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坛圜丘之谜:解密中国建筑

天坛圜丘之谜:解密中国建筑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天的仪式主要是在圜丘坛举行,这是一座巨大的三层圆坛。圜丘坛每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板数与台阶数,均为九或九的倍数,这应该算是圜丘设计的绝妙处所在。上坛共有9环,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的倍数。栏板数目也用九的倍数,表示出“九”这个最大的数字。天坛圜丘一些科学家经过研究后,解释了这种奇特的现象,认为这是一种声音的反射。

天坛圜丘之谜:解密中国建筑

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圣地。天坛有两重垣墙,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祭天的仪式主要是在圜丘坛举行,这是一座巨大的三层圆坛。圜丘坛按照古人对奇数九的神圣、吉祥的看法,台面石板和栏杆的块数都是九的倍数。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天心石上,一发声就有一股声浪涌来,大有一呼百应之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天坛是明清帝皇祭天的地方。祭天的典礼在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天坛的位置在南郊,这是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天是阳性,所以必须建造在南郊。

天坛是明代北京规模最大、气势雄伟的一处坛庙建筑,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天坛的外垣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600米,总面积为273公顷,比故宫的面积还要大。正门朝南,其中有两组不同用途的建筑群。南部以圜丘坛为中心,包括皇穹亭、神厨等附属建筑构成的一组建筑群,为每年冬至皇帝祭天的场所。圜丘坛、皇穹亭和北部的祈年殿建造在南北纵轴线,其间用宽30米,长约360米,高出地面2.5米的砖砌大道相连。大道两旁遍植柏树,形成森严肃穆的气氛。

圜是圆的意思,丘是高的土台。由于古代对天体形象的认识是圆的,所以祭天的场所要采用圆形高敞的台,据此圜丘坛平面为圆形,以象征天。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它又被称作拜天台、祭台等等。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时曾大加扩建。明朝时的圜丘是用青色琉璃砖做成,以象征天,间或掺杂一些汉白玉,而清朝扩建后坛面均换成了艾叶青石,色仍像天,不过略淡些。

圜丘坛在建筑上很有特色,人们常说它与数字“九”有着密切的关系,真是如此?

圜丘坛为石砌的圆形三层石坛,是取阳数。每登上一层,都是九层台阶。圜丘坛每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板数与台阶数,均为九或九的倍数,这应该算是圜丘设计的绝妙处所在。中国古代是以奇数为阳数,而九又为“阳数之极”,故而这里有“上天九重”之意。

圜丘第一成(即层)径9丈,第二成径15丈(取三五),第三成径21丈(取三七)。这样就是上成是一九,二成是三五,三成是三七,阳性的一、三、五、七、九数字都用上了。而三成的累积尺寸共45丈,又是九五的乘积。在中国古代九五之尊是人君之像,于是尊王的意义也表示出来了。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天心石,从这儿向外围以扇形石。上坛共有9环,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的倍数。一环的扇面石是9块、二环18块、三环27块,至九环81块,取名九九。中层坛从第十环开始,即90块扇面石,直至18环,为126块9组成,下层坛从19环开始,至第27环,扇面石243块。三层坛共有378个“九”,整个坛面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栏板数目也用九的倍数,表示出“九”这个最大的数字。圜丘坛上围绕的栏板数目,有其特殊的安排。如:第一成栏板,每组9块,四组36块。第二成栏板,每组18块,四组72块。第三成栏板,每组27块,四组共108块。总数为216块,是9的24倍。

圜丘坛的奇特之处还有不少。如果站立在坛面的中心天心石上高声说话或发出敲击之声,即刻会起宏亮的回音。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以前这里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其实只要帝王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天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当时的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因此,天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www.xing528.com)

天坛圜丘

一些科学家经过研究后,解释了这种奇特的现象,认为这是一种声音的反射。圜丘坛离地面高约5米,圆半径11米多,除4个出入口,周围有高达0.7米的石栏杆,出现声音的反身效应,是由于台面巧妙的结构导致的。其实坛面并非真正的水平面,台中心天心石略高,四周略向下倾斜,因此栏杆与平台面所成的角度略小于90度。这样的结构使发出的声音经过两次反射后到达说话者的耳朵。人从天心石发出的声波向外扩散出去,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被迅速反射了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

圜丘坛整个形体十分开朗壮丽,与周围的青天绿树相配,有着一种纯洁崇高的感觉。三层坛全是用须弥座上安巡杖栏杆,望柱头刻云龙纹,横竖线条互相配合,外观极其华丽,在每一望柱头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本是坛面排水用的,但是它却将圜丘坛点缀得更为生动。螭头的雕刻生动有力,是盛清的佳作。

圜丘坛的外面绕以两重内圆外方的矮墙,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这种排列是据《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墙高不过4尺左右,上覆以蓝色琉璃瓦,非常疏朗雅洁

附带提一下,明清两代的帝王们是怎样在圜丘坛上祭天的?

每年冬至皇帝率领王公大臣来这里祭天,夏季遇有天旱也在此行大云礼祈雨。据《清光绪会典事例》记载,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4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左棂星门登坛。

在祭的时候,将皇天上帝神牌由皇宫宇移至圜丘第一成坛上。坛上正中张设天青色丝织品缎料圆形幅帐,内设雕刻金龙的宝座及炉鼎等器物,天帝神牌安放在宝座正中,配位(皇帝的祖先)神牌,在坛上东西供奉,也有幅帐是方形的。在每一幅帐前都排列着祭品,在祭祀以前陈设整齐。祭祀时间是在天尚未明时(约在日出前二小时),由管理祭祀的官员,从斋宫导引皇帝来祭。拜位设在第二成坛上。祭祀开始后进行献酒、奠玉帛的礼节时,则升至第一成坛上幅帐前举行。每次仪式均奏乐并由乐工歌舞

祝文有专职读祝文的官员代皇帝朗读,目的是使天神听。祭毕将祝文焚烧使烟上升到天空,目的是使天神看。祝文内容,历朝皇帝的祝词都是一样的,只是前面的年月和祭祀的皇帝称号不同。祭祀结束时,将表示祭祀意图的文字焚烧,使天帝再次知道,好请天降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