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产阶级政党成立及政纲 | 中国近现代史论

资产阶级政党成立及政纲 | 中国近现代史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以三民主义作为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总纲领。这便引起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仇视和恐慌。

资产阶级政党成立及政纲 | 中国近现代史论

三、资产阶级政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孙中山和革命志士深受鼓舞。但各革命团体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不能适应革命的需要。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为此,孙中山进行了积极的活动。

1905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先后与黄兴宋教仁等商讨成立统一政党的问题,得到他们一致的赞成。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到会者约百余人。大会经过讨论,通过了《中国同盟会章程》;一致推选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确认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政治纲领;决定设同盟会总部于东京,总部下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设9个支部,支部之下按省设立分会。由此可见,同盟会有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组织方案。会议决定以《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从此,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从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出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以三民主义作为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也就是孙中山说的民族革命。指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但不是灭尽满族。孙中山宣布:并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即清政府统治,明确地把推翻清朝政府统治作为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这里,虽然包含着强烈的反满思想,但却反对了排满的民族复仇主义。在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情况下,反满间接具有反帝的含义。

“建立民国”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即孙中山所称的政治革命。这是同盟会纲领的核心,即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要改变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所以在进行民族革命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他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成两次去做。“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以看出,民权主义的中心思想、革命目标,就是要以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军政府宣言》中还提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即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此外,还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提出了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期建国的设想。民权主义成为三民主义中最富有时代性的光辉思想,为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建立共和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这是孙中山试图革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一种设想。其方法是:国民政府一经成立,先“核定地价”,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税,以后因“社会改良进步”引起的增价,则归国有;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他认为,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化,才能遏制私人对土地的垄断,使国家能够利用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做到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以此办法来遏制政治革命成功后少数人对土地的垄断,避免贫富悬殊的出现。平均地权,反映了孙中山认识到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和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列宁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www.xing528.com)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三民主义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第一,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孙中山虽然也看到当时中国社会危机是“异种残之,外邦逼之”,希望获得民族独立,但却没有提出反帝的纲领和口号,甚至幻想帝国主义容忍和支持中国革命,在同盟会“对外宣言”中,还表示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照旧偿付清政府外债,甚至宣称在革命时不发生“妨害”帝国主义的行动。第二,没有触及整个封建专制的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企图通过打倒满族贵族而实现民主权利,却错误地把汉族封建势力当做争取的对象,甚至在同盟会的《规则》中要地方绅士参与起义后维持地方秩序的工作,担任安民局局员或顾问。第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的主张虽然接触到这个问题,却是一个主要是避免城市土地过分集中的温和的和平改造计划。孙中山并不赞成发动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实际上也就是不赞成用暴力革命手段铲除封建制度存在的根基。因此,“平均地权”的口号,根本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

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报刊广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而使民主革命活动迅速高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便引起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仇视和恐慌。他们制造种种谬论攻击革命派,企图驳倒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阻止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为了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在1905~1907年,同改良派进行了论战。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喉舌《新民丛报》成为两派论战的主要阵地。论战的主要问题有:

1.是不是需要反满革命。保皇派大肆宣扬“忠君保皇”,吹捧清政府的“仁政”和光绪帝的“圣德”,反对革命。革命派则披露了清王朝卖国和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罪行,指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保皇派认为革命会导致“杀人流血”,造成内乱,引起外国的干涉,瓜分中国,导致“亡国灭种”。革命派则认为革命有百利而无一害,革命是以建立民主政治为目的,而不是争权夺利,不会导致内乱;革命的目的不是排外,不会引起外国干涉和瓜分。

2.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智低下,学识幼稚”,没有实行民主共和的能力,只能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从“天赋人权”思想出发,指出“民权”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国人民在斗争中能够学会运用民主权利,因而中国必须实行民主共和。

3.是维护还是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保皇派认为中国没有贫富悬殊的现象。攻击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危害国本”,必会引起社会骚乱。革命派则指出封建土地制度弊病丛生,不仅使地主不劳而获,农民生活苦难,而且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土地国有则是国民在经济上平等的权利,可使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实行三民主义,要不要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问题。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大大扫除了保皇派的影响,迫使保皇派的主要阵地《新民丛报》停办。虽然在论战中仍暴露出革命派的很多思想上的弱点,但通过论战,革命派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做了思想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