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壅江作堋:秦代李冰壅江的工程实践

壅江作堋:秦代李冰壅江的工程实践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水工程的做法就是吸取前人的水工实践教训,采取老子“道法自然”的做法,壅江作堋。据宋《堤堰志》:“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凿虎头(岩)于江中设象鼻,长二十余丈,首阔一丈,中阔十五丈,厚十三丈”,用竹笼石在岷江湾道末端江心处“壅江”(李冰原在今鱼嘴上游约1650米处白沙邮下“壅江”。李冰先作“壅江”鱼嘴,嘴前壅水两旁流,嘴后缓流区出现水慢沙停,沉淤成洲,连续经4年沉积之后,一个立体流线型江心洲形成了。

壅江作堋:秦代李冰壅江的工程实践

蜀国的湃水渠说明岷江水位已满足灌溉之需,且流量充沛,无须拦河筑坝截取流量和提高水位,也就是无坝引水入蜀,可达到工程目的。

引水工程的做法就是吸取前人的水工实践教训,采取老子道法自然”的做法,壅江作堋。这是李冰创造,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做法。据宋《堤堰志》:“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凿虎头(岩)于江中设象鼻,长二十余丈,首阔一丈,中阔十五丈,厚十三丈”,用竹笼石在岷江湾道末端江心处“壅江”(李冰原在今鱼嘴上游约1650米处白沙邮下“壅江”。今日鱼嘴设置虽改了位,但技术原理仍相同)。《元和郡县志》:“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垒而壅水”,平面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又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

李冰先作“壅江”鱼嘴,嘴前壅水两旁流,嘴后缓流区出现水慢沙停,沉淤成洲,连续经4年沉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之后,一个立体流线型江心洲形成了。它之所以出现并且安然存在,是它的形态与缓流区水态相谐和,双态和谐成为“朋”,江心洲是“土”方的“朋”,李冰名之为“堋”,“道法自然”的“堋”,两边形态符合内外江的流线形态,“堋”的顶面坡降符合洪水面在本河段的坡降,水土和谐相处,无相悖冲刷之患。李冰就照此自然之“堋”态加高培厚而成为内外分流的导流“堋”。这个“堋”除了将岷江水导入内江流向成都平原外,还有科学定位,具有下面的优点:(www.xing528.com)

(1)清浊分流。鱼嘴设在该河段的弯道末端江心洲尾侧,利用弯道水流下切,横向环流、搬运、堆积这一水流特性,把底层含沙量大的水,挟沙流向凸岸(江心洲),面层含沙量少的水横向凹岸,经过全弯道的连续横向环流,充分排沙后,在弯道末端因地制宜,适时清(含沙量少的面层水)浊(含沙量大的底层水)分流,以流线型鱼嘴将其分隔,清流正面入内江(引水道)浊流侧面出外江(岷江主流),避免含沙淤积渠道。

(2)比例分水。以鱼嘴左(内江)右(外江)江口宽度比,设定内外江流量分成,枯水期内江分六成,外江分四成;洪水时,鱼嘴上游江心洲被淹没,主流取直流向外江,形成外江增至六成,内江分四成,有利于内江防洪,减轻溢洪排沙堰和人字堤的排洪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