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起源及构成:汉字与古代文字的关联性探究

汉字起源及构成:汉字与古代文字的关联性探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字产生的时间与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古文字产生的时间比较接近。近代一些学者如孙诒让[2]、唐兰[3]等人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汉字源头就在图画。正因为八卦符号与汉字的构成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且与部分汉字的偏旁有着一定的关联,故许慎、刘师培等学者将汉字与八卦关联在一起。一般认为汉字的前身是图画和刻符,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可信性。

汉字起源及构成:汉字与古代文字的关联性探究

提到汉字,人们自然会想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在甲骨文出现之前,汉字一定有一个长期的孕育摸索时期。但汉字究竟源于何处,至今仍是谜一样的存在。《淮南子·本经训》在谈到汉字产生时,说“天雨粟,鬼夜哭”,可证汉字生成机制的扑朔迷离。

汉字产生的时间与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古文字产生的时间比较接近。然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他古文字或丧失了表意性而变成了拼音文字,或丧失了生命力而不再使用,只有汉字则历久弥坚,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体系严密的表意文字

在汉字起源上,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结绳,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有人认为汉字源于仓颉造字,有人认为汉字源于契刻或依类象形或起一成文。

(一)图画说

持图画说的人认为汉字源于图画。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书者如也”,“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由于汉语的多义性,许慎所说的“书”,可以理解为绘画,也可以理解为文字。但结合他给象形字下的定义,可以推定许慎认为汉字与绘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张彦远在其名著《历代名画记》中则提出了“书画同体异名”的观点:“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1]张彦远从绘画功能出发,从图理、图识、图形展开论证,认为汉字与绘画有着密切关联。

宋代的郑樵也认为文字与图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六书略·象形第一》一文中,他认为“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他认为书画同出,特别是象形字,基本上皆可以像画画一样画出来。

近代一些学者如孙诒让[2]、唐兰[3]等人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汉字源头就在图画。

文字起源于图画也可以从“文字”本身的含义去获得启发。《说文解字·叙》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错画也,象交文”。这篇序文不仅指出了“文”与“字”细微差别,“文”主要指的是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字”主要指的是合体的可以分析的表意字和形声字,而且序文中象形、错画等词语,也体现了文字之原初,或与图画有一定渊源。

(二)结绳说(www.xing528.com)

结绳说既有传说依据,也有文献依据及现实根据。传说中燧人氏每逢大事摆放石头以记之,但这种“堆石记事”的方式缺点太明显了。搓绳技术出现之后,“结绳记事”得以取代“堆石记事”。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近代学者刘师培则认为“‘一’‘二’‘三’古文作‘弌’‘弍’‘弎’即为结绳之形。”[4]上述诸家学说都为文字起源于结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佐证。

民俗学人类学的考证为结绳记事提供了现实材料。据一些民俗学家的观察,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傈僳族哈尼族等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有结绳以记事的传统,如哈尼族以同长度的两根绳子打同样的结以作为借债的凭证;傈僳族亦用结绳之法记账目。秘鲁人的结绳架,有人认为可能是结绳记事的遗存。

结绳记事虽然能克服人类记忆方面时间上的短时性和容量上的有限性,但结绳记事无法将人类复杂的内心活动进行呈现,所传达的信息亦有限。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结绳记事之法也就慢慢失去了生命力。

(三)八卦说

八卦是古人用于占卜的八种符号,也可以说是汉字字形最初的源头。《乾坤凿度》云:“八卦☰古文天字,☷古文地字,☶古文山字,☱古文泽字,☵古文水字,☲古文火字,☴古文风字,☳古文雷字”。古人通过不同线段所构成的符号,来代表所接触到的天、地、山、泽、水、火、风、雷等物质。正因为八卦符号与汉字的构成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且与部分汉字的偏旁有着一定的关联,故许慎、刘师培等学者将汉字与八卦关联在一起。如刘师培在《小学发微补》中说:“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5]尽管观点略嫌偏颇,但揭示了八卦和文字之间存有一定关系。

(四)仓颉造字说

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字由沮诵、仓颉等人创制。《晋书·卫恒传》云:“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卫恒《四体书势》也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提到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史”的甲骨文为img,由“中”和“又”两个字符构成,“又”是手,“中”是典册、文册,“史”就是用手在文册上记载所发生的事。作为史官的仓颉会有大量机会接触文字,并有可能对接触到的文字符号进行整理。因此,说仓颉独创文字不如说仓颉采集文字来得准确。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观点可以佐证:“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采集一点,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一般认为汉字的前身是图画和刻符,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可信性。仓颉一方面可能借助已有的图画和刻符记载史事,一方面在采集和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仓颉也可能会受到既有符号的启发而创造出一些文字出来。

此外,还有契刻说、依类象形说、起一成文说等诸说。上述各观点,或许都不能解开汉字起源之谜,但这些观点向人们展示了汉字既受民族文化滋养又服务于中华民族的鲜明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