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大将军:杨忠升任柱国大将军

十二大将军:杨忠升任柱国大将军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邙山之战,杨忠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因功授任大都督,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西魏军主力大败梁军,可怜的梁元帝被擒获后用袋子闷死。杨忠就此升任大将军,这表明他已经进入西魏统治集团核心。于是,“八柱国、十二将军”体制应运而生。杨忠由此再次获得新的荣誉,因功升任柱国大将军。

十二大将军:杨忠升任柱国大将军

杨忠的命运翻开了新的一页,作为宇文泰的心腹,他参加了几次与东魏的大战,表现得相当亮眼。

沙苑之战,杨忠生擒东魏大将窦泰,因功升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襄城县公。

河桥之战,杨忠率部浴血奋战,成功守卫桥梁,使得敌军最终不敢前进。再以战功授任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兼任大都督。

邙山之战,杨忠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因功授任大都督,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不久,宇文泰 授任杨忠为都督朔、燕、显、蔚四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加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杨忠的地位越来越显赫,但他对得住自己所获得的荣耀,因为每一次晋升都是拿命搏来的。杨忠打仗很英勇,同时非常善于动脑子,史书上说他“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正月,杨忠围攻安陆,南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率大军援救。诸将担心柳仲礼的援兵抵达后,安陆就难以攻克,都请求加紧攻城。杨忠却说:“攻守双方态势悬殊,不可能迅速攻占。如果我军拖延时日,劳顿军队,内外受敌,这可不是好办法。南方人大都习惯水战,不熟悉在原野作战。柳仲礼的军队就在附近,我军出其不意,以奇兵突袭,敌军懈怠,我军奋勇,一举可克。打败柳仲礼,那么安陆就不攻自破,其余各城就可传送文告而使它们平定。”于是精选两千骑兵,为了防止提前暴露,令所有的人口中衔着小木棍,乘夜偷袭。在与柳仲礼遭遇后,杨忠亲自冲进敌阵,击败并擒获柳仲礼,把他的军队全部俘虏。安陆守将果然献城投降,一切都按杨忠事先的谋划实现。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汉人出身的杨忠因为高光表现,宇文泰赠予他一个鲜卑人的姓——普六茹。从此,杨忠就变成了“普六茹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改名问题,在民族界限异常分明的当时,对于汉人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恩赐,意味着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将杨忠视为了“自己人”。

杨忠干得更起劲了,就在赠姓当年的九月,他与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带兵五万进攻南梁的都城江陵,起因是梁元帝遣使向西魏要求返还所占之地,态度非常傲慢,这激怒了宇文泰,遂发兵攻打南梁。杨忠担任前锋,切断了梁元帝东逃的路线。西魏军主力大败梁军,可怜的梁元帝被擒获后用袋子闷死。经此一战,西魏的疆域得以大大扩展。

杨忠就此升任大将军,这表明他已经进入西魏统治集团核心。宇文泰大权在握后,设立了八柱国。宇文泰总领百官,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是宗室,因身份高贵而位列其中,他们两人皆不领兵。其余六柱国各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辖两个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领兵八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杨忠便是十二个大将军之一。(www.xing528.com)

宇文泰之所以建立这样的体系,目的是为了使西魏能够尽快强大,可以和东魏掰掰手腕。因为西魏、东魏分裂后,西魏一直处于劣势。从地域上讲,东魏占据了富庶的中原地区,而西魏的地盘除了关中外,大多是欠发达地区。从人口上,东魏有二百七十万户,西魏只有六十万户,双方的差距有四倍之多。从武力上看,宇文泰接收的只是六镇起义的偏师,人数只有三万多。经过战火洗礼的二十多万鲜卑武装都归于高欢麾下。

宇文泰当初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关中后,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汉人豪强集团。为了安定地方和加强军事力量,宇文泰必须要依靠汉人豪强,为此开始军制改革,“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将一些汉人选拔到高级将领位置上,同时让自己身边核心集团人物担任更高级别的将领统领他们。于是,“八柱国、十二将军”体制应运而生。正是借助这样的军制,西魏军队的战斗力逐渐提升,到最后不仅能够与东魏相抗衡,甚至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由此,以八柱国、十二将军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以武川老乡为班底,成员都是府兵集团当中的高级将领,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关陇集团”,关是关中,陇是陇右,这个以宇文泰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北周、隋、唐,这几个王朝的皇室大多出自这个集团的后裔。

杨忠成功挤入这个集团,对他而言,是生命中的一桩大事,他靠着一路打拼,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宇文泰死后,杨忠表现得依旧出色。北周明帝二年,即公元558年发生的一件事,更使得他名声大噪。那时,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了西魏皇帝,建立了北周。与此同时,高欢的儿子高洋废黜了东魏皇帝,建立了北齐

这一年二月,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请求投降北周,杨忠奉命与另一位名将 达奚武率领五千骑兵前往虎牢城迎接司马消难来降。他们深入北齐境内五百里,几次派人联络司马消难,都没有接上头。达奚武怀疑情况有变,担心再往前走会陷入重围,于是建议折头返回。杨忠说:“我们只有前进赴死的责任,没有后退求生的道理!”独自带领一千骑兵连夜赶到城下,成功接应到了司马消难。

杨忠让司马消难和达奚武率部属先回西魏,自己带三千骑兵殿后。军队行抵洛水南岸时,北齐大军追杀过来,双方隔河相望,两边实力极为悬殊,如果北齐军队杀过河来,情况将十分险恶。关键时刻,杨忠却让将士们解下马鞍躺在地上休息,他说:“你们只管饱吃一顿,现在我们处于必死之地,敌军怕我们与之拼命,一定不敢渡河来追。”将士们吃完后,齐军装出准备渡河的样子,杨忠指挥骑兵立即奔驰前往迎击。齐军看到北周军队这样的表现,以为有诈,不敢渡河来追,杨忠率领军队安全返回,这让达奚武心服口服,不由感叹地说:“我达奚武自认为是天下健儿,今天在杨忠面前算是服气了!”

杨忠由此再次获得新的荣誉,因功升任柱国大将军。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杨忠晋封随国公,食邑一万户,达到了他事业上的新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