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齐国灭亡:中国原生文明解析

揭秘齐国灭亡:中国原生文明解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齐国灭亡原因的新解析齐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齐国所长期奉行的古典绥靖主义与孤立主义。齐国的人口构成,更是滋养了稷下学宫文武兼备的文明族群。举凡耽于幻想的国家与民族,无一不导致最终灭亡。齐国将国家安全的希望,寄托于和秦国的一则盟约之上,置身于天下惊雷风暴之外,偏安一隅,其最终灭亡的结局,其实在这一政策的开始就决定了。齐国灭亡,是一个国家错误应对天下大局而导致灾难的历史典型。

揭秘齐国灭亡:中国原生文明解析

5 齐国灭亡原因的新解析

齐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齐国所长期奉行的古典绥靖主义与孤立主义

古典绥靖主义,是古典社会出现的一种长期对强敌姑息容忍,以至最后导致投降主义的国家意识。这种古典绥靖主义,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上曾经反复出现,曾经反复地导致巨大的民族灾难。可以说,古典绥靖主义是整个中国古典文明史的一个顽固毒瘤。就其发生根源的典型性看,战国末期的齐国,堪称中国古典绥靖主义的源头。

齐国的古典绥靖主义,具有古往今来所有绥靖主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它基于自觉认识而产生,有一定的理念支撑。

第二个基本特征,它对强大的敌国采取明确地妥协政策。

第三个基本特征,它对受强敌进攻的盟邦灾难视而不见,孤立一方,偏安一隅。

(1)齐国古典绥靖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这种古典绥靖主义,表现为一种长期而自觉的国家政策,而不是个别行为一时一事的妥协。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短期策略,而是一种长期政策。审视战国末期的齐国,从实际生成的意义上看,抗燕复国之后的齐襄王时期,齐国就已经基本上丧失了进取锐气,一种以休养生息、怀柔外邦,尤其是对强秦的恭谨和畏惧为基础,而处处收敛的国家政策,已经初现端倪。

据《国策·齐策六》记载,田单解衣,救助饥寒老人。齐襄王很厌恶,认为这是收买民心想夺王位,便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个贯珠之人听。贯珠之人很聪明,给齐襄王出了个主意。于是,齐襄王依法行之,下书国中嘉奖田单。王书说:“寡人忧民之饥也,田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田单解裘而衣之;寡人有劳百姓,而田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过了几天,齐襄王又下令田单,专门收容饥民,以谷物救济之,获得了民众赞誉。

《齐策六》中所谓的“贯珠子”,宋人姚宏注:“《元和姓纂》引《战国策》‘齐有贯殊’,则贯姓殊名,非贯珠者。”当然,此是何人,并不重要,但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抗燕战争结束之后,齐国确实陷入了很严重的民生凋敝。

应对这一局面的基本思想和作为,也可以从史籍中看出端倪。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

(齐王建六年,正是秦赵长平大战的前夕,)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谋臣)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

君王后贤,事秦谨。

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唯齐作壁上观。)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www.xing528.com)

《战国策·齐策六》:

即墨大夫入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夫舍南面之称制,乃西面而事秦,为大王不取也。”齐王不听。

以上资料,显示了作为齐国国家政策的绥靖主义。

这一政策,形成于齐襄王时期,成熟于君王后时期,泛滥于齐王建时期。

包括君王后摄政在内的两代三任的63年时间里,齐国曾经出现过许多次的阳刚声音,但是都被这种日益浓郁的绥靖理念湮没了。到了君王后时期,齐国虽然已经在事实上度过了艰难时期,国家已经日渐富庶了,这种绥靖政策却反而堕入了不可变更的运行轨迹。到了齐王建与后胜时期,则更加滑入了投降主义。

历史在那个时代便已经证明,国家的抗争精神,与是否贫穷是否富庶无关;国家的绥靖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也同样与是否贫穷是否富庶无关。绥靖主义无论出现在哪个时期,都一定是国家政策理念发生了变化。战国末期的齐国如此,后世宋王朝更是如此。

(2)古典绥靖主义严重瓦解了整个国家的抵抗力

这种瓦解,是武备长期荒废,是国家忘记了战争,是贵族沉沦于奢靡,是军队丧失了战心,是民众消散了兴亡意识。抗燕复国之后,齐国在长达63年的时间里只有3战,而且都发生在田单领政的时期。其后将近50年,没有发生一次战争。在战争连绵不断的战国时代,一个曾经左右天下格局的大国,竟能50年无战,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异数!

所以是异数,基本点在于两个方面的大背离。

其一,战国时代的战争意识最自觉、最浓烈,各个国家对战争的警惕,对军备的重视,都达到了整个古典社会的最高峰。最高水平的兵书都涌现在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兵家统帅也都涌现在这个时代。而齐国,恰恰又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司马穰苴兵法》的诞生故国。齐国的人口构成,更是滋养了稷下学宫文武兼备的文明族群。就是在这样的国家,竟然五十年孤立于战争之外,眼睁睁走向灭亡,异数一也。

其二,田氏政权历来都是进取精神极强的政治集团,单以国家实力来说,曾经成功地结束了魏国的霸权时代,更曾经长期成为超一流强国。如此显赫的历史实践,却突然完全松弛溃散,异数二也。

战国兵书《司马法·仁本第一》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一格言之所以传之千古,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冷峻的历史真理:一个国家,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国家生存之道,寓于对战争的常备不懈之中。举凡耽于幻想的国家与民族,无一不导致最终灭亡。齐国将国家安全的希望,寄托于和秦国的一则盟约之上,置身于天下惊雷风暴之外,偏安一隅,其最终灭亡的结局,其实在这一政策的开始就决定了。

齐国灭亡,是一个国家错误应对天下大局而导致灾难的历史典型。国家时代的战争,是人类竞争的最残酷形式。我们反对战争,可是我们无法不面对战争。对战争的高度警惕,是一个民族生存意识的最底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