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职能探析: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的重要性

货币职能探析: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铸币的产生使货币更好地发挥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四)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例如偿还债务、上缴税款、银行借贷、发放工资、捐款等。

货币职能探析: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的重要性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发展,货币的职能也不断地丰富。一般认为,货币具有以下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一)价值尺度

超市里,一箱牛奶的标价是36元,一桶豆油的标价是54元。标价牌上写的数字表现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就体现了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把各种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以表示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互相比较,恰恰相反,只是因为各种商品的价值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们本身才具有相同的质,从而在量上可以比较。商品的价值量由物化在该商品内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但是商品价值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不能直接表现,而必须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任何商品的价值,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把各种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货币就充当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货币如何去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例如,1辆自行车值1克黄金,只要贴上个标签就可以了。当人们在做这种价值估量的时候,只要在他的头脑中有黄金的观念就行了。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虽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这种观念上的货币仍然要以实在的金属为基础。人们不能任意给商品定价,因为,黄金的价值同其他商品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现实基础就是生产两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二)流通手段

如何购买一箱牛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也就是说,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或银的条块形状出现的。由于金属条块的成色和重量各不相同,每次买卖都要验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条块就被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和形状的铸币代替。铸币的产生使货币更好地发挥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但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地被磨损,货币的名称和它的实际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是足值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它可以是不足值的。这是因为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不足值的铸币,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也可以用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用贱金属,例如用铜铸成的辅币,是一种不足值的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纸币,则纯粹是价值符号。纸币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么,每单位纸币代表的金量就减少了,商品价格就要相应地上涨。

由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品的买和卖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之后,不一定马上就买;买和卖也打破了在空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可以就地购买其他商品,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购买任何其他商品。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买和卖的脱节,一部分商品所有者只卖不买,另一部分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已经孕育着引起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了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为货币的“暂歇”,现代西方学者称为“购买力的暂栖处”。

人们之所以贮藏货币,是因为:第一,货币是价值的化身,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第二,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因此人们为了给未来的购买和支付,也会贮藏货币。贮藏货币的目的有:贮藏财富;为购买或支付做准备;为投资积累资本;为预防不测之需或其他目的。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其贮藏的货币形态、贮藏方式以及贮藏目的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如表2-1所示。

表2-1 货币贮藏手段的演变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贮藏手段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贮藏手段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而被贮藏起来;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这样,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相适应。当市场上商品流通缩小,流通中货币过多时,一部分货币就会退出流通界而被贮藏起来;当市场上商品流通扩大,对货币的需要量增加时,有一部分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例如偿还债务、上缴税款、银行借贷、发放工资、捐款等。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等价的商品和货币,就不再在售卖过程的两极上同时出现了。这时,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计量所卖商品的价格;其次是作为观念上的购买手段,使商品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当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职能作用时,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目的就起了变化,一般商品所有者出卖商品,是为了把商品换成货币,再把货币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贮藏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保存价值;而债务者把商品变为货币则是为了还债。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也起了变化。从卖者方面来看,商品变换了位置,可是他并未取得货币,延迟了自己的第一形态变化。从买者方面来看,在自己的商品转化为货币之前,完成了第二形态变化。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出卖自己的商品先于购买别人的商品。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购买别人的商品先于出卖自己的商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中转瞬即逝的媒介,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是交换过程的最终结果。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节省大量现金,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买赊卖的情况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例如,其中某个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卖掉自己的商品,他就不能按时偿债,使支付链条上的某一环节中断,就可能引起货币信用危机。(www.xing528.com)

(五)世界货币

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世界货币是实现国际经济贸易联系的工具,它促进了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与发展,从而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在经济上逐渐连接起来。

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对外贸易带有双方的性质,即每个国家既输出商品也输入商品,而且主要以信用方式进行,因此,国与国之间就产生了相互的债务关系。这些债务关系的结算可以利用信用工具(如汇票支票等),通过相互抵消来进行。对于抵消后的差额,利用真实的货币作为最终的结算手段来偿付,这时,世界货币就执行着国际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在直接被用来向国外购买商品时,发挥着国际购买手段的职能。这时,与在国内流通中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不同,它是作为货币商品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由于意外事件(如战争、灾荒等),不同国家之间的正常商品交换受到突然干扰,平衡遭到破坏,因而一国不得不大量购买别国商品的场合;或者发生在一个国家单方面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买与卖彼此分离的场合。

当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适于以商品形式实现,而要以货币形式进行时,货币就充当社会财富的化身,借以实现财富的国际转移。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一国向其他国家提供货币贷款,或资本家将货币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等,均属此类。

以上货币的五种职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都体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因为一般等价物区别于普通商品的两个基本特点是: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具有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正是因为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因此它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正因为货币能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因此它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因此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先出现的两个基本职能。当货币的这两个基本职能进一步发展以后,才会出现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既与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有密切的关系,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为前提的。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前四个职能的继续和延伸。总之,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是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货币五大职能绝非孤立存在,而是有内在联系的。

拓展阅读2-4

中国历史上黄金未充分发挥货币职能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黄金并将其作为货币的国家之一,但黄金很少作为市场流通手段,且在中国历史上,黄金从未真正成为货币。黄金在我国历史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货币职能,除一直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手段外,只在极少时期发挥价值尺度和市场流通手段职能。马克思曾指出,“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可见,黄金在我国历史上并未真正货币化。

黄金较少作为流通手段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我国长期币制混乱,各种形式的货币形态、使用范围和价值等差别很大,在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作用下,最贵重、最能保值的黄金便用于窖藏,或被用于制作器物和工艺品珍藏。东汉自和帝以后,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官民更是纷纷窖藏黄金。这样既能发挥黄金的价值储存作用,将来需要时也可方便地将其用于支付。

第二,我国历代金融投资、价值储存工具非常有限,黄金窖藏成为价值储存的上选。我国历史上不乏金融创新,如世界最早的纸币、汇票、可转让权证等都诞生于中国。但宋代以后,中国货币金融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欧洲,金融机构金融工具极为匮乏。中国在金融手段、投资工具缺失的情况下,黄金只能窖藏,无法用于放贷增利。

第三,我国长期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国内贸易、国际贸易规模均有限,市场分割,对黄金货币的需求不旺。即使在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唐朝,也只有开元、天宝年间货币经济有所发展,官员月俸完全用现钱支付,而初唐、晚唐实物经济的占比较大,月俸大量是禄米等实物。明清多实行“海禁”,抑制了外贸发展和当时国际通行的贵金属币的使用。

除此之外,军饷发放主要用谷帛而非贵金属币,限制了黄金货币的支付流通职能;守旧落后的货币思想影响黄金货币职能的充分发挥;黄金产量有限。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黄金在中国历史上并未充分发挥货币职能。

(资料来源:王信.中国历史上黄金未充分发挥货币职能的原因[J].清华金融评论,2018(8):65-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