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晓江的艺术实践:为民国油画开辟新境界

陈晓江的艺术实践:为民国油画开辟新境界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晓江的艺术探索为民国油画提供了新的维度,他经历过图画美术学校时期、留日时期和天马会早期的各项展览活动,作为亲历者,他思考着当时上海油画的状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他留法时期的艺术选择和回国后的艺术实践中给出了答案。关于这件作品介绍见于三篇文章,分别是陈晓江

陈晓江的艺术实践:为民国油画开辟新境界

当时的中国西洋画坛,正处于由摸索时期向开拓时期的转型,在此之前,仅有张聿光和刘海粟的图画学校,主要是研究绘画的布景和商业美术。当时对于西洋画研究的基本理论,还没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西洋画的学习,大多数只是从临摹入手。没有人知道“写生法”之必要,对于客观事物的强调还没有形成气候。在转型期当中,先有天马会的出现为寂寞的洋画界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情趣,后有李超士、吴法鼎、李毅士等留欧习画的人员先后回国。李超士留学巴黎美术学院,1919年回国任教于上海美专,以粉画见长,吸收了印象派德加的表现技法;吴法鼎也是早年留学法国,1919年归国后任教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李毅士早年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1916年回国,1918年担任北京画法研究会导师,擅长以写实手法表现历史故事画,代表作有《长恨歌诗意》等。这些人虽然带来了西方的写实主义,但是对于处于萌芽时期的油画,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另一方面,敢于开风气之先的中国学子受到日本画坛影响,急于学习西方印象主义和现代派的绘画技巧,不太注重严谨绘画写实能力的培养。这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当时画坛的浮躁气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晓江的艺术探索为民国油画提供了新的维度,他经历过图画美术学校时期、留日时期和天马会早期的各项展览活动,作为亲历者,他思考着当时上海油画的状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他留法时期的艺术选择和回国后的艺术实践中给出了答案。他所留下来的作品全部是油画。所以,确切来说,他是早期留法回国的中国近代油画家之一。史料记载陈晓江油画作品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法国学习时期的作品及在博物馆所临摹的西方名画,第二部分是回国后创作的神话题材作品,第三部分是去世之前所创作的十一幅大型壁画西湖卐字草堂极乐图》。

在回国后他将在法国时期作品集中展览,这次展览共展出油画作品三十一幅,铅笔速写九十二张,临摹西方名画作品十张,油画作品多倾向于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纯是直观自然,凭忠实个性而发挥,崇尚写实,笔致稳健,绝无虚伪怪诞的趣味。许士骐对展出作品进行了详细描述:

一号西梦君肖像及三号之老人,用点画印象,色彩逼真,表现年迈雄厚之态;四号之法国女子及六号之静坐两帧儒雅幽闲,阅之令人神往;八号之舞毕一帧,颓坐其中,倦态毕露,别具一种风致;七号之油绘,愁妇玄冠黑裳,表现惨淡之容极为深刻;十二号至十六号为裸体曲晋,女性曲线之美叹为观止;十七号至三十号均为速写风景,如奥国雪山之崇陵,罗马古迹及巴黎大教堂Notre Darne之宏伟壮观,为东方罕见……[34]

另外,在陈晓江的《旅法笔记》[35]中详细记载了在国外所临摹的名作。在卢浮宫临摹了六张名画,分别是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的《写圣书》、佛罗蒙画家汉斯(Lrans Hais)的《特茄肖像》、西班牙派画家利博纳(Ribera)的《圣母和约翰》、法国写实派画家米勒(Millet)的《夕之祈祷》、赫内尔(Henner)的《老妓女》和水让(Ceganne)的《草葡》。后来他又到卢森堡美术馆摹写了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的《火车站》,在小宫博物馆摹写了塞尚(Cezanne)可司朶(Costvo)等诸名作。1922年后又到意大利罗马参观,临摹了一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总体观之,他临摹的风格非常多元,不仅有古典主义作品,也有巴洛克、现实主义、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等人的作品,保持西方写实主义稳健的作风,并有意识地将新派的绘画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临摹对于他所带来的切实效果是非常感性的:

我觉得无形中,却确能够受到许多暗示和感化,最好是在摹画之后再自己品,便觉得有无穷的趣味了,画面上能够发生特别的研究,比较未曾临摹以前大有不相同,这是什么缘故,是摹写时候受到无形的暗示啊![36]

我们不确定他对于画面的的构图原则、组织关系、背景知识和精神内涵有多么深入的了解,但是在基础上注重造型的严谨和绘画的技术性训练确有切实的收获。首先,不管是在法国的写生作品还是博物馆临摹作品,题材大都集中在人物画方面,这与当时天马会展览中清一色的风景和静物画题材是有所区别的。另外,他开始有意识地解决造型中的解剖和严谨的形体刻画的问题。如他认为“根基上的坚固和不得不做一种很笨重的苦工在基本上,经过诚实的阶级在实习上,这笨重的苦工,诚实的阶级就是日后艺术的滋养料”[37]。“绘画不是轻易的,在没有落笔以前就要充满了诚实和严肃的态度,好像在佛前礼拜上帝前祷告的思想一样,落笔之后便觉得有不可思议的变化在画面上,这就是临摹所得的感受和教训”[38]。在到意大利临摹过后,作品“受到意大利派的暗示成功一种很笨的研究,在笔触和色彩上不敢表现,在思想上不敢轻薄,一味的向诚实方面去了”[39]

他在回国后创作了一些神话题材的“意匠画”,以“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实践,在绘画形式上,模仿西方崇高的古典题材,构图套用意大利的古典风格,追求场面化的视觉效果,且多以裸体形式加以表现;内容上,则以中国的神仙故事题材来代替西方宗教神话题材。此类的作品有《阿香车》(图1)和《不堪回首》等。

作品《阿香车》作为陈晓江的得意之作,不难看出他在人物的安排和塑造方面所倾注的精力,动态的变化和人物刻画都非常严谨,在当时来看是一件扎实的、见功力的油画创作。但是,作为早期的油画实践,在题材的处理上是稍显稚拙的,作品构图和人物完全模仿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面效果,而在人物面部表现上却采用了东方的形象,这种生硬的嫁接也招致了一系列的批评:

图1 《阿香车》,《妇女杂志》第15卷7号,1929年(www.xing528.com)

图2 《西湖卐字草堂极乐图记》 申报1926年1月1日

图3 《西湖卐字草堂极乐图》局部 陈晓江《中国大观美术年鉴》1930年

一幅中国的神话画却变成了一幅希腊式的神话画,画中人物(阿香车)等身上竟然一丝不挂,头上又不梳着古装髻,头发两边凸出来,盖着两耳,好像现在流行的面包头似得,试问中国从前有这样的裸体仙女么?他对于构图的意匠,根本之错误……[40]

之后他创作的大型壁画《西湖卐字草堂极乐图》可以视为其艺术创作的巅峰。关于这件作品介绍见于三篇文章,分别是陈晓江的好友朱应鹏所撰写的《卐字草堂极乐古画界图之回忆,已故画家陈晓江君百日纪念》《西湖卐字草堂极乐图记》(图2)和胡亚光的《观卐字草堂极乐图记》。关于作品的创作缘起,陈晓江有过一段叙述:

“卢公为四明耆宿,晚年息影西湖,潜心佛学,筑万字草堂于湖上,终日蒲团清磐,谢绝尘缘。慨迷惑凡夫,役役于名利场中,永伦苦海,乃体我非慈悲之旨,大发宏愿,做西方极乐世界图以促人猛醒,俾神游目想于其间者,临法界之庄严,问真如之妙谛,咸得大开图解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殆所谓自觉觉世者与。

江不敏,艺游学于东西洋,从事美术之学。回国以后,碌碌教务,殊少研究良机,自为卢公做是图,不特于艺术上得有进步,且于心境上顿开妙悟矣。嗟夫,茫茫世宙,浩劫将临,眷顾人寰,已无乐土,世之览者,即可以图为渡之慈航,当头之棒喝也。

抑更有进者,江于是图率而操孤,诸多错误,所望大雅宏业,指其瑕疵,俾以教益,庶得重加润也,以臻完善,则拜辞良多矣”[41]

画面做环形,共十一幅,最后两幅装为门形,以便开合。作品每一幅高八英寸,宽六英尺,图画中的佛像与真人大小相近。第一幅为阿弥托佛兼观音势至二菩萨,全身着黄金色,石栏前为八功德水。石栏分七大段,池为七宝池,池上莲花上跪着圣众,即应念往生,花开见佛,池中莲花大如车轮,莲花各色具备,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第一幅正中的阿弥托佛头顶上为宝蓝,云后的树为如来道场树,第二幅道场为光现花幢,第三幅为光现宝幢,第二幅右上角的建筑为虚空楼阁,第三幅云间的塔为多宝塔。第四幅为摩尼散花,第五幅第六幅是建筑物,为众宝无书楼阁。第七幅画的是涌现虚空多宝塔,塔上诸佛环绕径行。第八幅为人物,有空中坐禅、他方菩萨、非空而至等故事,有动物水鸟演法。第九幅为林间坐禅,化往他方,第七至第十一幅为释迦牟尼出水,分十四支。

佛像的装束参考中国古画及石刻中的形象、佛经以及印度宗教美术史,含有东方意味。从作品风格上“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俱准梵式”(图3),这种“梵式”是陈晓江将东西方艺术融为一炉后的新样式,他以西方的油画的方式来描绘人物置身于山林水泽、建筑庙宇之间,形成了中国式的装饰画面效果,然而在佛像的处理上,仍采用光影的方式,面部塑造有写实倾向。人物的肖像处理既有传统中国画中高古的变形表现,又有西方写实油画所具有的结构痕迹,形成了西画东渐进程中中国佛像造像的新范式。构图宏伟巨制,善于铺陈,体现出丰富的艺术构思和想象力。当时北平艺专学生刘开渠在评价到“西方极乐世界图是陈晓江先生两年的精神之结晶,从他的规模宏大,构图非凡上已经觉得他的伟大,有永久的价值!”[42]从效果看,这一作品比前一阶段要自然,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说明他在西画实践当中的回归,东西方结合开始融会贯通,有所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