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后期限 来临前 早做准备

最后期限 来临前 早做准备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险起见,他总是将最后期限稍提前两天。只有那些准备拖延下去的人才会在接受任务伊始,就询问“最后期限”。任务的完成通常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自己设定“最后期限”,必然缩短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最后期限”到了,意味着不得不交差,这种情况下,为了如期完成任务,只能应付了事,为交差而交差了。

最后期限 来临前 早做准备

怕麻烦者说:“一旦遇到难题,我就试图延后解决,可能在最后限期到来时,麻烦就没有了。即使麻烦没有消失,但也可能变小了,这样岂不是更好?”

不怕麻烦者说:“我从不带着侥幸心理去面对问题,麻烦是不会自动消失的。所以我从不设置最后期限,总是麻烦来了,立马解决。”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也无论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畏难情绪。因为惧怕麻烦,所以遇事总是畏畏缩缩,避重就轻,能拖就拖。

“这周还要整理销售数据,麻烦死了,想想我就头痛,反正下周才要结果,下周再说吧!”

“报表不是后天才要上交吗?现在不用着急,到时再说。”

“不是还没到时间吗?实在需要面对了,再去解决,说不定到时没这么麻烦了呢!”

……

这是拖延的典型表现,因惧怕麻烦而把事情推到最后期限去面对。很多员工在接受任务时,总会习惯地问:“最后期限是什么时候?”

当知道确切时间后,他们似乎心里有了底,暂且会把这项任务放在一边,而当最后期限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才开始着急,可是一点儿头绪都没有,最后只好紧赶慢赶,匆匆忙忙把任务糊弄过去。即使这样,一部分人也许仍然无法完成任务,无奈只得将事情拖延下去。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嫌麻烦、怕麻烦的心理在作祟。在一些有难度的任务面前,容易滋生畏难情绪,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为了暂时躲避尚未到来的麻烦,遂将事情拖延下去,得过且过,等麻烦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再去面对。

赵汝是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教学几年下来,令他感到头疼的就是批改学生作文。无论怎样引导,学生们的作文依然问题百出,赵汝真不知该如何去教导了。

每次学生作文一交上来,他总是在日记上标明批改的最后期限,那一天是必须发还学生作文本的倒数第三天。为了保险起见,他总是将最后期限稍提前两天。放松几天后,到了标记的批改日期的时间了,赵汝硬着头皮开始批改,批改完后,他总是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麻烦解决了。(www.xing528.com)

有一次,语文组的组长怒气冲冲地将一名学生的作文本扔给他,他打开一看傻了眼。原来,这是一个初三学生的作文本,里面只有一篇作文,赵汝给这篇作文打了90分,那是由于最后期限到了,他来不及看,就顺手给打了90分。但是,这篇“作文”根本不能称为作文,因为通篇上下都是这名学生的胡言乱语。

赵汝受到了语文组组长的严厉批评,给他记大过一次,并要求他做深刻检讨。至此,赵汝才深感麻烦的真正到来。

赵汝原本有空闲时间,但是因惧怕批改的麻烦,贪图清闲,就将事情拖延下去。设立最后期限,只不过是无奈之举,得过且过,躲不过时再去面对。

“最后期限”的设置,意味着“无条件”意识的丧失,凡是具备“无条件”意识的人,多数不会在一开始接受任务时,就询问“最后期限”,因为他们内心没有打算将事情拖延下去,而是要马上执行。只有那些准备拖延下去的人才会在接受任务伊始,就询问“最后期限”。

任务的完成通常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自己设定“最后期限”,必然缩短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最后期限”到了,意味着不得不交差,这种情况下,为了如期完成任务,只能应付了事,为交差而交差了。这样的话,任务的质量就没有保证,应付了事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结果?这个时候,麻烦才真正来临。可见,惧怕麻烦、躲避麻烦是没有用的,该来的麻烦还是要来的,而且情况还可能更复杂。

总之,为躲避麻烦而设置“最后期限”是不明智的做法,是解决不了任何实质问题的,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更多的麻烦,只有选择勇敢面对,迎难而上,积极行动,才会为自己赢得时间,解决麻烦,迎来最后的胜利。

自测题

1你认为麻烦会随着拖延而自动消失吗?

2你如何理解“期限到了,麻烦也到了”这句话?

3在可以将麻烦推后解决的时候,你是否采取了推后解决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