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智慧:不良干涉致惨败

孙子智慧:不良干涉致惨败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子意识到了君主横加干涉军务军事,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甚至是巨大危害。秦穆公就此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三年前,秦晋两国曾相约联合攻打郑国,结果秦军听从烛之武的劝说,中途撤兵,导致伐郑计划落空,引起晋国的不满。秦军这次偷袭郑国时,恰逢晋文公去世不久,晋襄公刚刚即位,秦国又趁晋国丧葬之际,举兵攻打郑国。晋国上下都对秦国的行为十分不满,况且秦国还是晋国称霸的障碍。秦穆公不听忠告,横加干涉军事,最终招致惨败。

孙子智慧:不良干涉致惨败

孙子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的这段话,指明了战争中准确分析判断形势与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孙子还强调“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句话,提出了两个要求:其一,“将能”——指挥作战的大将,一定要足智多谋,有军事才能,并善于权变;其二,“君不御”——君主不干预军事,让大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孙子意识到了君主横加干涉军务军事,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甚至是巨大危害。孙子对这样的君主予以严厉警告,他说:“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统理三军之政,将士们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心生疑虑。将士们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乱。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一个国君如果不懂军事,不知进退,却横加干预军事,就会导致失败。公元前627年冬天,晋文公去世。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我们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就此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军队辛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过成功的先例。将士们长途跋涉,精疲力竭,远方的国家势必会有所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千里行军,怎能保守住秘密呢?我军的举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千辛万苦而一无所获,定会产生叛逆的念头。”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出兵。蹇叔哭着说:“孟明,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嫌蹇叔太过悲观,便派人指责他说:“你懂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即指责蹇叔年老糊涂)。”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别儿子,说:“晋国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山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派秦国大军东进。秦军的举动,被晋国掌握得一清二楚。三年前,秦晋两国曾相约联合攻打郑国,结果秦军听从烛之武的劝说,中途撤兵,导致伐郑计划落空,引起晋国的不满。秦军这次偷袭郑国时,恰逢晋文公去世不久,晋襄公刚刚即位,秦国又趁晋国丧葬之际,举兵攻打郑国。晋国上下都对秦国的行为十分不满,况且秦国还是晋国称霸的障碍。于是,晋襄公接受先轸的建议,在秦军返回的必经之地——崤山,设下伏兵攻打秦军。

崤山位于秦晋两国交界处,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峻。先轸估算了秦军达到崤山的时间,先派他的儿子先且居率五千精兵埋伏在崤山左侧,令胥婴率五千精兵埋伏在崤山右侧,令狐射姑率五千精兵埋伏在西崤山,并命令士卒将树木伐倒横在小道上,以阻断秦军归路,最后部署梁弘和莱驹带五千精兵埋伏在东崤山,先轸自己则带一些老将跟晋襄公一起率大军在离崤山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一切部署妥当,就等秦军钻入“口袋”。

秦军果然在先轸估算的时间进入晋军设了埋伏的峡谷。崤山十分险峻,秦军预谋偷袭郑国时,老臣蹇叔和百里奚都曾警告制止。百里奚告诫白乙丙说:“此次偷袭,郑国不足多虑,值得担心的是晋国。崤山地势险要,你们要多加小心。”蹇叔也曾预言秦军会在崤山遭到伏击。秦军返回途径崤山时,白乙丙想起百里奚的告诫,提醒主帅孟明视严加戒备。孟明视重视白乙丙的建议,把秦军分为四队,每队间隔一二里,逶迤前进。秦军先锋与晋军莱驹投石问路的小股兵力相遇,晋军假装败退。孟明视接到情报,认为危险已经过去,便命令秦军四队合而为一。秦军就这样毫不知情地进入了晋军的埋伏圈中。晋军各路伏兵协同作战,采取卡头、断尾、斩腰战术,将秦军截为几段,分别将其围困在地势险峻、狭窄的峡谷中。秦军战车三百,进退无路,如同笼中困兽,被晋军击溃。秦军三员将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晋军俘虏。

秦穆公不听忠告,横加干涉军事,最终招致惨败。(www.xing528.com)

但是,如果一个君主长于政治同时也精通军事,这就是国家的福分。这里,我们还以郑庄公为例。郑庄公让人广为称道的事迹,就是他智解五国之围。公元前719年春天,卫国州吁刺死哥哥卫桓公夺取君位后不久,因担心国内外不服,便急于立威服众。郑国位于卫国南面,与卫国有过矛盾争执,卫君州吁决定先给郑国点颜色看看,并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州吁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通过重贿收买,联合宋、鲁、陈、蔡四国,组成五国联军,出动一千三百乘战车,团团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郑庄公慌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中有的主张讲和,有的主张死拼。郑庄公听完臣子们的意见后,分析说:“虽然是五国联军包围郑国,各国出兵的动机和目的却不相同,州吁刚刚篡位不久,尚未赢得本国民心和诸侯的信任,才借口跟我们有旧怨,率众来攻打我们,其目的不过是想以此立威。我们跟鲁国相隔很远,又没有矛盾,鲁国出兵参与围郑,是因为掌管鲁国兵权的公子翚贪图卫国的贿赂。尽管陈、蔡两国是我们的近邻,但彼此之间一直没有大的矛盾。所以,这三个国家应该都不会跟我们纠缠到底。只有宋国跟我们有些摩擦,因为宋国的公子冯在郑国,宋殇公一直担心我们支持公子冯回国争夺君位,所以这次借机出兵围郑。如果我们把公子冯移送到长葛,宋军一定会跟到长葛去。这样一来,真正想攻打我们的就只剩下卫国了。我们只要做做样子,派少量士卒出东门跟卫军打杀一番,假装兵败退回城内,这样一来,州吁的军队既没有太大的损失,又赢得了胜利之名,还满足了立威的目的,他必定会撤军。”

于是,按照郑庄公的建议,郑国先把公子冯移送到长葛,接着派使臣对宋殇公说:“当初公子冯逃亡到郑国,我们不忍心将他杀死。现在我们已安排他在长葛等待您的处罚,希望您去那里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听了这话,宋殇公果然命令宋军移兵包围了长葛。蔡、陈、鲁三军看见宋军离去,军心也开始动摇。郑国派出五百名士卒出东门跟卫军交战,蔡、陈、鲁三国军队纷纷作壁上观。根据预先安排,郑军只打了几个回合便佯装败退逃入东门,关紧城门。追来的卫军便把东门外已成熟的庄稼全部割下掠走,算作战利品。郑国示弱不战,各国联军纷纷班师回国。卫君州吁“立威”的意图已经实现,又担心国内不稳定,就顺水推舟,令军队高唱凯歌,班师回国了。

卫、鲁、陈、蔡、宋五国联军围郑,史称“东门之役”。郑国从被合围到解围,前后只有五天时间,一场联军压城的惊险战争被郑庄公巧妙地化解了。郑庄公在开战之前就通过周密的分析和研究,以最小的代价挫败敌人的计划,真可谓精于谋略。

郑庄公的谋略,完全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他洞若观火,把五国联军中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然后有针对性地各个瓦解并击破。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在实际作战中的兵力运用原则是:我方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人,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人,就要设法分散敌军;势均力敌,则要努力击破敌兵;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因为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郑庄公周密分析形势,成功瓦解了五国联军,不也正是分散了敌人的兵力吗?这正应了孙子所谓的“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郑庄公可谓真高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