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团结御侮,临事有恒,不遗余力

团结御侮,临事有恒,不遗余力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国民党内一些人横生枝节,他总是不避风险,力主团结御侮,精诚合作。1937年5月,淮南随国民党考察团访问延安,与周恩来为商两党团结事,朝夕往返,多次会议。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促使国共合作谈判加快了步伐。周恩来抵延安后,不幸坠马折臂。张淮南斡旋其间,不遗余力。周恩来在悼文中认为尚可续上“临事有恒,持躬至谨”两语,以为之赞。

团结御侮,临事有恒,不遗余力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由东北而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举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国民党中的有识之士,亦感唯有全国上下,共赴共难,才是出路。淮南先生当时与乡人张梅谷述及:“年年围剿,节节失利,事到如今,强邻虎视,国将不国。实在不能再打下去。我将尽我职责,争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至于个人功罪,在所不计。”他这么说,也这么做。

早在1936年西安事变前,淮南先生就多次和中共代表进行联络和谈判,先后在香港、南京、上海与中共潘汉年等人频繁接触。12月初,他受命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并建立了南京与陕北的电台联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再度合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1937年,张淮南和顾祝同奉命抵西安,与周恩来叶剑英进行了一系列会谈。国民党内一些人横生枝节,他总是不避风险,力主团结御侮,精诚合作。1937年5月,淮南随国民党考察团访问延安,与周恩来为商两党团结事,朝夕往返,多次会议。6月4日,周恩来到庐山蒋介石继续会议,双方发生争论时,宋子文宋美龄、张淮南从中周旋磋商。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同蒋介石、邵力子、张淮南在庐山继续谈判关于红军改编诸问题。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促使国共合作谈判加快了步伐。所以,周恩来在《悼张淮南先生》中说:“淮南先生伴我一登莫干,两至匡庐,凡所奔走,靡不与闻。因先生之力,两党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其中“一登莫干”、“两至匡庐”,就是在1936年夏和七七事变后,张淮南陪同周恩来去见蒋之举。(www.xing528.com)

周恩来抵延安后,不幸坠马折臂。在他出国就医的一年中,国内风波迭起。张淮南斡旋其间,不遗余力。周恩来说:“然自相识之日始,直至临终前四日,我与淮南先生往来何止二三百次,有时一日两三见,有时且于一地共起居,而所谈所为辄属于团结御侮。坚持国策,至死不移,淮南先生诚五年如一日。五年来国内外风波之险,谣诼之多,甚且侵及先生,但淮南先生辄处之泰然,绝未以一时‘行情’,动其心志,变其神态。且困难愈甚,而先生之努力愈见。”在淮南先生去世后,蒋挽之为“赴义至勇,秉节有方”。周恩来在悼文中认为尚可续上“临事有恒,持躬至谨”两语,以为之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