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文字的起源及发展

汉字文字的起源及发展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许慎以为仓颉首创文字,而早于《说文》的《易经·系辞》下传则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89](原注小字:自仓颉至此,并依《书钞》55、《御览》79补正,《初学记》21引“黄帝垂衣裳,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即约为此文。至秦始皇废各国文字,由李斯统一于小篆。流行于西亚两河下游故称为巴比伦文字。

汉字文字的起源及发展

31.汉文字

汉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绵延时间最长、使用最广泛的文字。首先要解释什么是“文字”。

说文解字·叙》:[86]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87]

括号内六字原漏,据他本补。意思是说,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时,大都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互相结合,出现了形声字、会意字,就称为“字”。“文”是指事物的本相,“字”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换句话说,依类象形,即独体,就是“文”;形声相益,即合体,就是“字”。“文字”两字的连用,始见于秦始皇琅邪台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遂成为一切书写符号的通称,也指连缀而成的文章和书籍

东汉许慎以为仓颉首创文字,而早于《说文》的《易经·系辞》下传则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孔子第11代孙孔安国撰《尚书·序》云:“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是文籍生焉。”晋代皇甫谧[88]《帝王世纪》:“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之日书契。”[89](原注小字:自仓颉至此,并依《书钞》55、《御览》79补正,《初学记》21引“黄帝垂衣裳,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即约为此文。)

今本《初学记》卷二十一《文字》第三:“云布”注:卫恒[90]《四体书势》曰:“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势。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度,月象臣而亏旁,云逶迤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他认为除仓颉作为外,还有“沮涌”,都是皇帝史官。再《世本·作篇》:“沮涌,仓颉作书,并黄帝史官”(宋衷注曰:仓颉,沮诵,黄帝史官。黄帝始立史宫,仓颉沮诵,居其职矣,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91]与《帝王世纪》略同。

沮诵是何许人?自古很少论及,一般都只认为造文字的是仓颉,不提沮涌。我们研究楚史,以为沮诵与楚国有密切关系:沮、祖、祝与诵、庸、融两组字,古互通,沮诵可以训为祝融,祝融与仓颉同为黄帝官吏,同造文字是有可能的。至秦始皇废各国文字,由李斯统一于小篆。现今出土的春秋战国文字,多与楚文字相同,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不难回答,这是由于楚远祖祝融会同创造了文字,秦统一时又是楚人李斯主持其事,都保持了楚母语的习惯,在现行的方块汉字中,其形、音、意仍显示出“楚魂”。

20世纪中,世界文字历史最悠久的排行榜是:第一种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原来是象形字,后来因书写上的便利而变形。书写所使用的工具是蒲苇尖端,在细软泥板上刻划而成,然后晒干或火烤,使之坚硬。流行于西亚两河下游故称为巴比伦文字。第二种是埃及的象形字,发源于尼罗河两岸,书写工具是纸草(papyrus,一种水草),用削长的芦杆醮墨汁书写,始于金字塔时代(The Pyramid Age,约公元前31世纪),后因象形文字,与同性质的行书不够用,便发展同音语,造成一种音符,为世界有字母之始,因此距今4 100年就存在了。第三种才是我国的方块汉字,是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作为起始的时代,距今才3 200年。

这是以实物为标准的排行榜。郭沫若先生就不以为然,他在《古代文字之体辩证的发展》中说:商代甲骨文具备的文字体系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有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商代前就是夏代,夏代以前有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出土了图像文字,说明夏代已有文字了。

郭沫若先生也是以出土的实物为根据,认为夏代已经有文字了,这是以科学的方法来论述我国文字的起源。但是,这种论述仍受着时代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限制。当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出土文物的涌现和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郭老推断我国文字起源于夏代,实际太保守了。骆宾基《中国上古社会新论》载其文,直接以《古文字出自炎帝神农氏说——释申》[92]为标题,与本文前面出自沮涌(祝融)时代相近。1993年山东邹平出土龙山文化11个字的陶文,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而更有说服力的还是长江三峡。

余秀翠在《大溪文化刻划符号试析》中写道:[93]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上游的一种原始文化,刻划符号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或稍后一点的时间[94],据初步统计,长江流域境内的浙江河姆渡、上海青浦松泽、杭县良渚镇等地都发现少量刻划符号。

杨家湾原始文化遗址[95]共发现71件刻划符号,以第四文化层出土为多,其次是第三文化层,少量出自第五层文化层。这些刻划符号均刻在陶圈足碗、圈足盘的底外部,这些刻划符号有的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刻好的,从符号规则来看,所有的符号可能是用竹木片削尖或骨质的平刀、小刮刀一类的用具刻划上去的。

我们可以根据符号的形体之差,把它们分为以下各类。

第一类:自然类,主要为水波和闪电状刻划符号。

第二类:植物类,符号酷似谷穗、垂叶、野草、花瓣。

第三类:动物类,弯曲游动蛇形和贝类小动物。(www.xing528.com)

第四类:人体类,如人站在地上,一人或多人。

第五类:工具器物类,如鱼钩、鱼镖、网、舟等。

第六类:数字符号类。

第七类:复杂结构类,如住房和建筑形遗址内发现有两房子,从破坏留下的迹象仍可看出房子为方圆形略带椭圆,住址内部全为红烧土,残剩有石头柱础。同时,还出土相当多的鱼骨、鱼牙。

img37

图32 大溪刻符陶片

总之,这些符号是人们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刻划的,已代表固定的含义,虽然我们还不能肯定这些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但可以推测,新石器时代杨家湾居民已经开始用一定的书写符号记录他们语言中的某些概念。这些符号就是当时杨家湾氏族居民对某种事物的复述与描绘,是具有原始记录符号性质的刻划,虽然还远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但可能就是萌芽状态的文字,为以后系统文字体系之滥觞。

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大篇幅引用余文,是因为它真实可靠,是考古人员通过艰苦劳动以血和汗水凝结出来的结晶。早在此论文发表以前的1984年,《江汉考古》第4期就刊载了以宜昌博物馆署名的《宜昌县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初稿执笔是余秀翠(女,即论文的作者),改写是王劲(女,即省博物馆副馆长),两人都是考古专家,自发掘,自成文,是为我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巾帼英雄。主要报刊均有报道。[96]如此,我国方块汉字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如以结绳作为记数符号也算文字的起源,距今近万年,比美索不达米亚原契形文字还要早得多,在排行榜上将要自第三名跳为第一名。

因此,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97]《造字缘起说》:人民“画地成形,自为徽契,非独八卦始作为文字造端而已”,将文字的起源上推到八卦以前,不无道理。陶器上的刻划文字,也可能与八卦同时。文字的兴起是补助语言的不足,因为语言的音声出口即逝,只有想像中的余音绕梁,不久即被意象冲淡,以致全部消失,而文字却刻在陶器上,只要几千上万年的刻划陶器出现,就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过陶文的解读和意义,现在还没有进一步的专著公布。

大溪文化遗址出土陶文不是孤立的,全国各地都有陶文出土,另一个有系统的遗址是著名的仰韶遗址。据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98]介绍: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出有刻符的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零口、垣头、长安五楼、秴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宝鸡北首岭等地方。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符,计113件,27种,临潼姜寨遗址出土刻符129件,计38种。

7个遗址所出刻符统计270件,52种。我们认为,仰韶文化的刻符已属简单的文字。刻符分为2类:一为数字,二为象形文字。

另外,有这样几个现象值得注意:①晚于关中仰韶文化的遗址,如上海马桥遗址第五层、浙江良渚、台湾凤鼻头、山东城子崖下层所出刻符,青海乐都柳湾、甘肃半山马厂所出彩画符记内的也有和几种数字刻符相同的符号。②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南关外、偃师二里头、江西清江吴城、上海马桥第四层等商代遗址或地层,出有基本同于仰韶文化刻符的陶文。③甲骨文和金文有几种数字文字的写法,也和仰韶文化这几种符号基本相同和近似。

我们认为,仰韶文化这批刻符已属文字,它就是古汉字的起源,已有了基本固定的形、音、义,和商周甲骨文、金文属一个系统。

仰韶文化的刻符,是在结绳、刻木和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已包括数字文字和表意的象形文字,无疑是我国古文字的鼻祖。

这一篇文章是在1980年发表的,至今超过20多年,其间又发现了不少陶文,出土地址遍及全国,都与甲骨文和金文有着亲密的承传关系。由于每一个陶文都有着一种具体的发展过程,又分形、音、义三方面探索,其篇幅非本文所能详述,有待志者后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