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世界历史格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多元世界历史格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伟大的自觉历史选择。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价值。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我国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体现。

多元世界历史格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通过对比东西方现代化和东方社会不同民族现代化模式的差别,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这样一种关系:现代化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必然通过民族文化的更新而实现。具体地说,现代化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的世界化必然与东方文化发生碰撞,并通过东方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而实现。这就决定世界历史必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25]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的一些论断可能已经过时,但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研究指出的俄国社会究竟该走一条怎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伟大的自觉历史选择。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26]。社会发展是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中实现的。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愿意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人民没有按照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历史规律以及中华民族特点的准确把握有着直接联系,这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自觉的、伟大的历史性选择。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在社会主义数十年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曲折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练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人民又一次自觉的、伟大的历史性选择,它必将为我国的现代化永续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前景。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价值。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7]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价值——不存在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社会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我国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体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28]文化认同问题是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各民族国家对本国民族历史文化及现行制度的认同与认可,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不言而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全球经济扩张和金融垄断的同时,也竭力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强行塞给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新帝国主义’的最主要特征。在‘新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拥有了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且也已经拥有了世界性的文化霸权”[29]。所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自信自强,就必须从观念上打破“西方中心论”思维定式,不断增强自我文化和制度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为我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又是我国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1]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号:BJSZ2019YB30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卯生,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6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9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www.xing528.com)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575、57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7、466-467页。

[25]何萍:《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与西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2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29]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2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