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 张公谨

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 张公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张公谨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后来秦王李世民手下几个干将和张公谨交往得不错,就把他推荐进了秦王府。张公谨进秦王府很早,到玄武门之变的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险恶态势他自然心中有数。就这样,张公谨在玄武门之变中实际上可以算是唯一能记两次功的。贞观三年的时候唐朝和东突厥矛盾日深,也是张公谨向李世民建议对东突厥发动战争,由李靖任主帅,而张公谨则担任副手。

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 张公谨

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 张公谨

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魏县)人。在民间故事里,张公谨是北平府的旗牌官,后来跟秦琼结拜,一起投奔瓦岗寨,最后随李密归唐。历史上的张公谨完全不是这回事,他跟罗艺、秦琼和瓦岗寨都没什么关系。他本是王世充的手下,在洧州(今河南尉氏)做长史。李渊称帝,他和他的首长洧州刺史崔枢一起带城投降了李渊。这种自行跑来投奔的并不罕见,所以李渊对张公谨也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只是给了他一个体面的待遇,借此昭示天下人:欢迎各位来降。后来秦王李世民手下几个干将和张公谨交往得不错,就把他推荐进了秦王府。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张公谨出彩了。这出戏的重要演员不少,有的司职策划,有的负责打架,这些人基本都在凌烟阁上。而张公谨则是一不小心成了个双黄蛋——策划、打架都轮上了。张公谨进秦王府很早,到玄武门之变的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险恶态势他自然心中有数。对李世民来说,此时自己处于劣势,要先发制人的话,赌注就是自己的一切,包括性命。所以,尽管长孙无忌等人再三劝告规划,李世民还是有些踌躇。也许是心理压力太大了,李世民叫人占卜一下。人遇到大事都会紧张,李世民尚且如此,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其实,这时候李世民已经没有退路,他占卜不过是释放一下心理压力罢了。偏巧这时候张公谨从外面进来,一见这场景,他火了,把占卜用的龟壳扔到地上说:“占卜是为了在两可的选择里挑一个,现在这情况还有第二种选择吗?卜出来结果不吉利,能停下来吗?”其实张公谨只是个厚道人,而算不上多聪明,他说的这个道理恐怕连尉迟敬德这样的粗人都明白,更不用说李世民了,本来就是在做心理调节而已嘛。结果被他这么慷慨激昂地一搅和,对李世民也正好起了作用,于是下定决心放手一搏。也不能说张公谨在整个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中起了什么作用,那些都是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干的,但他在一个最微妙的时刻,误打误撞收到了一个奇效。等到李建成被杀之后,太子手下的党羽发动反击,李世民手下人马不多,守玄武门的是张公谨、长孙无忌等九个人。估计那几个人论打架比张公谨都差得远,再加上守门比肉搏总要好办一点,所以稀稀拉拉几个人居然在玄武门顶住了攻击,为李世民那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就这样,张公谨在玄武门之变中实际上可以算是唯一能记两次功的。李世民上台后,把张公谨派到北方的代州任都督,地方上的事务也处理得不错。贞观三年的时候唐朝和东突厥矛盾日深,也是张公谨向李世民建议对东突厥发动战争,由李靖任主帅,而张公谨则担任副手。在这场战役中,张公谨的厚道又一次表现出来,为了抓住颉利可汗,趁凌烟阁上的另一功臣唐俭正在突厥做外交使节,李靖要搞突袭,张公谨对这样的计划坚决反对,理由是:那里还有我们一位唐俭大人呢。但最后还是按照李靖的计划实施,并证明了其正确性,好在唐俭也没死。(www.xing528.com)

题词“张公一生湖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是杜甫《洗兵行》中的两句,其中的张公本指当时的宰相张镐,和张公谨并没什么关系。恰好二人都姓张,移花接木拿来形容张公谨一用倒也很妥贴。题词的字体既像悬针篆,又有些鸟虫篆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