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海粟的中国画教育-《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

刘海粟的中国画教育-《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他年仅17岁,显然他的创举与他家庭经济背景及支持有关,但同时也显示出刘海粟的气魄。刘海粟的名望因这双重身份而有着广泛影响。至此,刘海粟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国艺术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艺术教育无法予以量化与具体化,这是他“无为而治”韬略的最大特征。上海美专创办不久便开始设立中国画教学。

刘海粟的中国画教育-《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

二、“无为而治”与刘海粟的中国画教育

在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刘海粟是个极为奇特的人物。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专。当时他年仅17岁,显然他的创举与他家庭经济背景及支持有关,但同时也显示出刘海粟的气魄。我想他之所以为康有为蔡元培所倚重,并不因为他的水平与学识,更多仍归于他不同寻常的胆识与豪气。刘海粟一生都与艺术相连接,但他的作为与成功却较多地显示在艺术创作与活动上,不过他也对上海美专自始至终有着深深的感情,这使他又有了教育家的身份。刘海粟的名望因这双重身份而有着广泛影响。

但是,刘海粟与上海美专以及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用“无为而治”来描述他在美术教育上的功绩与行为表现颇为恰当。

首先,创办上海美专之初,刘海粟与学兄乌始光、张聿光等人合作,刘海粟的主导地位显然来自他家庭的经济资助。张聿光被首推校长不久便由刘海粟担任校长之职并一直延续下来,这为刘海粟“无为而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空间。

其次,在动荡的上海滩创办学校何其难。刘海粟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同时获得增长,他聪明地将学校的支撑点锁定在了蔡元培等一批名流身上。蔡元培出任上海美专校董主席为上海美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而这也为刘海粟“无为而治”撑起了保护大伞。

再次,刘海粟随留学潮出入法国,这既提高了自己的艺术见识,同时也接受了新生事物,回国后留学的资本与国内的诸方面积累,使得上海美专有了新的气象。而且借助“人体模特儿”事件,“男女同校”的创举以及“外出写生团”的实施,不仅拓展了他在艺术界内外的广泛影响,也使他的“无为而治”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至此,刘海粟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国艺术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比较于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在艺术教育上的孜孜以求,刘海粟是聪明的、幸运的,这一切均得力于他的“无为而治”。

我们说刘海粟于美术教育是“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他始终与美术教育不相干系。有学者曾将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归纳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二、遵循艺术教育的科学规律,课堂教学,首先使用人体模特儿,以为美术教育上不可少的基本功;三、主张在艺术教育中学习生活、学习社会,提供学生旅行写生;四、重视品德修养,重视美术史论教学研究和文艺修养;五、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各种不同的要求,他主张因时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务求把学校办得生龙活虎[68]。这些刘海粟艺术教育思想的内容,较少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相联系,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策略。所以,他的艺术教育无法予以量化与具体化,这是他“无为而治”韬略的最大特征。同样的,刘海粟兼具创作家的品格,使其一生更是为艺术创作与成名成家在奋斗。虽然这奋斗不如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那么艰辛,但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与个性品格,他同样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这种基于创作与活动的成功,至少不能完全取代他在教育上的功绩,刘海粟在美术教育上的成功除了“无为而治”之外,也仅存“自我教育”的典范了。就“自我教育”而言,刘海粟也是凭借豪情,选取西方的后印象派与中国的石涛、八大山人作为自己参照对象,他手中的画笔总是在无规范之中构筑艺术大作,其教育的参照意义无法上升为值得推广的理论内容。(www.xing528.com)

这么说来刘海粟的中国画教育至少是无法落在实处而为研究者所探讨,自然更不可能让我们获得类似于徐、潘、林那样的模式内容了。不过刘海粟执掌的上海美专,一直有着连续的中国画教育传统,虽然这里的中国画教学不一定与刘海粟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分析其教学情况亦有助于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

这里有一份上海美专25周年志庆的文献材料,较为清晰地呈现了这所不同寻常的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画教育的情况[69]

上海美专创办不久便开始设立中国画教学。1920年设中国画科,与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等并列设置,设执教名师前后有:黄宾虹、潘天寿、诸闻韵、吴弗之、张大千、贺天健等。随着学科建制的完善,中国画系开设科目有:1.党义;2.国文;3.中国画(山水、人物、花卉不拘);4.中国画理论等。具体课程编制: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专业内容有“画理”2周时,“诗词题跋”2周时,“书法”2周时,“国画实习”18周时;第二学期同上,另加“篆刻”2周时。第二学年,易“画理”为“美术史”,其余不变。第三学年,增加“金石学”、“美学”各2周时。

另外,在学程纲要中,分别对各课程要求做了细致的描述。如“画理”:“本学程讲述:1.谢赫以前的画论,庄子韩非子刘安张衡,王廙—顾恺之—宗炳—王微;2.谢赫的六法论……;3.谢赫以后的六法论……;4.气韵生动说的分歧与辩护……”“中国画”则有:“第一学年先授以宋元勾勒入门,次摹写与写生以固其基础,注意于花卉蔬果树石等部分画法。第二学年习花卉蔬果树石之外,兼授翎毛虫鱼山水人物等画。摹写与写生之外更注意创作构图等。第三学年分山水花卉二组自择一组研习,山水组博采宋元及历代大家名作为参考,并研习新时代思想,俾达于创作之新领域。花卉组同。”

这份材料清楚地反映了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仍坚持传统内容的教学,这不仅体现在技法训练多以传统为主,而且还十分重视古代画论、诗词题跋以及金石书法的教学。不过我们仍然不能细察,在这一传统的课程体系下,如何利用班级授课来完成教学计划?上海美专历届毕业的中国画学生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的现象,至少从侧面折射了这所老牌美术学院毫无特色可言。

即便如此,刘海粟与上海美专治校方略仍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他们重视名人大于重视名师,名人有引领的作用,而非名师仅单一地在“教学”上用功,这样一来也许失去了学校在教学上的特色,但却为学校提供了极为宽松的艺术氛围。没有任何模式下的教与学必然是“兼容并包”,自由生长。这“无为而治”自然也就变成了不是特色的特色,它营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当代高等教育就有这种观念的趋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