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适当处理孩子的攀比行为:避免对比,鼓励与别人分享

如何适当处理孩子的攀比行为:避免对比,鼓励与别人分享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孩子产生攀比行为时,我们不要立即进行批评和压制。反观下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有没有拿孩子跟别人比过。从那以后,每当我想通过夸奖别的小朋友来激励依依时,我都会换成直接鼓励,比如当她再次与小朋友抢玩具时,我就会说:“我们依依其实是个特别大方的孩子。妈妈觉得你能学会与别人分享同一个玩具。”

如何适当处理孩子的攀比行为:避免对比,鼓励与别人分享

孩子对于事物好坏的评价标准来自于家长,家长在聊天中透露出对某些事物的好坏评价,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从而转化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标准。因此,孩子的虚荣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

孩子对于事物好坏的评价标准来自于家长,家长往往会在聊天中透露出对某些事物的好坏评价,如这种车很贵、去国外旅游很有面子、某某服装是名牌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很容易从父母的话中吸收父母的思想和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孩子的虚荣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

当孩子产生攀比行为时,我们不要立即进行批评和压制。反观下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有没有拿孩子跟别人比过。据说,在中国孩子的眼中有一个永远都无法打败的“敌人”——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自己不听话时,总又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又懂事。“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几乎都快成了中国家长的口头禅了,我们原意是希望通过别的孩子做“榜样”,让自己的孩子取得进步,却忽略了这种教育背后的不良效应。

曾经在教育依依的过程中,我时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经常用邻居家的小朋友来跟依依做比较。比如:在依依不愿意乖乖睡觉的时候,我就会说:“你看××多乖,一到中午就乖乖睡觉了,你总是要闹半天。”在依依与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我就会说:“你看××多懂事,总是让着你。”

这样的话几乎是不经大脑就说了出来,几乎不假修饰地表达了自己内心里将孩子拿来攀比的思想。当我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弊端时,已经是依依上小学之后了。她常常会回来跟我说,谁谁的爸爸开了一辆特别贵的车,要比我们家的车好很多倍。或者说,谁谁的妈妈长得特别漂亮,如果我也能那么漂亮就好了。起初我并未当回事,只是以为这是孩子的羡慕之情。

直到有一次依依放暑假,我们全家准备进行一次旅游,所选的地点是海南岛。当我们把这件事当作喜讯告诉依依时,她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欢呼雀跃,而是用一种不满意的语气问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去夏威夷?或者巴厘岛也可以呀!我们有个同学寒假的时候就去了澳大利亚,至少我们也出出国嘛。”(www.xing528.com)

从依依的口中一下子蹦出来三个国家,多少让我吃惊一把,同时还让我吃惊的是,尽管我一直教导依依要做一个朴实节俭的人,但她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与人攀比的行为。可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言语教育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影响更大。

短暂的吃惊过后,我开始劝说依依:“依依,海南岛也很不错哦!你知道嘛,那里有很多的椰子树,我们去了的话就能每天喝椰汁了,而且还能吃到新鲜的椰肉。”听到我这样说,依依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睛立刻放出光来,并不再对去海南岛存有异议。

虽然那次的“小风波”被我顺利地解决了,但是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值得引起注意。从那以后,每当我想通过夸奖别的小朋友来激励依依时,我都会换成直接鼓励,比如当她再次与小朋友抢玩具时,我就会说:“我们依依其实是个特别大方的孩子。妈妈觉得你能学会与别人分享同一个玩具。”

除此之外,我也很少会在依依面前谈及“什么车很贵、什么衣服是名牌”等这样本身就带有攀比性的话题。同时,也不允许依依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不管是取得了好成绩还是穿了好看的衣服。当遇到有人在依依面前进行这样的攀比时,我会及时将“攀比”的心态引到学习态度上,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