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童声训练突破口:科学方法事半功倍

童声训练突破口:科学方法事半功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特点,选择“突破口”,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童声训练中唯一正确的做法。选定了“头声”作为童声训练的突破口,然而应通过怎样的训练手段,才能万无一失地使突破口得以顺利突破呢?

童声训练突破口:科学方法事半功倍

◎胡婉琪

(1945.7- )原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

毫无疑问,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歌唱训练,是必要和可能的,但是怎样进行训练,乃是声乐界从事这项工作的同行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要让儿童建立起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特点,选择“突破口”,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头声”是童声训练的突破口

选定“头声”作为童声训练的突破口,是儿童的声区和由声区派生的换声点所决定的。

中外声乐界有的把儿童声区细划为“胸声区”、“中声区”、“头声区”三个区域。有的则粗划为“胸声区”、“头声区”两个区域。我们现以后者的划分来讨论问题。

如果让儿童从c1开始向上唱,唱到f1时,常常出现声音音色的“畸变”和生理感觉上的不适。我们把这一个产生“畸变”和“不适”所对应的音高f1,叫做换声点。这个换声点通常被称为儿童的自然换声点。

为了避免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和声音音色上的“畸变”(可称为不统一),有人把儿童的换声点从f1向上移至b1

换声点移高,明显地使胸声区增宽(a~b1),由原来只含六度的胸声区增宽到九度,而头声区则相应减少。当儿童从c1唱到b1时,在这个音高上将产生更加严重的“畸变”和“不适”,以至于听起来声音犹如嘶叫,主观感觉声带几乎被撕裂。长此以往,非但训练不出甜美的童声,还会使他们稚嫩的声带毁于一旦,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英国儿童发声权威T. Maskell Hardy对欧美少年圣歌队头声区训练的经验,无疑是正确的。他告诉我们:“在欧美大寺院里的很多优秀合唱团没有一个例外,都只有一个声区(即头声区),把大转声点(即换声点)下移到d1或c1。”换声点的下降,除了a、b处在胸声区外(但在童声训练中很少唱及这两个音,至少在选材上应该尽量回避这两个音),其他都统一到一个声区上了(头声区)。

据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换声点移低至d1或c1后,头声区增宽了,除了训练中不唱及的a、b外,都统一在一个声区里,它避免了换声点,使两个原本不同的声区,变成一个声区。这样,声音既协和、统一、甜美,生理上又感到舒适、轻松。这是童声训练中唯一正确的做法。

用“头声”的唱法去唱胸声区之所以是科学方法,因为它与儿童的心理与生理协调,使其潜在的音乐天赋如春潮般涌动而出。“头声”所需要的气息量少,声带振动范围小,儿童稚嫩的发声器官能够胜任,从而心理坦然、平静、情绪欢愉、振奋。不多的气息可以支持较长的乐句,较高的声音不感到紧张疲劳,声音连贯、柔和、控制有度。非但不会伤害其尚未发育成熟的发声器官,还会激发他们对歌唱的热爱,增强歌唱的信心。

“头声”在一般的歌唱训练中是拦路虎。然而,一旦我们认识了由儿童发声器官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声区及换声点,顺其自然地一开始就选择“头声”作为他们发声训练的突破口,使其基本上掌握头声方法,再用同样的唱法去唱c1以下的b和a,只是适当地再把声音唱得结实一些,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换声点所造成发声时的困难,使两个声区(头声与胸声)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形成音色的统一、协和,还可以使其未来的变声期安全而顺利地度过。这时他们的歌唱能力已经步入或者接近步入声乐的自由王国大门了。

选定了“头声”作为童声训练的突破口,然而应通过怎样的训练手段,才能万无一失地使突破口得以顺利突破呢?

二、轻声是掌握“头声”最有效的手段(www.xing528.com)

我主张在童声训练中,对声音要限量求质。要求儿童在歌唱时,音量要小一些,要留有余地,不允许他们习惯性的喊叫似的歌唱。因为我们的训练对象,发声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如横膈膜处辐射形肌肉尚不结实有力,在呼吸过程中,横膈膜上下运动幅度还不可能很大,肺的体积小于成年人,因而,气息的储存量是有限的,作为发声系统的“发声体”的质和量都是低下的;而作为“振动体”的声带,相对成年人的既短、又窄、还薄,发声体在微气流冲击下,其振动的幅度(决定音量)、频率(决定音高)都受到限制,一旦任其主观(习惯性、尽兴)放声歌唱,超越了这个客观(生理机能)限量,必然会使其发声器官紧张、疲劳,进而使其失控、失态。这不仅无法使声音统一、协和,还会使其发声器官因负荷过重而受损,从精神上感到歌唱是一种难忍的折磨。加之他们的胸腔、咽腔、鼻腔、头腔等“共鸣体”同样未发育成型,难于控制,在这种十分紧张的歌唱状态下,他们除了脸红筋胀声嘶力竭地喊叫外,绝无其他作为,哪里还谈得上发声器官的正确保持和有控制的呼吸呢?自然得不到通畅、柔美的声音了。

反之,要求儿童顺从生理规律用轻声歌唱,这样他们的发声器官的运动量才能用而有度,用而有余,不紧张、不疲劳。同时,轻度的生理负荷,使精神得到相对的放松,思想集中,思维活跃,有利于实现发声器官有度的主现控制和正确状态的保持及有限气息的合理运用,再通过他们发出声音的反馈,去自觉地使发声器官处于更佳状态及气息的合理运用。

从大量的实践中,使我们更加明确,必须用头声方法训练胸声区,训练中只能用轻声作为训练手段。

三、进行轻声训练的几个要素

首先必须明确,我所指的轻声是建立在有呼吸基础之上的轻声,而不是无呼吸、有气无力地挤、卡、捏的声音。具体做法:

1. 选用从高至低的练声曲练习。因这样容易体会到头声的最佳位置,并能从高音的最佳位置保持住唱好低的音,使低音也能用上头声。

2. 母音练习:

练习中加入u、i、ü母音,这些母音都容易使声音集中进入头声。

3. 一般训练的音域从c1至f2或g2为宜。

4. 用低头弯腰轻声唱法,它既可以较快地体会到头声,同时,也能锻炼呼吸的控制。

5. 用哼鸣练习。

6. 用假声启发。

实践证明,照上述方法,对儿童歌唱进行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适当的科学训练,童声训练是会成功的。

原载《音乐周报》2000年11月10日第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