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的故乡和家世及其生活方式

毛泽东的故乡和家世及其生活方式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韶山冲位于湘潭、湘乡、宁乡三县的交界处。主要靠种田、砍柴和出卖劳动力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去世时,毛泽东已经10岁了。他在家乡,一面从事农业生产,一面兼做小买卖和别的营生,从而使家境逐渐富裕起来,很快赎回了典当出去的田地。当时家里共有5口人,即毛泽东祖父、父亲、母亲,泽东和弟弟泽民。以每人每年食用7担稻谷计算,全年共需35担,尚有25担剩余。她13岁和毛顺生订婚,18岁正式结婚。

毛泽东的故乡和家世及其生活方式

毛泽东,字咏芝(或润芝、润之),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湖南位居长江中游,在洞庭湖以南,是我国富饶而美丽的省份之一。

湘潭位于湖南的中部偏东和湘江中游的西岸。这里山清水秀,农牧皆宜,历史悠久,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韶山冲位于湘潭、湘乡、宁乡三县的交界处。境内有一座大山,名叫韶山。传说虞舜南巡至此,被这里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便留驻令臣僚奏韶乐九成[2],曾引来百凤和鸣。虞舜的音乐叫“韶乐”,所以他到过的山便叫“韶山”;山上陡峭的山峰,便叫“韶峰”;山峦绵亘下的山冲,便叫“韶山冲”。

韶山上有引人入胜的韶峰、凤仪亭、仙女庵、胭脂井、石屋、顿石、塔岭和石壁等八景。[3]其中,韶峰尤为美丽,是著名的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正因为韶山一带风光奇异而优美,所以自舜帝南巡以来,文人学者和雅士骚客络绎不绝。

韶山冲附近的地形,是一个群山环抱、蜿蜒起伏的狭长谷地,由西南到东北长约15里,东西宽约7里。一条小溪(俗称“韶河”)弯弯曲曲从冲里流出,清溪潺潺,终年不断。居民的房屋,就稀稀落落排列在小溪的两边。在毛泽东青少年时期,这里住着600多户居民,约3000人口,多数姓毛,杂以李、钟、周、邹、彭、庞等姓。他们大多是勤劳、俭朴、忠厚、善良的劳苦农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作、生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美丽富饶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着锦绣苍翠的山林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无论湖南、湘潭或韶山,都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通通陷入了灾难的深渊;尽管韶山地区较为偏僻和封闭,但也仍然不能幸免。

毛泽东家里的房屋,是一栋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形农舍,当地叫作“一担柴”式的房子。堂屋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它前面紧连着两口水塘,右塘荷花满池,左塘青松倒影;屋后小山上长满了苍松翠竹,风景十分优美。这里原来居住着两户人家,以堂屋的正中为界,东边的瓦房是毛泽东的家;西边的一家也姓毛,因为家境十分贫穷,屋顶盖着茅草。毛泽东的祖父在这里定居时,因家境贫寒,屋顶和邻居一样,也是盖着茅草。这栋房子,1929年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毛泽东的祖辈,都是勤劳质朴的农民。

曾祖父毛祖人(1823—1893),字四端,住在韶山的东茅塘。没有读过书,是一个沉默寡言、老实忠厚的农民。主要靠种田、砍柴和出卖劳动力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德臣,次子翼臣。

祖父毛恩普(1846—1904),字寅宾,号翼臣,也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1888年与哥哥德臣分家时,得田产15亩,并随父亲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迁居韶山上屋场。他生有一男(即贻昌)两女(长女嫁张姓,次女嫁贺姓)。他一生辛勤劳动而不得温饱,终因家境贫寒,最后不得不将祖传的部分田产典当出去。他去世时,毛泽东已经10岁了。(www.xing528.com)

父亲毛贻昌(1870—1920),字顺生,号良弼。年轻时,他是一个相当贫苦的农民,曾因负债而被迫外出当兵多年,后来才回到家乡。他体格高大、魁梧,性格坚毅刚强。虽然他只读过两年书,但克勤克俭,办事精明,很会算计筹划与管理经营。他常说:“穿不穷,吃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他在家乡,一面从事农业生产,一面兼做小买卖和别的营生,从而使家境逐渐富裕起来,很快赎回了典当出去的田地。到毛泽东10岁时,他家拥有15亩地,每年可收稻谷60担。当时家里共有5口人,即毛泽东祖父、父亲、母亲,泽东和弟弟泽民。后来,祖父去世了,又添了小弟泽覃,家里仍然是5口人。以每人每年食用7担稻谷计算,全年共需35担,尚有25担剩余。这样,毛泽东家庭的经济地位,就由原来的“贫农”而上升为“中农”了。不久,他又买进堂弟毛菊生家的7亩水田,使田产由15亩增加到22亩,每年可收稻谷84担。此后,毛顺生再也没有买进田地,但却典进了别人很多田地。这样,毛泽东家庭的经济地位,就又由“中农”而上升到具有“富农”[4]水平的地位了。毛顺生成了“富农”之后,继续积聚财富。这时,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做贩运谷米和生猪的生意,而家里耕田种地的事,就雇长工和短工,并让妻子和孩子都到田间劳动。但毛顺生自己没有开过米店,只是从乡下农民那里把粮食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可以得到较高的价钱。他还曾在银田寺“长庆和”米店入过股,自己还印制过一种“毛义顺堂”的纸票与人流通周转。不久,他家里的资产很快就增加到两三千元。这样,他在韶山冲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便被公认为是一个财东了。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1867—1919),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是一位典型的普通农家妇女。她的娘家在湘乡县唐家圫(今属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与韶山冲隔着一座云盘大山,相距10多里。文家也以务农为主,家境小康。因祖坟埋在韶山冲,为了每年清明节扫墓祭祖有个落脚的地方,便将素勤许配给了毛顺生。

文素勤比毛顺生大3岁。她13岁和毛顺生订婚,18岁正式结婚。婚后,头两个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第三个孩子是毛泽东。毛泽东小时候很像他的母亲,圆圆的脸庞,高高的前额,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天真活泼,十分逗人喜爱。文素勤生怕毛泽东又是“根基不稳”,便多方祈求神佛保佑,并以吃“观音斋”的实际行动,来表示对神佛的虔诚。

唐家圫的后山有个龙潭圫。圫内有一股清泉流出,四季不竭。圫口矗立着一块大石头,高两丈八,宽两丈,石上建有一座小庙,人们称之为“石观音”,远近闻名,经常有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祷告。外祖母对毛泽东十分关心,所以生下来不久,便让素勤抱着前往朝拜“石观音”,烧香许愿,祈求保佑,并拜认“石观音”为“干娘”,还寄名石头,又因排行第三,所以取名“石三”。因此,毛泽东在童年时代,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石三伢子”。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设宴招待父老乡亲时,他在席间还曾风趣地说:“今天该请的都请到了,就差一位长辈没有来。”大家问是谁,毛泽东笑着说:“就是我那‘石干娘’呀!”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并向自己的孩子和丈夫极力灌输对神佛的信仰。因此,在外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下,毛泽东自小就相信神佛。9岁时,他曾同母亲认真讨论过他父亲不信神佛的问题,并和母亲试用过许多办法想劝说父亲也信起来,但都没有效果,他们都为此而焦急和伤心。15岁时,毛泽东因母亲生病,还专程到南岳衡山去进“朝拜香”,他边走边唱“南岳圣帝,阿弥陀佛……”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板凳,每走十来步,便要朝着南岳方向跪拜一次。就这样,他边走路边跪拜了100多里,才到达南岳庙。由此可见,少年毛泽东对神佛的信仰是多么虔诚!至于平时在家里祭天、祭地、祭祖宗,也都和当地农民一样依时按节,从不间断。1959年6月26日,当毛泽东重返韶山旧居时,他还指着堂屋正中靠南墙摆神龛的地方,风趣地对陪同人员说:“这里是我小时候跟母亲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说:“小时候,我还信过佛,后来慢慢不信了。”

毛泽东的父亲只读过两年书,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农民,但早年和中年却都不相信神、佛,这在当时的农村里是少有的。然而有一次,他外出去收款子时,在路上突然碰上了一只老虎,那老虎大概是因为怕人吧,掉头跑进了山林。这次奇迹般的脱险,使毛顺生感到十分神秘和惊奇,他思考了很多,并怀疑自己是否冒犯了神、佛。从此以后,他便对佛教比较尊重了,间或也烧些香,开始有些相信神、佛了。不过并不虔诚,他只是在处境不顺利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烧香拜佛祷告一番。但是相反,毛泽东由于读书而智识渐开,倒越来越怀疑神、佛,以至根本不信神、佛了。为此,毛泽东经常受到母亲的责备。

怎样看待毛泽东小时候曾经有过迷信这件事?周恩来曾在1949年5月所做的《学习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

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他最不同意晋察冀一个课本描写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反对迷信,说他从小就不信神。他说恰恰相反,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你看这样还不够迷信吗?那个课本写毛主席的故事,把事情反过来,说他从小就不迷信,打破迷信,生而知之。毛主席说,这是不合事实的。而且一般地说,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不管农民家庭出身的也好,工人家庭出身的也好,一下打破迷信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生长在十九世纪末的农村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迷信。

接着,周恩来又指出:

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从迷信中觉悟出来,否定旧的东西;他之所以伟大,更在于他敢于承认旧的过去。

周恩来还严厉批评了一些人。他说:在社会上有这样的人,一旦有些进步,就觉得自己过去什么都了不起,把自己说得简直什么缺点和错误都没有,是“天生的圣人”,“那就危险之至!”[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