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孙:胜利后脱离匈奴控制,证据佐证西迁原在河西

乌孙:胜利后脱离匈奴控制,证据佐证西迁原在河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胜利后的乌孙人遂留居于原大月氏所占据的塞族故地,势力逐渐强盛,最终脱离了匈奴的控制。乌孙族西迁前居于河西地区的史实,还有另外的证据。武帝时代的西汉王朝,制定过一种外交策略,即为了“断匈奴右臂”,极力劝说、诱导乌孙族返回其原来的居地。乌孙族西迁后,该地被浑邪王部占据。据此推断乌孙乃塞种的一支。

乌孙:胜利后脱离匈奴控制,证据佐证西迁原在河西

二、乌孙

关于乌孙的历史,《汉书》记载比较详细,《西域传》云: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狠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张骞传》载张骞回答武帝语: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事匈奴。(www.xing528.com)

这两段文字非常清晰地勾勒了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乌孙族的兴衰流徙。乌孙原本和月氏族一样生活在河西地区,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游牧部族。后来其国被月氏攻灭,首领难兜靡被杀,余部依附于匈奴。难兜靡之子昆莫长大后,在匈奴的帮助下打败了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度远徙至大夏国境。胜利后的乌孙人遂留居于原大月氏所占据的塞族故地,势力逐渐强盛,最终脱离了匈奴的控制。

乌孙族西迁前居于河西地区的史实,还有另外的证据。武帝时代的西汉王朝,制定过一种外交策略,即为了“断匈奴右臂”,极力劝说、诱导乌孙族返回其原来的居地。《汉书·张骞传》载张骞向西汉武帝建议:“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当时空出来的昆莫“故地”,即原匈奴浑邪王(昆邪王)所居地。乌孙族西迁后,该地被浑邪王部占据。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显然,浑邪王降汉后腾出来的这片地域,也就是乌孙西迁前的居住地,正与《史记》、《汉书》所言乌孙原居于“祁连、敦煌间”相合。故《汉书·地理志》张掖郡下,班固自注曰:“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西汉王朝诱劝乌孙回归故地的意图并未实现,但这一外交行动却进一步印证了乌孙族战国时期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史实。

古文献记载中关于乌孙族属的资料,比大夏和月氏还要少,因而也更难作出明确的判断。颜师古为《汉书·西域传》作注,言乌孙的一段文字,很受学者们重视:“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据此推断乌孙乃塞种的一支。有学者对新疆昭苏地区被认为含塞种和乌孙人的墓葬人骨进行过研究,认为乌孙人在体质上同塞种人接近,可归于欧罗巴人种的支系。(11)乌孙首领名难兜靡,《汉书·西域传》载西域有国名难兜,位于大月氏之东,为塞种南下的必经之地。余太山先生认为,乌孙当与该国同源,并指出,“业已出土的被认为属于乌孙人的遗骨似乎已证明乌孙是欧罗巴种”,《汉书·西域传》颜注之说“或非无据”。(12)

学界还有一种意见,主张乌孙应属突厥语系。突厥族以狼为图腾,而《汉书·西域传》载难兜靡被月氏攻杀,国破民亡,“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隐含狼生神活的印迹。乌孙贵族多称“靡”,靡即突厥语中的bak,bi;乌孙官号“翕侯”即突厥之“叶护”;“乌孙”之称与突厥的“阿史那”氏,为同名异译。(13)考虑到突厥族乃吐火罗人的后裔,而吐火罗人为塞种的一支,可知乌孙与突厥同族说,实系乌孙塞种说的具体化。《周书·突厥传》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此“索”字,学界普遍认同即Saka(塞族)之音译。就目前所能检索到的资料立论,谓乌孙属吐火罗族的意见,在诸说中比较可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