报即“报告病死鼠(獭及其他病死动物)、报告疑似鼠疫患者(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及胸痛、咳嗽)、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卫生部门要对各部门和基层专业人员及承包灭鼠单位、学生、干部、群众等灭鼠员进行短期培训,并指导实施灭鼠灭蚤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灭鼠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灭鼠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