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的根植土壤分析

中国教育的根植土壤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教育的这棵大树生长,就是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上生长的(中华的传统文化之根基,是农业文明。所以,中国教育的发展,要强调的是农业文化基础上的发展,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特征性,也是教育可以演化为学育的最大保证。有人质疑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在自己的国土上形成一套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根植于农业文明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根植土壤分析

教育源于文化,是文化的派生现象。中国教育的这棵大树生长,就是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上生长的(中华的传统文化之根基,是农业文明。西方文化之根本,在于工业化文明。农业文明的根本性,在于自然性。工业文明的根本性,在于物质性。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是农业文明携手于工业文明,共同达于信息化文明的彼岸,且在于思想性为根本的前提下,实现对其自然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在于此的统一中,物质性被思想性与自然性汲收为其中,不再有它独自的存在。因为它本就是宇宙本源思想性与自然性在于外力作用下而生就的产物。为此,所剩的就是思想性与自然性。这就是学育的基础)。为此,中国教育与国际上的教育,其区别在哪里呢?西方国家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当快,过程非常明显,呈现出由工业文明逐渐向信息化文明的发展趋势。西方整个教育的基础演变,最大起始点是工业文明(世界闻名的阶段历史,不是断裂的,而是叠加的)。那么,中国未来的教育如何发展呢?是不是非要走西方或工业化国家的道路呢?或者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是不是他们的昨天?他们的今天,或者是他们的未来,是不是中国教育的未来?实际上,也就是在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化时代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不是工业文明一定要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闻名是不是工业文明的基础或前身?当然,现在社会上已经形成比较定论的理解,那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先后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今后再向更高的时代发展。文化是延续的,教育是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也因该有它的延续路线。如果按照这种发展路线,那中国的教育就只能学习西方,只要照搬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模式,这样也省去很多曲折的路。这条路线行吗?如果这条路能走,许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就没饭吃啦。不过,这也反映出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多数中国教育家是在做西方教育文献的翻译和传播工作。虽然他们在教育界中引起了很多的反响,对实践的促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是这个“搬运工人”就是我们教育家的特色呢?这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整个中国教育是不是要按照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

如果农业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前身,信息化时代是工业文明的未来,那么还可不可以这样推断,农业是不是中年时代,工业文明是老年时代。或者说中年人是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是未来或者老年人的时代(也就是行将寿终正寝的时代。信息化的高度数据性运作,这也是一种极为高度集中的物质性聚集。这种聚集,意味着凝固与僵化,同时也意味着地球世界走向黑洞的消亡时刻)。这是不是明摆着人类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正经历从中年人向老年人发展、老年人向着死亡的终极发展。老年人和死亡的终极阶段,毕竟是在走下坡路。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工业化文明和信息化时代,为什么是“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难道是回光返照)?我们现在只看到欣欣向荣的表象,实际上西方教育的发展,已到末端的趋势,很难避开它的消亡。这种所谓“繁荣”的背后代价,是一种相对于历史的消失(应当确信,任何事物的存在性,都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决非是一意孤行的呈现直线式发展。教育的存在性,也将是如此。信息化时代的未来,是思想性为前提的“农业”(自然)文明。也就是螺旋式的循环。前期的农业文明,是以自然性为根据。后期的农业文明,是以思想性为根据,也就是周期性文明的同一个环节点上,它们的根据性将不同。相同的只是一种现象性)。那能不能推迟老年阶段的到来或者延长中年阶段呢?很多药可以促进中年时间的延长,那么对于工业化文明和信息化时代来说,教育是不是一帖良药呢?教育能不能延长这种历史阶段的生命呢?能否阻止人类整体发展的灭亡速度?我们是应该坐下来作一番冷静的思考(当然,这只是一种角度,是一种直线式发展的角度。正确的角度认识,应该是一种螺旋式的循环。为此,教育走向学育,是最为恰当的办法)。

现在反过来想一想,工业文明是不是就是农业文明的后续?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几千年的古国,而且农业文明最为显著的国家,它走向工业文明,是不是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更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否有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演绎的道路。毕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毕竟中国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文明基础,也有着完全的不同。此等不同,是不是就可以引发不同的现代化未来之路。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未来,是不是跟现代化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就是一致呢?或者相差无几的,或者是根本有不同的概念。这一切都有它可能。西方国家的那种工业现代化形态的演变,没有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的发展阶段。尽管中国工业很发达,跟他们也很类似,但是不是有本质性的不同,是不是有着另外一种有别于“工农业文明”的名称呢?所以,根基于现代化的教育,很难定论一定要进入工业时代。那么我们农业文明形成的教育,是不是可以保持或者继续优化性的延伸到下阶段?纠正在工业化时代人类不满意的现象和不满意的成果,或者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矫正终端阶段所给予反馈评价的结论。所以,中国教育的发展,要强调的是农业文化基础上的发展,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特征性,也是教育可以演化为学育的最大保证。中国农业文明的程度相当高,自成体系,而且任何自成体系的自我组织,都有着自我平衡和发展的功能。西方国家教育的演变,可以借鉴和参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完善,但不能照搬照套的学习,那绝对是有害的。有人质疑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在自己的国土上形成一套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根植于农业文明的教育。所以,中国教育家要在这个文化基础上,研究未来,研究农业文化,关注整个中国未来形成的教育,形成以农业文化为基础的教育,而不是搬西方发达国家现成的模式。

可见,文化为根本性的教育体系,不一定要使用现在工业化文明,或信息化时代的那种教育模本,来改造中国的教育,这不利于中国的教育发展(搬用西方教育模板,相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基础,太别扭了,也太没有必要)。现在的教育,还需要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这里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两个:思想性与自然性。这就是学育的基础。而非在于单方面的物质性纯粹,这是教育的本质性特征。人的最终发展,是我们终极要关注的关键点。终极阶段的人,他在于过程的走向是什么?因该有三种趋势:一是生存的发展。教育必须提供人之生存发展的必需,强调的是个人发展的存在性;二是欲望的趋势性把握。个人与欲望趋势发展,教育怎么去支撑他且促使他达于一种有效有限以及与周边事物存在性的和谐;三是人与世界(包括一切事物存在的现象性)的共同发展。这是相对于人之终极教育阶段的三大走向。生存的发展,是必要的技能,是与物发生关系的技能。欲望的发展,主要是人归宿的安慰。如果人的“来去”没有确定,就会给人造成狂躁不安的心态,很不利于端正人生态度,以至人类社会无法按照自然的规律性行进,从而也影响到个体人自身的健康存在,有更进一步烦躁与狂妄可能。如此恶性循环,必将形成与大自然的严重对立,就此加速人类作为一种事物存在的消亡。如何抑制人的狂躁心态呢?当然不能陷入宗教,也不能陷入于物质性的狂妄追求(追求物质的极致性,是非常错误的。物质,不能极致。思想不能无限。这是人相对于现实性存在的必要要求)。更不能相对于个体者生命的走向极端。最为理性的选择,那就是步入人之思想性的殿堂(理性的现实与思想性自由的发挥,互为制约正如构成一对事物存在的矛盾体,也由此有了人之事物的在于演绎)。为此,教育还要关注人的存在性,更要关注人类发展的周边谐调性,达到人的共同体发展和人类的延续性发展为步调一致。(www.xing528.com)

人类自身的和谐调解,人与人之间、人类群体之间和人类所以共同存在的其它事物之间,都需要有一种平和与稳定的环境,还有人类的外空间展望等等,都应成为教育的内容。中国教育就此应该建立在自己优秀的农业文化和农业成果上,展望人和人类发展的未来,构建教育体系。而不是纯粹地借助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成果或者是信息化时代所应有的那一种教育。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教育只能够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中国教育大厦的主体。因为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尽管给人带来丰厚的物质生活享受和肉体上直觉和感官的满足,但是给人肉体以外的精神摧残,同样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对原始的思想性萌芽,摧残更大,为此未来所付出的代价更多。我们完全可以预测,今后使人类走向毁灭的就是物质,是以物质性为手段的致使人类的精神走向崩溃(拯救人类精神崩溃的妙方良药,就是以自然为条件的思想性)。像美国五个人可以养活一百个人。也就是五个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就可以养活一百个人的不劳作。假如这个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或许很有一种惬意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很多人不要去劳动,就可以满足,若是没有在于人之思想性的觉悟,社会将会是极大的动乱。我们用工业化的手段,扼杀了其它事物的存在性权益,将财富完全集中在人类的自身上,这是十分自私的,完全是强盗的行为,作为自然性世界,是决不容许的。现在我们把世界上之所有破坏掉,把所有的都集中在我们身上,我们发展生产,用农业文明构建工业文明,以此走向未来,很显得意。是一种罪过。

如果教育不是为促进现代化工业、信息化时代的及早到来,而是注重于人自身的精神安慰,就此可以断定,这个农业文明是很有效的。如果疯狂地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感观的满足,恐怕这个教育就要进入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从形象上来讲,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是人疯狂地向这个弱小地球进行全面掠夺和摧残的行为,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可怜的小球上,为什么却要把它摧残得如此狼狈,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