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智慧:众敌交织,吴军胜利

孙子智慧:众敌交织,吴军胜利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在外作战,势必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吴国派出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时,楚国即派大军迎击。当楚军返回时,第二支吴军又攻入楚境,如此轮番袭扰楚国长达六年之久。楚军左司马沈尹戌得知囊瓦的主力溃败后,急忙率部赶来救援,并且击败了夫概率领的吴军先锋部队。失去主帅的楚军,溃不成军。

孙子智慧:众敌交织,吴军胜利

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他还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

战争,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持续的战争,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汉武帝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征伐四方,向北击溃匈奴,向西开拓西域向东北征服朝鲜,向南征服闽越等,大汉疆土得到空前扩展,看似硕果累累,但实际上,因为长期发动战争,国力亏空,百姓不堪重负,国家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所以汉武帝晚年下了《轮台罪己诏》,忏悔自己一生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本篇中,孙子曰:“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军队作战要求速胜,如果拖得太久,兵力必然疲惫,挫伤锐气。一旦攻城,兵力就将消耗殆尽。长期在外作战,势必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国必定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想不出良策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有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的情况,却没见过擅长久战的将领。旷日持久的战争,从来都不会让一个国家受益。所以,不能全面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了解用兵的好处。

孙子终其一生,都处于诸侯长期战乱争夺霸权的时代。大浪淘沙,孙子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在这个时代也扮演了不小的角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局。我们结合孙子亲身参与的一段历史,来看一下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孙子的主要军事生涯发生在吴国,我们主要围绕吴国的胜负和命运展开这段历史:

孙子(公元前545—前470年),本为齐人。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过起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这里,孙子结识了伍子胥,二人成为至交。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继位后,欲图霸业,打算攻打楚国,伍子胥乘机向吴王推荐孙子。他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撰写了兵法十三篇,世人却不知他的才能。假如能任用孙子为大将,就会天下无敌,楚国自然不在话下。在伍子胥的鼎力相助下,孙子终于有机会晋见吴王,并呈上所著兵书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拜孙子为将军。

孙子接受吴王任命后,将削弱楚国的力量作为政治与军事上的第一要务。楚国是南方大国,但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内政腐朽,而且又与周边国家不和。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先后灭掉归附楚国的几个小国后,想趁机大举进攻楚国,但伍子胥和孙武认为楚国实力仍很强大,建议吴王蓄精养锐,等待良机,并向吴王建议了削弱楚国的良策。吴王采纳他们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国。吴国派出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时,楚国即派大军迎击。等楚国大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当楚军返回时,第二支吴军又攻入楚境,如此轮番袭扰楚国长达六年之久。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均被大量耗费,国内空虚,将士疲于奔命,士气低落。

公元前507年秋,楚国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倾力进攻楚国的机会到了,于是便打着救蔡的旗号,秘密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进行袭击。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孙子与伍子胥为大将,阖闾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尽全国三万水陆大军,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长驱直入蔡境。楚将囊瓦发现吴军来势凶猛,便放弃了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楚国本土。孙子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进军。伍子胥大惑不解,问道:“吴军擅长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孙子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沿敌人意料之外的路线行军,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我们现在是逆水行舟,进度迟缓,难以发挥优势,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么我们就难以攻破强敌了。”伍子胥恍然大悟,连声称赞。孙子派出三千五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挺进到汉水东岸,楚昭王急忙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赶赴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楚将囊瓦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违背了左司马沈尹戌制定的作战计划,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吴军佯装后退,实则以退为进,寻找机会决战。囊瓦中计,率军直追。吴军则以逸待劳,在小别山和大别山之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公元前506年冬,吴军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吴军先锋夫概建议先发制人,便对吴王阖闾说:“囊瓦为人不仁不义,楚军不会继续为他卖命的。如果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同意夫概的意见。夫概主意已定,率领五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吴王阖闾见夫概突击得手,便派主力部队投入战斗,楚军土崩瓦解,囊瓦逃往郑国。楚军残部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在柏举西南追上楚军,阖闾意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则认为此时应当乘其半渡而击。楚军见吴军追兵到来却没有发动进攻,便急于求生,争相渡河。楚军半数渡河时,阖闾率军攻击,俘虏了一半楚军。

已经渡河的楚军逃到雍澨,正当他们埋锅做饭时,吴军先锋夫概率部追至,楚军仓皇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好的饭,以饱待饥,继续追击。楚军左司马沈尹戌得知囊瓦的主力溃败后,急忙率部赶来救援,并且击败了夫概率领的吴军先锋部队。幸好吴军主力及时赶到,孙子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戌包围。沈尹戌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突出重围。沈尹戌见大势已去,便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脑袋回报楚王。失去主帅的楚军,溃不成军。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一路进逼郢都,楚昭王逃跑,吴军攻入楚都。柏举之战,以吴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长期称雄的楚国遭受空前打击,吴国则声威大振,为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话一点儿不假。公元前505年,吴军进入楚国郢都之际,越王允常乘机率兵侵入吴境,迫使吴王紧急派兵回救。(www.xing528.com)

孙子接受吴王任命后的要务之二,就是防备越国。孙子曾经对吴王许下诺言:“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虚实篇》)可见,对于挫败越国,孙子原本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吴国最终被越国消灭了。历史,经常出人意料。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为报越人侵吴之仇,乘越王允常去世、勾践新即位,国内尚不稳定之际,举兵伐越。但是,事与愿违,吴王阖闾在战争中受伤而死。吴王夫差即位后,铭记耻辱,积极备战,准备兴师伐越。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决定乘吴国尚未准备就绪,率先发起进攻。吴军与越军在夫椒展开激战,越军惨遭失败,越王勾践率五千残兵败将退守会稽以北的高地。吴军乘胜追击,越国形势非常危急。勾践急忙召集手下商量对策。范蠡主张卑辞厚利求和,勾践赞同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到吴军中求和。

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带领妻子和重臣范蠡到吴国做人质,他住在吴王阖闾的坟墓旁边,卑躬屈膝,为吴王当牛做马,尽心侍奉。勾践忍受了三年的艰辛与屈辱,吴王认为他已经死心塌地完全臣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了,就将他释放回国。勾践忍辱含垢三年,返回越国后,为报刻骨仇恨,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同时想尽千方百计削弱吴国。

智勇双全的伍子胥,是吴王身边的忠臣,自然成为越国弱吴计划的最大障碍。于是越国买通了伯嚭,百般挑拨离间吴王与伍子胥的关系,并诬陷伍子胥谋反。吴王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之死,令亲者痛,仇者快。

公元前482年,越王乘吴国受灾之际发动水陆两军进攻吴国。公元前478年,越军再次大举进攻吴国,吴王夫差率兵迎击,双方布阵于笠泽江两岸。勾践鸣鼓饬令左右军渡江到江中心等待命令。吴军听到鼓声大作,误认为越军分兵两路乘夜渡江,立即出动上下军前往堵截迎击。勾践趁着黑夜掩护,令中军衔枚渡江,同时派先锋部队秘密接近吴军大营,展开猛烈攻击。吴军仓促应战,被越军击破。公元前473年,姑苏城经过越军三年的围攻,军民疲困不堪,无力战斗,士卒离散,城门失守,越军进城。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率领卫队乘夜突围西上姑苏山。越王勾践率兵赶到,层层包围姑苏山。吴王向越国请和,范蠡坚决不答应。越军继续进攻。吴王又请求愿为附庸,世世事越。越王勾践心动,范蠡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范蠡俘获了夫差,夫差自觉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便用白布蒙住双眼,举剑自尽。至此越国消灭了一度强盛的吴国,成为东南大国,争夺诸侯霸权,并成为短暂的盟主。

吴越之争,几起几落,越国经过数十年悉心准备,终于灭掉了吴国。吴国则从胜利走向灭亡,正应了孙子的一句话:“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旷日持久的吴越之争,吴国最终输给了越国。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当吴国灭亡的时候,孙子在哪里?为什么孙子不能挽救吴国危亡的命运?关于孙子的生平,史料中并没有完备的记录。我们推测,在伍子胥遭到奸臣伯嚭谗害之际,孙子作为伍子胥的至交好友,应该也不会等闲视之。在伍子胥命丧黄泉之后,孙子或退出政权的中心继续隐居,或也不无离开吴国的可能。总之,孙子总结长期战争之危害的话,却是百分之百应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