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摩崖大佛与周边洞窟关系揭秘!

麦积山石窟栈道:摩崖大佛与周边洞窟关系揭秘!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们就讨论98窟摩崖大佛和周边洞窟的关系。这是98窟构架系统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和98窟的构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98窟大佛西侧,由于大佛的分割,后期开凿的洞窟相对独立地形成了一片窟区,现今称为西上区。100窟的开凿时间是在北魏早期,是在大佛之后最早开凿的洞窟,是在98窟大佛周围一片空白情况下开凿的。115窟和98窟大佛边缘的距离为2.50米,还是利用了98窟的栈道为基点进行施工。

麦积山石窟栈道:摩崖大佛与周边洞窟关系揭秘!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对98窟大佛的构架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对我们认识和处理98窟相关问题有了新的支撑。现在,我们就讨论98窟摩崖大佛和周边洞窟的关系。这是98窟构架系统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和98窟的构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98窟是在74、78、90等窟开凿之后开凿的洞窟,当摩崖一佛二菩萨开凿完成以后,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和外观效果,必然成为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最主要的景观,吸引着秦州或者是更广泛区域的信众到麦积山石窟朝拜供奉。在这种情况下,后期开凿的洞窟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考虑,必然会开凿在98窟附近,因为这样不但可以直接利用大佛已经开凿好的栈道桩孔和脚手架,节省大量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开凿成本被最大压缩;同时,将洞窟和这样大型的佛像开凿在一起,后期的维护管理也会更便捷一些。

98窟大佛脚下的一部分洞窟,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讨论98窟的构架系统时就已经进行了简单分析,如大佛下侧的三个小龛(137窟、185窟、167窟)都是在原来栈道孔基础上开凿的,而下层的87、88、89等窟都是开凿在栈道层上。

我们现在就讨论98窟两侧分布的洞窟和这个洞窟的关系,由于东侧洞窟分布比较少,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在西侧的洞窟群。

98窟大佛西侧,有规律地分布着五层洞窟,这些洞窟除了127窟属于大型洞窟以外,其他的都属于中小型洞窟。如果我们仅仅单个地看这些洞窟,就难以发现其布局的整体规律,而如果从构架体系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洞窟的分布规律。

在98窟大佛西侧,由于大佛的分割,后期开凿的洞窟相对独立地形成了一片窟区,现今称为西上区。在这一片区域中,100窟是开凿最早的洞窟,100窟的洞窟位置在栈道从上至下的第四层。窟内高2.80米、宽3.03米、深2.75米。100窟的开凿时间是在北魏早期,是在大佛之后最早开凿的洞窟,是在98窟大佛周围一片空白情况下开凿的。那么其依靠的栈道在什么位置呢?首先从总体位置分析,100窟在开凿之初,是通过98窟最下一层的栈道来到98窟的西侧面位置。依靠98窟的栈道才到达这个位置,而不可能独立开凿新的栈道。在对98窟构架系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们看100窟和98窟构架的相互关系:100窟的位置和98窟大佛菩萨脚下的一层构架形成了一定的水平关系,100窟的窟口下沿和这一层栈道的垂直高度为0.75米,窟口和98窟边缘的距离为2.80米,如果当时的工匠在这一排栈道的基础上继续向西侧延伸,就可以很快到达这个位置,其实际开凿的栈道桩孔也就是4~5个,这样工程量就会极大减少。而在98窟大佛东侧的128窟和100窟的体量、形制、塑像等内容都完全一致,更为重要的是100窟和128窟处在同一高度,两者有紧密的联系。从栈道关系判断,应该是利用了东侧菩萨下方的栈道来到这个位置,和菩萨下方的栈道的垂直距离是1.45米,口沿和98窟的水平距离为1.80米。这两个洞窟或许是同一个供养人组织开凿的,分别布置在大佛的两侧,形成相互对应关系。(图3-20)

图3-20 100窟和128窟与98窟关系示意图

图3-21 115窟主尊佛像

西上区115窟是在100、128窟开凿后继续开凿的一个洞窟,此窟位于自上而下的第二层,小型方形平顶窟,窟内高1.07米,宽1.06米、深1.03米。在佛座前方有题记:“唯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遣上邽镇司□张元伯稽首白常住三宝今在此麦积□□□□□□□为菩萨造石室一区”。可知此窟开凿于公元502年(图3-21),是麦积山石窟众多的窟龛中唯一一个有明确纪年的洞窟,有重要研究价值。从此窟位置看,虽然将洞窟开凿在100或128窟附近有更为便利的条件,但是供养者却选择了更高的位置,也同样选择了更为贴近大佛的位置。115窟和98窟大佛边缘的距离为2.50米,还是利用了98窟的栈道为基点进行施工。

115窟和西侧菩萨肩部的一道桩孔距离最近,其垂直距离为0.3米,和98窟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50米,这样的水平距离,以1.5米的距离为标准,只需要再开凿两个栈道孔就可以搭设起这个洞窟的施工平台,工程量很小,顺利的话,施工平台在二天就可完成。但是我们从垂直距离来看,0.3米的距离过小,因为如果桩孔距洞窟口沿0.3米,就会造成岩石不稳、支撑力下降的情况。100窟垂直距离是0.75米,而128窟的垂直距离是1.45米,都是出于在栈道桩孔上方预留出足够的岩石体积来保障强度。但是115窟的洞窟形制很小,洞窟内部只有一米左右的空间,而窟门则更小,只有近0.7米。这样的形制和100、128窟有比较大的区别,这样大小的洞窟形制完全可以开凿在两个栈道桩孔的距离之内,而洞窟是开凿在栈道桩孔之间,所以不必要考虑和栈道之间垂直距离问题。

图3-22 115窟、114窟与98窟关系示意图

在115窟之后,继续开凿了114窟(图3-22)。114窟的年代是和115窟同期或略后,都是北魏中期洞窟。但从石窟艺术、塑像内容、雕塑风格等方面仔细分析,其时间略晚于115窟。方形平顶窟,洞窟前部坍塌,窟内高1.64米,宽1.68米、残深1.64米。其窟口下平面略低于115窟,从这个情况分析,应该是在115窟栈道的基础之上将栈道向前延伸,然后开凿了114窟。115窟门西侧和114窟东壁之间的距离是1米,在114窟前壁没有坍塌时两个窟门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40米左右。这样的距离在115窟的基础上水平延伸一步栈道就可以了。

图3-23 126窟正壁测绘图

在此之后,在这一片洞窟群中,126窟是在114窟之后开凿的洞窟(图3-23),这个洞窟的位置在西区栈道最上一排。这个洞窟的时代是在北魏中、晚期之间,比114、115窟要晚一点,而比121、127、122、102、103等这些洞窟要早一点,是介于中晚期过渡期间的洞窟。该窟方形平顶窟,窟内高1.72米、宽1.89米、深1.75米。和98窟的边缘距离为2.55米,这个距离从98窟边缘开始向西再架设两步栈道(三个栈道孔)就可以到达位置。126窟口和现今的栈道垂直距离为0.95米,但是我们从98窟边缘栈道孔的高度推测,当时的栈道面要略高于现今的栈道面,当时垂直距离栈道面的高度约为0.65米,这是一个站立在栈道上适合开凿工作的施工高度(图3-24)。

在126窟之后,继续开凿的则是121、122、127等重要洞窟,都是北魏晚期的洞窟,这些洞窟和栈道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洞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避让的关系。对于这一点,因问题较多,我们拟单独辟一章节介绍。

图3-24 126窟、127窟与98窟关系示意图

西魏时期开凿的123窟从外观立面图上,是和98窟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洞窟,该窟是方形平顶窟,高2.47米、宽2.45米、深2.35米。因为这个洞窟直接开凿在了98窟的范围之内,甚至洞窟口部都打破了西侧菩萨的头光壁画,这样与众不同的洞窟布局值得探讨(图3-25)。

图3-25 123窟和98窟的打破关系(www.xing528.com)

98窟位于整个麦积山西崖洞窟群的中心位置,应在信徒和僧众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至少是在西魏时期,这尊大佛应该是保存完好,没有破损情况。在开凿洞窟时,西魏时期的信徒没有特别理由是不会将洞窟选择在这个位置,这个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通过前面的98窟摩崖大佛构架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知道,除了在大佛两侧有规律分布的桩孔之外,在两菩萨的外侧,同样有规律分布的桩孔,这些桩孔和大佛两侧的桩孔都是相互对应的。那么,通过复原对比,我们就发现在123窟的位置上,原来应该有一组桩孔,但是在这里却被洞窟口遮挡看不到桩孔。这个位置在123窟开凿之前都是98窟大佛的范围,有大佛构架的桩孔就不可能是完整的平面。那么,在这里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123窟在开凿时打破了98窟大佛开凿施工时的栈道孔,使我们现在无法看到这个位置的栈道孔。换言之,123窟是在扩大原来98窟桩孔的情况下开凿的。

我们前面谈到过,98窟是整个西崖洞窟的中心,是一个具有重要位置的洞窟,那么,123窟在开凿时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并打破98窟的范围呢!

我们现在不妨将观察的目光放的广阔一点,将同一层的洞窟或这个区域的洞窟都考虑进来。

图3-26 127窟石雕造像

和123窟在同一层位的127窟修建于北魏晚期,这个洞窟是横长方形盝顶窟,窟内宽8.60米,高4.50米,深5.00米。在这个洞窟中,我们先将视点放置在该窟正璧龛中石雕造像(图3-26),主尊佛造像高1.03米,宽0.74米,厚0.36米,我们先来看这些石雕是如何搬运到这个洞窟中的。

在其他的章节中,我们讨论了133、135等窟中的石雕是通过高空悬吊的方法被运往高层洞窟中。同样的道理,127窟中的石刻造像也是通过高空悬吊的方法被运到127窟,不同的是,135、133窟中的石刻造像是在北周灭佛的背景之下,信徒出于保护佛教造像的目的将这些造像转运到高层洞窟中。但是127窟的情况却有不同,它在最初布置洞窟内的造像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这组石刻造像,是最初洞窟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在造像和壁画之间有泥层粘连,这些泥层未看见重修叠压关系,是最初的痕迹。

图3-27 117窟内石雕佛像

在135窟造像的搬运中,采用的是在洞窟上方设置大型木梁的方法来调运,但是我们按照这个方法在127窟上方寻找,但是在127窟上方却没有任何的痕迹,这说明,在127窟石刻造像的搬运问题上,是采取了和135窟有差异的方法。

在西崖洞窟中,除了127窟之外,还有117、55等窟中有石刻造像(图3-27),虽然这些造像比较小,但搬运起来也很费劲,特别是117窟的造像,从其位置来看,因其位置较高,也不太会通过栈道来层层搬运。而我们再看这两个洞窟的位置,都是在靠近98窟大佛的边缘一侧。在135窟内石刻造像搬运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出至少这两个洞窟石刻造像的搬运应该是利用98窟摩崖大佛的西侧的构架来设置悬吊装置,而这个悬吊装置的位置应该高于117窟。从现存的桩孔分析,具体的位置应该就是在98窟摩崖西侧最上部的一组桩孔来实施。目前98窟摩崖西侧最上部的一组桩孔已经不存在,被123窟完全打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应位置的桩孔来判断这组桩孔的基本形制(图3-28)。

图3-28 98窟摩崖两侧桩孔对应开凿示意图

具体吊运时,也应该是采用了类似于135窟上方用滑轮悬吊的方法进行。127窟中央的龛内的石刻造像要比117和55窟中间的石刻造像要大一些,所以如果要利用原来的桩孔进行设置就会偏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这个位置将桩孔扩大才可以满足悬吊石刻造像的需要。

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127窟的石刻造像在选择悬吊位置时为什么不在127窟附近而要选择在大佛附近?这是因为127窟在这片区域中属于稍微晚一些的洞窟,在其下方位置,有许多前期的洞窟和栈道。在这个情况下,要从下方把较重石刻悬吊在127窟位置,栈道就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而选择在98窟边缘的位置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开下方栈道干扰,所以98窟边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或许最初为了更好地避开下方栈道,还将桩孔的开凿向菩萨方向挪动了一些,而从127窟内部壁画的情况看,这个洞窟是僧团组织开凿的,所以在洞窟的开凿或者是某些位置的打破方面的自主权比较大。

现在再回头看一下123窟的开凿问题,就可以知道,在123窟开凿之前,这个位置应该就有一个比较大的桩孔,而123窟正是在周边崖面已经开凿满的情况下,选择在这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在前期已经存在着打破关系,在开凿时,只需要在这个大的桩孔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就可以了,这就是123窟开凿在这个位置原因。

118窟是位于98窟西侧靠下位置的一个洞窟(图3-29),是一个小型洞窟,其开凿年代为北魏晚期,该洞窟经过宋代的重修。这个洞窟紧靠着98窟的边缘,两者之间也应该有相应的关系。我们仔细观察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就是98窟的西侧边缘在118窟的位置明显地向内侧倾斜了一些,然后又呈向外微微倾斜的状态向上,从这个现象看,98窟在开凿的时候似乎是在有意识地躲避着118窟才形成这样的现象。但是如果这样考虑,118窟的开凿时间要早于98窟的开凿时间。

图3-29 98窟边缘躲避118窟

118窟是一个小型洞窟,这样的洞窟都是属于加塞型的,就是在其他大型洞窟之间的空余位置来布置。118窟不可能早于98窟。根据其他边缘桩孔向内凸进的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位置原来是一个桩孔,所以才形成了98窟的边缘向内转折,或者是在躲避着这个桩孔。从目前的分析看来,这个解释是合理的。118窟作为北魏晚期开凿的洞窟,在这一片区域晚期被其他前期的洞窟占据之后,就在111、112、116等洞窟和98窟之间的边缘位置开凿了118窟,而这个位置恰好有一个桩孔,信徒也就因形就势,将桩孔略微修整后形成了一个小龛。

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其他边缘的桩孔无论是在水平关系或者是垂直关系上,都可以找到所对应的桩孔,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构架系统,但是118窟位置如果有一个桩孔,在垂直位置上,我们是可以和其他桩孔之间找到对应关系的,但是在水平方向,我们却难以发现其对应的关系,应该是属于辅助性质的桩孔,在大佛开凿施工的前期,该桩孔有使用功能,所以在清理98窟边缘的崖面时保留了这个桩孔,也就形成了98窟边缘躲避118窟的现象。

【注释】

[1]董广强《麦积山石窟岩石软弱夹层和洞窟分布关系》,载石窟艺术研究第一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