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历史:无法避免的网络时代阅读选择与端木赐香的观察剖析

揭秘历史:无法避免的网络时代阅读选择与端木赐香的观察剖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是网络时代阅读走向不可避免的选择,拆历史的墙角,必须这样嬉笑怒骂才会有观众和读者鼓掌。端木赐香是将这段历史放置于世界广角镜下来进行观察和剖析的,她的写作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但却完全是客观公正的旁观者立场,同时,戏谑的态度也让这段一贯令人心情沉重的历史变得云淡风轻起来。反正历史的墙角已经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拆了,不在乎再多一两种。

揭秘历史:无法避免的网络时代阅读选择与端木赐香的观察剖析

易中天、于丹的讲坛还在持续地开讲,通俗历史书还在规模化地出版。这让人有些担心:一是担心学者、教授们这么密集地“产蛋”,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担心观众和读者在专家和媒体的“咬嚼”、挑错之下,会渐渐烦了、腻了,好不容易火起来的通俗历史热会就此冷了。这种担心同样出现在看到《那一次,我们挨打了》时,坦白说,我不喜欢这个书名,有为了通俗而通俗的嫌疑,直白易懂是好的,但直白到这种程度确实也让人难以接受。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的作者署名端木赐香,曾出版过《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糊涂读史》等著作。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贡姓端木名赐,作者在后面加了一个“香”字,以示希望自己“像子贡一样风流倜傥,像子路这样傻不楞登,像孔子那样灰不溜秋”。除这个看上去有些奇怪的笔名之外,作者还有一个网名“三糊涂”,在网上身份并不神秘:女性,河南某师范学院任教,除写作通俗历史书外,也写博客叙述些家长里短的琐碎。

端木赐香是网络特征明显的一位作家,这从她的网名可见一斑,但更多的却体现在她的文字里。新书中,端木赐香对网络语言的运用愈加熟稔了,类似“我晕”“扯淡”“粪青”这样的网络词汇应用起来得心应手,道光皇帝是帝国的“法人代表”这样的形容也比比皆是。翻阅全书,可以很容易发现端木赐香不仅是用网络语言的风格在写作,更是用网络时代的观点和评判标准去衡量历史事件。这样做其实是在把玩一把双刃剑,轻松幽默的写作容易让读者接受,但又存在着给历史蒙上戏说面纱,削弱真实一面的可能性。但这是网络时代阅读走向不可避免的选择,拆历史的墙角,必须这样嬉笑怒骂才会有观众和读者鼓掌。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对第一次鸦片战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端木赐香是将这段历史放置于世界广角镜下来进行观察和剖析的,她的写作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但却完全是客观公正的旁观者立场,同时,戏谑的态度也让这段一贯令人心情沉重的历史变得云淡风轻起来。作者对“战前”“战中”“战后”理性的认知,以及对“其人”“其事”“其局”感性的了解,使得读者意识到,鸦片战争并非一次天灾人祸的偶然事件,而是先进与落后、开放与封闭、侵略与抵抗在历史进程中必然的碰撞。(www.xing528.com)

在破解历史棋局的时候,通俗历史书的作者通常会选择还原人的本性,来作为“大人物创造历史,小人物改变历史”这个观点的佐证。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端木赐香采取国家与国家、女王与皇帝、硬实力与软实力等现在常用的PK形式,为战争结果的胜负提供了足够多的细节铺垫,这些细节很有说服力,令人恍悟。比如在维多利亚女王与道光皇帝的PK当中,端木赐香从人物性格、家庭收入、情感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其实便是两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文明的不同。这种对比很鲜明,比严肃的说教更容易令人理解和接受。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有一些八卦,好在这些八卦更多的是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而非给历史化妆的作用。反正历史的墙角已经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拆了,不在乎再多一两种。

(《北京青年报》2006年8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