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而地震的“杀伤力”,即某一地区地面所受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热资源的形成和主要形态,读图理解地热资源的分布;通过讨论、比较、举例,使学生了解地热能的利用知识。

2.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分类,举例对比震级和烈度的概念,学会用世界板块的示意图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3.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认识和解释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热资源的形成、形态、分布和利用。

2.震级和烈度的概念,读图分析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热资源的形成。

2.地震的发生;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3.读图分析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投影片“地下热能图”、“震源与震中图”、“世界地热资源分布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录像片(可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是否想过,为什么岩浆会有几百度、上千度的高温?为什么地下会喷涌出温泉和热泉?为什么矿井越深温度越高?

这是因为地球内部就是一个巨大的热库。

【板书】第四节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一、地热

1.地热是个巨大的热库

地壳增温率随深度而变化

地壳表层温度通常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但到一定深度,其温度不再变化,这一深度叫做“常温层”,常温层的深度因地而不同。

常温层以下平均每加深100米,温度增高3℃。在地表以下100千米深处,温度可达1400~1500℃,地球平均温度在2000℃。可见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储体。

但在地壳15千米以下,地壳增温率渐小。

【归纳】常温层以上增温:能源来自太阳辐射

常温层以下增温:能源来自地热。

【设问】地球内部为什么有巨大的能量呢?

【阅读】课文第153页第一段“目前一般认为……”

【设问】地热资源通常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地球上又如何分布呢?

【板书】2.地热资源及其分布

(1)地热资源的形式

【投影】“埋藏在地下的热能图”。

【分小组自学、讨论】阅读第153页第二段课文“地壳是热的不良导体……”,结合第152页插图,讨论问题:

(1)地热释放的最经常形式是什么?(地热流)

(2)什么是地热资源?(分散的地热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达到人类可利用的标准,即为地热资源)

(3)温泉和地下蒸汽是怎么形成的?(略)

【确认、归纳】

【板书】(2)地热资源的分布

地热资源分布不均。

【投影】“世界地热资源分布图”

分小组讨论:

(1)读图可看出世界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

(2)读图说明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状况?

(3)你家所在的地区是否有地热资源分布?如果有,请同学说出对地热现象的亲身观感。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确认、归纳】全球绝大多数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即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因其地壳不稳定,地下热能易于沿这些薄弱地带传导至地表,所以地热能丰富。

美国、意大利、冰岛、新西兰、日本和我国等都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

我国东南沿海、西藏、云南一带,是温泉、热泉等地热活动集中地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阅读】课文第154页小字(有条件可选取相关录像播放)。

【板书】(3)地热能的利用

分小组讨论:

(1)比起我们常用的煤、石油等能源,地热能有什么优点?

(2)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谈一谈地热资源怎样利用?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确认、归纳】(1)地热能的优点: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尤其重要,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能源。

(2)地热能的利用最主要的是开采地下热水,并被用于采暖、医疗、育种、温室、发电等方面。

冰岛是一个冰与火共存的国家,全国70%以上人口用地热采暖,首都雷克亚未克铺设了近600千米长的地热供热管道,即使在北极圈附近也可种植热带植物;而且空气清洁,有“无烟城市”之称。

我国自70年代以来,也建立了若干小型地热电站。

【板书】二、火山

【录像】火山(或直接阅读课文进行自学)。

根据自学或观察录像结果,回答提问:

(1)什么是火山爆发?(www.xing528.com)

(2)火山和一般的山峰在构造和形状上有何不同?

(3)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成几种类型?我国的火山大多数属于哪种类型?

(4)全世界的火山约有多少?主要分布在哪里?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

(5)印度尼西亚是个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而那里的很多农耕区都选择分布在火山周围,想想为什么?

【确认】(略)

【本课时小结】

【反馈练习】

第二课时

【提问】你经历过地震吗?还记得地震发生时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

【导入】和火山活动一样,地震也是地球内能急剧释放的一种表现。这节课主要介绍有关地震发生和分布的知识。

【板书】三、地震

1.成因及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阅读回答】阅读第157页课文,说明:

(1)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分别是怎样发生的?哪种地震影响最大?

(2)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的是横波还是纵波?

【确认】

【板书】2.震源和震中

【投影】“震源与震中图”。

【讲述】介绍震源、震中、震中距的概念。

【板书】3.震级和烈度

地震是地球能量的爆发,每一次地震的发生,就好像发射出一发炮弹,它所造成的影响要从炮弹的能量级别和杀伤力大小来衡量。

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而地震的“杀伤力”,即某一地区地面所受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板书】(1)震级

震级是根据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所计算的,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30倍左右。一般来说,地震分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举例说明】智利1960年8.5级地震(内容见课文,有条件可选取相关录像播放)。

【板书】(2)烈度

分小组讨论:

(1)一次地震会出现一个还是多个震级?一个还是多个烈度?(一个震级,多个烈度)

(2)震级和烈度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3)除震级外,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

(震源深浅、震中距远近、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小组讨论发言。

【确认】

【举例说明】我国近代以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并非震级最大的地震,但却是破坏程度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板书】4.地震的分布规律和预测

(1)地震带的分布

【投影】“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读图提问】世界地震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确认】和火山分布一样,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交界地带。而环太平洋地带是释放地震能量最集中的地带(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阅读】第160页小字课文—我国的地震。

【板书】(2)地震预报

【提问】(1)你知道最早开始地震预报并制造出地震仪的国家是哪一个?(中国)

(2)你们所知道的地震前兆有哪些?

(3)你知道过去为什么日本式房屋多以纸和木材为原料,而且多为低层建筑吗?

【讲述】地震预报及防震措施小常识。

【全课总结】地热、火山、地震曾被认为是不可知的洪水猛兽似的现象,但经过科学家的长期探索,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可以掌握其发生和分布的规律,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热加以利用,对火山、地震进行防范和预报,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板书设计

第五节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一、地热

1.地热是个巨大的热库

地壳增温率随深度而变化

2.地热资源及其分布

(1)地热资源的形式

(2)地热资源的分布

(3)地热能的利用

二、火山

三、地震

1.成因及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2.震源和震中

3.震级和烈度

4.地震的分布规律和预测

(康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