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江县志》:民国笔记的油茶多产

《三江县志》:民国笔记的油茶多产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三十五年版《三江县志》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对当地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记叙详尽。在三江因居于六甲较多,故称为六甲人。当地其他族群的习饮,多提到饮茶,但未提油茶。民国《三江县志》卷二“交际”载,当地人生儿女的第三天,会“延觋解秽”做法事,并邀请至亲前来食三牲,邻家妇亦会拿两枚鸡蛋、半斤米来道贺,“主家或款以油茶或甜酒”。在柳州,中北部的苗族、侗族、瑶族聚集区均盛行打油茶。

《三江县志》:民国笔记的油茶多产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版《三江县志》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对当地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记叙详尽。关于杯饮,卷二“饮食”载,当地六甲人一日三餐吃晚稻米,“多爱以茶叶研为末,以之煮油茶,拌饭而食。……在农忙时,下午增加一‘晌午茶’”,“平常饮品有家酿之平酒,自植之茶叶,而以水井烹茶,清香可解烦渴”。用今天的柳州方言来讲,六甲人“几(很)会生活”。

六甲人是谁呢,卷二提到六甲人是来得较早的汉人。宋时因避乱,由闽西汀州府经广东、柳州而到达三江古宜,比一般客家人要早到。六甲人有曹、荣、龙、李、潘、杨、欧、马、蓝、侯、龚、谢等十二姓。在三江因居于六甲较多,故称为六甲人。

当地其他族群的习饮,多提到饮茶,但未提油茶。瑶族人“有山冲之清泉,架竹简接流入厨房,而以自植之细茶叶冲茶解渴,故饮料较各族为佳”。侗族人“饮品有清洁之井水,自植之细茶叶。水井上覆以亭,对于饮料甚注意也”。壮族人“饮料有清泉及天然井水,而以自植茶叶煨茶,并有家酿之甜酒,农作时调以井水,作解渴充饥之品。与六甲人略同,惟特嗜梨叶糟(即用甜酒泡野梨的叶子,兑井水喝)”。唯苗族人未提到饮茶之俗,只是说“饮料则皆清洁之井水也”。

民国社会还属于传统社会,社会变迁缓慢,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茶俗依然是存在的。由此看来,第一,传统上三江喝茶很普遍,但是油茶未必;第二,油茶在过去乃是作为下饭菜。(www.xing528.com)

过去的三江油茶,是否为六甲人专享?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民国《三江县志》卷二“交际”载,当地人生儿女的第三天,会“延觋解秽”做法事,并邀请至亲前来食三牲,邻家妇亦会拿两枚鸡蛋、半斤米来道贺,“主家或款以油茶或甜酒”。

这就说明,其他民族可能不如六甲人那么嗜好油茶,但也是吃油茶的,并且视为珍贵的礼茶,即茶俗已然融汇。今天,打油茶更是超越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柳州,中北部的苗族、侗族、瑶族聚集区均盛行打油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