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文献的来源与局限-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

数字文献的来源与局限-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各种机构创建的数字图书馆,毫无疑问,是数字阅读的重要来源。(二)数字文献的局限数字图书馆出现的时间较短,与源远流长的纸质文献世界相比,它的信息含量比较单薄。所以,数字文献的知识沉淀是不足的。

数字文献的来源与局限-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

数字文献是如何生成的?数字阅读的内容从何而来?它又有哪些局限性?这是我们深度揭秘数字阅读的关键问题。

(一)数字文献的来源

一般而言,数字文献的来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数字的”,即那些最初以电子文本或电子录像等数字形式生成的事物;另一类是“数字化的”,诸如把纸张或胶卷等其他媒介扫描复制或转化为数字形式的事物。“数字的”文献来源广泛,包括通过电脑手机键入的文字,用数码相机拍出的图像,通过电子合成的音乐、视频,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期刊、报纸、杂志等)和电子邮件,等等。这些形态不一的数字文献,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分布在各种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知识库当中,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

由各种机构创建的数字图书馆,毫无疑问,是数字阅读的重要来源。范并思先生在《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中曾写道:“数字图书馆是社会已经较清楚地了解了一般网络信息服务的优点与缺点以后才出现的,它是人们有意识地将网络信息服务技术与现有图书馆的基础体制和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服务精神)结合起来的产物。”[14]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内容,经过相关专业人员有效地分类组织与优化控制,与互联网上庞杂的数字信息相比,它的准确性更高,稳定性更强。

(二)数字文献的局限

数字图书馆出现的时间较短,与源远流长的纸质文献世界相比,它的信息含量比较单薄。现有信息中,只有少部分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印刷型文献经过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积累,绝大多数保存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政府机构或私人手中,它们中很多并没有进行数字化。互联网上的信息,没有多少是与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内容重复的。所以,数字文献的知识沉淀是不足的。

在互联网世界里,文献的生成摆脱了纸张的束缚,早已变得面目模糊,让人难以辨别。文献内容被数字化成比特,文献中的每一个字节被互相耦合、链接、引用、摘录、排序、分析、注释、混合、重组,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www.xing528.com)

当今科技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步迈向“智能制造”时代。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也许会再一次颠覆未来的阅读景象。一旦智能机器人具备人类独有的读写能力,那么以后我们所读到的文献,很有可能就是它们的产物。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福布斯网站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启用Narrative Science的程序自动生成财经新闻。2014年初洛杉矶4.7级地震的第一个报道者就是一位机器人记者——Quakebot”[15]。所以,难怪有人会发出“机器人写新闻,记者吃什么”这样的疑问。可以预见,未来以智能机器人和算法为基础的自动化写作服务将会日益完善,机器人“写作”将会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就像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雨果的巴黎奇幻历险》中展示的那样,机器人能写、能画……这样的景象,离我们并不远。

图2-1 机器人“作家”工作中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纽约书评》一步一步告诉文科生:机器人和算法如何统治人类[EB/OL].[2015-04-09].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8731.

数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Web2.0技术的兴起,让很多网民振奋不已,互联网世界掀起了一场“集体狂欢”。

就拿维基百科来说,这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全球性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因其允许任何人通过浏览器对内容进行浏览或公开编辑,促进了用户的广泛参与共建、共享,被称为“自下而上的草根百科全书”。其内容创建可谓用户集体智慧的结晶。严格的内容审查使维基百科上的文章具备相当高的准确性,因此有人将它比作《大英百科全书》。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对维基百科表示质疑。例如,戈曼就把维基百科等称为“新联机集体主义”。戈曼对众多的博客作者所写的文章也不甚信任,他称Web2.0的兴起是“理性的沉睡”。作为资深的图书馆学家和书目界的权威,戈曼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也许更为透彻,他深谙其中的差异,用他的话来讲:“印刷出版的学术作品与互联网的无政府主义明显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确信的、固定的,因为有权威的认证;而后者则缺少这样复杂的权威与专业认证过程。”[16]戈曼虽然惹来了网民的集体“围攻”,但他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的确,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正如戴维·温伯格的著作《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一书所言——“一切都是零碎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在一个人人“自造”的时代,信息泛滥成灾,信息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安全性,我们都有理由怀疑。不过,信息知识倘若没有经过充分的表达、充分地博弈,又何来真假的辨别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