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龙工:无偿义务的民间消防组织,冒生命危险战胜火灾

水龙工:无偿义务的民间消防组织,冒生命危险战胜火灾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水龙工”其实是由公安局消防科主管,属于街道的民间消防组织。所有的水龙工以及参与救火的人都是义务的、自发的,不领取一分钱的报酬。在灾难面前,周围没有一个人袖手旁观,正是因为众人的齐心协力伸出援手,正是因为水龙工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才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火灾。不计报酬,没有报酬,一碗阳春面,便是对水龙工的奖励。

水龙工:无偿义务的民间消防组织,冒生命危险战胜火灾

吴军

“寒冬腊月,小心火烛,水缸挑挑满,灶窠挖挖断,屋上瓦响,不要当只猫狗猔牲”,这是在宜兴广为流传的俗语,听老人们说以前每到晚上,便会有更夫走在青石板的巷子里敲着梆子,提醒大家防火防盗。

火,在黑夜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在寒冷时能带给我们温暖,更能带给我们热腾腾的一日三餐。但是,它也能彻底毁灭我们的一切,所以防火便一直是头等大事。不管你多富有,一场火灾之后留给你的只能是一片废墟,所以俗话说:“贼偷一半,火烧全光。”另外就是冬季天干物燥,天气寒冷,居民用火、用电、用油大量增加,加之节庆活动多,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也多,引发火灾的风险剧增,历来是重特大火灾事故多发的季节。冬季生产繁忙,安全易被忽视,而冬季又是储藏季节,物资财富相对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大的损失。因此,认识到火的危害的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供奉火神灶神,这便是对火的敬仰和膜拜。

以前的宜兴乃至全国还活跃着另外一群人,他们的职业传承千年,他们的职责是救火——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称他们为“水龙工”。

祁坤芳,当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的时候,老宜兴水龙工的神秘面纱,才被轻轻地拉开了一角。祁老是解放初期阳羡饭店的学厨,那时候还很年轻的祁老被选作消防安全员——“水龙工”的时候是非常自豪的。祁老说, “水龙”——它相当于现代社会消防车,哪里发生火灾了,人们就集体出动,把水龙抬到火灾点,用水龙灭火!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灭火工具,是一个依靠人力压水的水泵,由一个巨大的木桶(通常为红色)、若干副水桶,配以水带、喷枪头等设施组成。大木桶下面装有四个铁轱辘,可以装100公斤左右的水,桶两边有时会刻有“太平水龙”和“仓口前保”字样。在大木桶中并立放上两个用铜铸造的唧筒,唧即筒中有一只活塞可以上下抽动,内设进水和出水阀门,活塞与上面的杠杆连接,按压杠杆,水即可喷射而出。其原理就跟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压水井差不多,喷水高度大约能达到20米,相当于现在的高喷消防车。在古代没有电动抽水机和高压水枪的年代,这种人工消防水龙在发生火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水龙可以高处救火,跟会喷水的龙相似,居民们就形象地把它叫做水龙。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宜兴才有了第一台机械水龙,人们称之为“洋龙”。到20世纪70年代,宜兴才有了正式的消防队和更专业的消防设备

而“水龙工”其实是由公安局消防科主管,属于街道的民间消防组织。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民间组织,能被选为“水龙工”的都是从各个单位挑选的精壮骨干,而且其中大多数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好比五金站的张家祥,虽然天生腿疾,但是车技却是一流的。那个时候的长桥(蛟桥),他能够从桥下上车,一口气骑到桥顶。以前的桥可是跟现在不一样的,都是很高很陡的。至今祁老回忆起来都会很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 “水龙工”在那个时候会有明确的分工,有专门拿龙头(喷枪头)的,是属于会机动应变观察火势的;推抬水龙的和压杠杆的,是属于力气大、耐力好的;还有专门拉水带的、挑水的、维修的,甚至还有专门敲锣的。每次救火结束,都会有专人负责水龙的维修,还会有专人进行水带的清洗晒干,再把保养好的水龙收入库中,一点都马虎不得。所有的水龙工以及参与救火的人都是义务的、自发的,不领取一分钱的报酬。

祁老经历过多次救火。在他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白果巷的火灾。那是一个年初三的晚上,天气非常寒冷,当时他已经上床休息了。突然隐约从远处传来呼喊声“着火啦!”。他立即从床上一窜而起,披上衣服就冲了出去,冲到门外便听到远处传来的敲锣敲脸盆的声音。他边跑边穿衣服,循着声音就往着火场奔去,寒风中女人哭天抢地的哭喊声和小孩的啼哭声不断地灌入耳中。他心急如焚,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将过去。很快他便跑到了火警处,这是白果巷的一处民宅,事主是谁如今祁老已记不起来。白果巷是宜兴一条古老的巷子。祁老说,以前的白果巷是一条青石板的小巷子,刚刚能容纳两到三个人并排通过。在这样的小巷子里发生火灾是非常棘手的事情,而“水龙”的灵活机动恰好能发挥它的作用。当时他到了火警处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窗户和屋角不断有浓烟冒出来,并且夹杂着木头燃烧时“噼啪”的爆裂声。这个时候如果不尽快把火势控制住,火借风势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也就在这个时候,周围的群众也都从被窝里爬起来帮忙,有用桶提水的,有用脸盆脚盆打水的,还有小孩用碗用搪瓷盆打水的,一片忙碌的景象⋯⋯可是众人的努力并没有取得一丝效果,火依然在蔓延。因为找不到着火点,而且火势在屋顶蔓延,众人的水都泼不到要害之处。他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得赶紧把水龙弄过来,于是赶紧往水龙存放处跑去。虽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可在他眼里此时这段路好漫长,幸好才到半路便遇上几个年轻的水龙工推着水龙往这边赶,他便上去一起帮忙。水龙一到,便有人欢呼起来。这几个年轻的水龙工不愧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骨干,只几分钟时间,便将水龙安装架设完毕。这下周围的人们也不再慌乱,变得很有秩序地往水龙的消防桶里装水,也有专门的挑水工,担着水不断在河埠和水龙之间飞奔。只见四个水龙工喊着号子,不断地压着杠杆,才几下,水便从龙头喷涌而出跃上房顶。看到这神奇的情形,边上的小孩不由地欢呼惊叫起来。龙头不断变换角度和落点,像一只灵活的手把火点一点一点抹去。很快,第二条水龙也赶过来了。在第二条水龙的辅助下,在众人的努力下,火势很快就被控制住了。

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火终于被扑灭了。再看看大家,头上冒着热气,脸上滚着汗珠,有的裤子和棉鞋全湿了,有的手上、脸上划出了一道道血印子,但面对被熄灭的大火,大家都高兴地笑了,既没人觉得冷,也没人觉得疼。这个时候,大家都顾不得休息,纷纷帮事主收拾东西,而水龙工则继续查找隐患直至天蒙蒙亮。在灾难面前,周围没有一个人袖手旁观,正是因为众人的齐心协力伸出援手,正是因为水龙工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才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火灾。(www.xing528.com)

自从有文字记录以来,人们几乎无法脱离社会的支撑而独善其身,人们更无法在决绝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中等来他人的援手。不计报酬,没有报酬,一碗阳春面,便是对水龙工的奖励。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水龙工最大的安慰。

祁老另一次印象深刻的要数铜峰公社新华大队的那次救火经历。那时宜兴已经有了唯一一台柴油机的水龙——“洋龙”。祁老说,那次他也是撞上的。当时他碰到张家祥骑着三轮摩托带着“洋龙”和汪汉军,问也没问就跳上了车,上车后才知道是新华大队的草堆着火了。三轮摩托一路在田埂上飞驰,一不小心连人带车都栽田里了,当时根本顾不上有没有受伤,迅速爬起来推起车继续往前赶。正是因为他们的及时赶到,村里的草堆才得以保住, “洋龙”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有效地减少了损失。那个时候没有煤气,也缺少电,这草堆是全村人的主要能源。虽然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已至深夜,每个人都精疲力竭,但是至今令祁老很是得意的便是村里为了感谢他们,又是杀鸡又是烧鳜鱼,难得地美美饱餐了一顿,也让大家见识到了“洋龙”的威力。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拥有着简单的快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只要有益于别人都会觉得快乐,一顿好吃的能够几十年都念念不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以前的平房和青石板巷已不可找寻,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和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经历了水龙、洋龙,到现代化的消防车,人们的防火意识也越来越强,水龙工也已被现代的消防官兵所取代。可是,水龙工的故事将永远的流传。虽然今天我们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相信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故事涌现出来。

不论是从前、现在或将来,我们都应该感谢那些不怕危险、不畏牺牲、勇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救火人员,以及那些在困难中伸出援手、不知姓名的可爱的人们。

吴军霞,现供职于宜兴广播电视台,《小君访谈》栏目主持人。宜兴市朗诵协会技术指导。播音主持作品多次获省市级嘉奖。

水龙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