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 刘弘基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 刘弘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各路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幸与不幸,在小说家和老百姓的八卦之口中也是一样。偷牛是犯法的,一定要抓起来,但偷牛不够死罪,刘弘基用死罪换了个活罪。这就是刘弘基,一位真实的将军。在原诗中,两句实际是并列关系,当时吐蕃侵犯大唐边境,所以杜甫以这样的诗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移用到刘弘基身上,两句就成为对待关系,表示君臣之间的莫逆。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 刘弘基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 刘弘基

各路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幸与不幸,在小说家和老百姓的八卦之口中也是一样。历史上的刘弘基其实是一个很好玩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小说家并不喜欢他,所以他就总是一个符号化的配角,刘弘基、殷开山经常是一对固定组合,做些无关紧要的任务,犹如董超、薛霸、王朝、马汉。

刘弘基(582-650),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县)人。他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官至刺史,制度上有照顾,他要过点小日子是没问题的。但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兵役多如牛毛,而且到远方服兵役还得自己掏路费,倒霉的刘弘基又碰上了要去辽东的差事,走到山西的汾阴,盘缠就花光了。用当年陈胜、吴广的话说:迟到也是死,造反也是死,不如造反死个痛快吧!不过刘弘基没那么傻,知道自己还不能当农民起义的领袖,用了个李代桃僵之计,拉了几个同伙,到乡下去偷牛。偷牛是犯法的,一定要抓起来,但偷牛不够死罪,刘弘基用死罪换了个活罪。过了一年多,刘弘基出狱了,眼看无处安身,便亡命天涯——这回不偷牛了,改偷马。一来刘弘基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二来天下越来越乱,所以不仅没有再度被捕,反而遇到了太原的李渊父子,而且和李世民特别投缘,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刘弘基成了李渊太原起兵时候的功臣,招来两千人马算是李家父子早期的一块重要本钱。比较搞笑的是,攻占长安的时候刘弘基功劳卓著,李渊一高兴,赐马二十匹——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给个盗马贼赏马,这李渊不知怎么想的。后来,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刘弘基的身影,但除了这场内斗,李唐早期的重要战役几乎他都参加了。

不同于段志玄这样的武夫,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是刻意渲染刘弘基个人勇猛善战的,但在征讨薛举的战役中,恰恰是刘弘基带领的一支队伍勇猛善战。比较倒霉的是,在这场战役中刘弘基也没能像李靖那样纯粹扮演一个运筹帷幄的将领,他本来就不是,还是要上场厮杀的,最后是箭用光了,被俘了。不过李渊也没怪罪他,反而因为他能死战到底而对其优待有加。李世民上台后,按照他俩本来的交情应该是刘弘基顺风顺水的时代到了,可没想到一上来就碰上个李孝常谋反案,本来都是他们李家人的事,结果刘弘基因为跟李孝常关系好,削职为民了。当然,这种惩戒和对萧瑀的差不多,过个一年半载一切就都恢复了。(www.xing528.com)

不过总地看刘弘基的一生,真可以说是经历丰富而又充满了戏剧性,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小说家就是没选中这么好的一个素材人物好好雕琢一下。如果说要找刘弘基能上凌烟阁的理由,那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真实。他有过荒唐的青年时代,后来成为一个领兵打仗的将军,投身李家王朝之后就兢兢业业,他有过失败和倒霉,但从来没有投机,他甚至可能是凌烟阁上最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跻身其间的一个。以他一生的功勋,很难说究竟积攒了多少财产,但是,在临终前他把儿子们叫到跟前,每个人给奴婢各十五人,田五顷,然后说:“孩子们好的话,用不着多给;孩子们不成器,这些也够过日子了。”其余的财产,全部分给了亲戚邻里。这就是刘弘基,一位真实的将军。

题词字体是仿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小楷,钟繇曾官至太傅,所以又称钟太傅。他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可见书法造诣之高。“将军思汗马,天子尚戎衣”是杜甫《伤秋》中的诗句,这是一个巧妙的借用。在原诗中,两句实际是并列关系,当时吐蕃侵犯大唐边境,所以杜甫以这样的诗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移用到刘弘基身上,两句就成为对待关系,表示君臣之间的莫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