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牧野灭商: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牧野灭商: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牧野灭商的战争方式两年后,灭商之战终于真正发动了,战场就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之地。史料留下的灭商战事的谜团,主要是四个方面。殷商一方,则是70万人众。如此计算,牧野之战的双方参战总兵力,当是100万上下,是早期国家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方式,历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构成之一。牧野灭商之战开创的这种程式化、规制化的战法,形成了西周与春秋时代长期的古典战阵传统。

牧野灭商: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3 牧野灭商的战争方式

两年后,灭商之战终于真正发动了,战场就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之地。

牧野之战的结局是人所共知的。牧野之战的具体进程,却已在沧桑岁月中模糊不清了。史料留下的灭商战事的谜团,主要是四个方面。

其一,双方参战兵力究竟多少?

当今的一种说法认定:武王灭商的周军人数很少,不过万人。战国以来的古典学者的普遍看法则认为:周方联军人数当在50万上下。其中,周军主力8万上下,其具体构成是:战车300辆,一辆战车编成步兵百人,则为3万人;独立编成的甲士45000人,虎贲3000人。其余诸侯联军,共有战车4000辆,合计兵力40万上下。殷商一方,则是70万人众。《韩非子》、《战国策》、东汉王充的《论衡》等,都与《史记》的记载接近一致。如此计算,牧野之战的双方参战总兵力,当是100万上下,是早期国家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其二,灭商之战的残酷性究竟如何,它是一场不流血的仁义战争吗?

关于牧野之战的残酷性,《尚书·武成》篇记载是:“武王伐商,血流漂杵,赤地千里。”极言其战争代价之沉重。周武王作《武成》,是记载在《周本纪》中的大事之一,其文件性质实际是周武王灭商的战役总结,无疑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可是,战国时代的孟子很反对这一记载,愤愤质问说:“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

也就是说,孟子认定这场被称为“革命”的灭商之战,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流血的。因为,这是一场最仁义大军对最不仁义政权的一场战争。于是,儒家学派就在整理古典文献中删去了《武成》篇,以致后世史家大多忽视了灭商之战的残酷性,使一个基本的常识问题变成了长期争论的谜团。

其三,牧野之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

战争方式,历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构成之一。对战争方式的了解,是透析特定文明形态的有效途径。对于这场早期国家时代最大规模的会战,史料只留下了两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战阵之前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什么是致师?东汉经学家郑玄说:“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也;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这就是说,“致师”是一种宣战仪式:一个最精锐的百人马队,冲向敌阵边缘,在冲击壁垒时俘获一个敌军将士归来,以表示必战之志与必胜之心。用当时的话说,这叫“摩垒而还”。为此,后来制定的《周礼》规定:军中有专门执掌“致师”的将官,叫做“环人”。(www.xing528.com)

第二个细节,是“以大卒驰帝纣师”。何谓“大卒”?就是主力作战大军。在牧野之战中,大卒驰帝师,就是发动由周军三百五十辆战车及其编成的三万余步卒组成的庞大方阵,强力冲击纣王(帝)军阵;大卒之后,自然是诸侯联军了。

这两个细节说明,周人的战法很讲程式,很讲规制。这种战法程式,主要是三段:阵前誓师,致师宣战,大阵冲杀。战法规制,是发动作战环节的等级规定——誓师必王,致师必帅,冲阵必大卒,此所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作战规制。牧野灭商之战开创的这种程式化、规制化的战法,形成了西周与春秋时代长期的古典战阵传统。所谓王师,所谓文师,所谓文伐,所谓取法天地,所谓大兵无创等,都是这种程式化战法的理论反映。

其四,殷商大军失败的原因何在?

以《史记》为代表的古典史学历来认为:商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商人“前徒倒戈”。近现代以来,这一观念得到了新的论证,认为商军大多由奴隶构成,奴隶阵前倒戈导致了商军溃败。但是,依据史料信息实际分析,这不可能是真正的史实。

其一,最后的殷商大军中,奴隶数量不可能占居多数,不可能成为主要力量。因为,当代发掘已经证明:商代奴隶数量很少,不构成主要的劳动力;商代主要人口与主要劳动力是各种平民。即或是紧急征发,奴隶数量也不可能凭空产生。在正常的一支大军中,极少数奴隶要发动临阵倒戈,难度极大。即或果真有奴隶倒戈,也未必能引起七十万大军的真正崩溃

其二,真正导致商军大崩溃的原因,在于这支殷商大军的构成。当此之时,殷商的迎敌大军并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是一支在朝歌王畿仓促征发的平民武装。最大的可能是,商人族群举族全体出动,来保卫朝歌了。这时,殷商已经大衰,已经没有一支足够数量的真正军队应战了。牧野之战,真正的王室军队若还有七十万,那伐商联军是不可能胜利的。此时,真正的殷商王师,最多估算不会超过十万,其余则都是临时征发的“乌合之众”。相反,周军与诸侯联军,则是经过长期准备与长期训练的五十万左右的真正军队。如此两军冲杀,商军必然很快崩溃,从而演变成周人联军的大屠杀,导致“血流漂杵,赤地千里”。此时,即或有临阵倒戈现象,但是对于战争胜负,也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奴隶倒戈之说,实际上是后世的周礼膜拜者们为了证明武王之战的正义感召力生发的说辞,并不是历史的真相。

牧野灭商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必须注意的是,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历来有44种说法之多。从最早的公元前1130年,到最晚的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我们不忽视确定重大事件年代的重要性,可是,依据我们的研究立场与研究方法,这种差异对总结文明发展史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构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对这种细微的时间差异,不去做深入探究,以免陷入琐细的技术性考据,模糊我们对文明发展史的深入透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