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知音文化的滥觞及其重要符码

中国知音文化的滥觞及其重要符码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伯牙鼓琴》是中国知音文化的滥觞。知音者,知其心志也。这样的知音文化,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意象来作为它的文化代码。所以,有文化的人一看到“高山流水”,马上就知道那是知音文化的符码,那是志向高远的表征。鲁迅先生一生中,深交的朋友很少很少,可以称之为知音的几乎没有。大家看,这就是知音文化,它不仅仅属于两千多年前的伯牙和锺子期,也属于两千多年之后的鲁迅和瞿秋白。

中国知音文化的滥觞及其重要符码

解读《伯牙鼓琴》,就需要这样的文化自觉。中国的知音文化从哪儿开始?从谁开始?从伯牙和锺子期开始,从他们的这个故事开始。所以,《伯牙鼓琴》是中国知音文化的滥觞。

那么,知音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再一次细读这个文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什么是志?心之所至,你内心的希望、内心的向往、内心的憧憬,这就是志。“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个山是巍巍乎,很高很高。“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怎么样的水?“汤汤乎”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水。但是,锺子期听出来的,难道仅仅是伯牙的琴声中所渲染出来的“巍巍乎”的山,“汤汤乎”的水吗?难道只是山和水吗?这就是知音了吗?

“巍巍乎”“汤汤乎”,不仅是在形容山和水,更是在形容伯牙内心的志向。锺子期其实真正听懂的是伯牙内心“巍巍乎若太山”一样的志向,这是一种高尚的志向。锺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汤汤乎若流水”,更是伯牙内心“汤汤乎若流水”一样的志向。这辽远的志向,既是他的人生追求,又是他的精神世界。所以, “高山流水”这个文化意象,这个知音符号所传递的,是一种志存高远的生命境界。换句话说,锺子期真正听懂的,不是琴声,不是琴声唤起的山水形象,而是由山水形象进一步唤起的人生志向,他听懂的是心声。知音者,知其心志也。这才是知音文化的内涵。

这样的知音文化,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意象来作为它的文化代码。这个文化意象,就是“高山流水”。为什么会选择“高山流水”,而不是“明月清风”,不是“杨柳芳草”,不是“晨钟暮鼓”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君子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忘于江湖之上,远离俗世尘嚣,厌弃功名利禄,让自己的内心像山水一样宁静,本身就是一种超拔的人生境界。第二,巍巍乎的高山,峻极于天;汤汤乎的流水,横无际涯。这样的意象,最适合用来形容高远的人生志向。第三,中国文化一直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像水一样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像山一样保持宁静。因此,高山流水就是仁者、智者的典型意象。(www.xing528.com)

很显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高山流水”终极指向的,一定不是某种纯客观的自然景象,而是基于人生追求的、具有强烈主观精神的心灵意象。

这样的意象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有文化的人一看到“高山流水”,马上就知道那是知音文化的符码,那是志向高远的表征。但是,能真正理解“高山流水”这一文化含义的,是少之又少。而像伯牙、锺子期那样的知音,更是微乎其微。所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凄苦,谁懂?“天下虽大,知音难觅”的无奈,谁懂?“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的寂寞,谁懂?“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孤独,谁懂?“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哀叹,谁懂?那么多的反问,那么多的凄苦、无奈、寂寞、孤独,不正是伯牙在失去锺子期之后的心态写照吗?

鲁迅先生一生中,深交的朋友很少很少,可以称之为知音的几乎没有。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瞿秋白。瞿秋白写过一篇文章,叫《鲁迅的精神》。那么,他是怎么理解鲁迅精神的呢?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第二,是“韧”的战斗;第三,是反自由主义;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鲁迅当然看过这篇文章,从他跟瞿秋白不算长、但非常深的交往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样的评论,鲁迅是引以为知己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真正理解鲁迅、懂得鲁迅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瞿秋白就义之后,鲁迅先生就用清人何瓦琴的联句来悼念他。上联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下联是“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简单地说,这一生,能够遇到你这样一个知己已经足够了;这辈子,我都把你当作同道之人来对待。大家看,这就是知音文化,它不仅仅属于两千多年前的伯牙和锺子期,也属于两千多年之后的鲁迅和瞿秋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