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社会特征:信息激增、信息社会的定义、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特征:信息激增、信息社会的定义、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指信息的搜集、处理、流通、控制和利用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数量的激增贝尔首先提出“信息爆炸”这一概念。我们把一个社会从以材料、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材料和能源并立而信息更具有基础性的发展态势,称之为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1993年9月,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率先进入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社会特征:信息激增、信息社会的定义、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的概念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Saint-Simon),而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贝尔(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预测初探》,1973)。马丁(James Martin)曾把信息社会定义为一个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信息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的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在他看来,衡量信息社会有5个标准:一是技术标准,即信息技术必须是这个社会的关键性能动力量;二是社会标准,即信息必须保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整个社会要有广泛而强烈的信息意识;三是经济标准,即信息必须成为关键的经济因素,是资源,是服务活动,是流通的商品,也是就业财富增值的源泉;四是政治标准,即信息能够增强民主和自由,加强人们的各种参与协调活动;五是文化标准,即信息具有文化价值。

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指信息的搜集、处理、流通、控制和利用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信息和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中超过劳动力和资本的最重要的因素。通常认为,人类社会是在1956—1957年开始步入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1956年,美国从事管理、技术和事务的白领阶层首次超过生产物质产品的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1颗人造卫星,使人类进入全球通讯时代。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数量的激增

贝尔首先提出“信息爆炸”这一概念。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指出,“我们现在大量生产信息,就像我们过去大量生产汽车一样”。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产和累积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在这之前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信息量之和。信息如同“麦克斯韦妖”一样,正在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眼球,吞噬着每一个人的脑细胞,人们真正生活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海洋之中。以前,人们担心的是没有足够的信息,而现在更为关心的则是如何筛选以降低信息的数量,避免它们造成的障碍

2.信息职业的扩大

信息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基干产业,从事信息业的人数占社会劳动力的多数。奈斯比特曾经把美国职业发展的历史归纳为“农民→工人→职员”,其中的职员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与生产设备和物质资料直接打交道、而与信息打交道的就业者。据统计,在美国的就业人口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和非技术职位的比例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2∶2∶6,演化为20世纪90年代的2∶6∶2,拥有更多知识的劳动者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研究还发现,劳动者的财富与其受教育状况之间有某种规律性。

3.信息资源的显化(www.xing528.com)

信息与能源、材料并驾齐驱,甚至成为更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知道,时代变迁的奥秘隐藏于“资源—工具—生产力—时代”的连锁反应的过程中。人们认识世界宏观规律总是由直观开始,逐渐至于抽象。在物质、能量、信息三种资源之间,物质相对直观,信息相对抽象,而能量介于其间。这就决定了古代人类主要利用物质这一类资源,近代人类开始有效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而现代人类正在学会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资源。这种历史性的进步分别导致从古代无动力无智慧的人力工具、近代有动力无智慧的动力工具到现代有动力有智慧的智力工具的发展。

我们把一个社会从以材料、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材料和能源并立而信息更具有基础性的发展态势,称之为社会信息化。在这种发展态势下,信息资源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内在结构性要素,在社会发展中成为更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力量。社会信息化是信息社会最根本的标志,它是与社会物质化相对而言的。社会信息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信息化”,即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全面推广;二是“软信息化”,即以信息服务发展为标志的信息资源与社会活动的深度融合。社会信息化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4.信息应用的泛化

信息产生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服务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决策科学化、生活多样化、权力分散化和技术综合化等等都与信息网络的发展息息相关,真可谓“信网恢恢,疏而不漏”。信息网络是人们获取、开发、传播、加工、再生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技术设施体系,它与保障信息网络有效运转的社会支持环境一起,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信息基础结构。1993年9月,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计划,率先进入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信息高速公路。1994年9月,美国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计划,建议把各国的NII联通,实现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一个全球的信息市场。1993年3月,我国政府开始启动国家信息化工程,即以“三金工程” 为代表,后扩展为“八金工程”,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5.信息意识的强化

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信息意识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首肯。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联想、综合和推理等,从而判断该信息是否能为自己或某一团体所利用,是否能解决现实生活或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信息认知、信息情感和信息行为倾向3个层面,涉及对信息功能的认同意识,对信息来源的选择意识,对信息内涵的同构-再生意识,对信息的检索、利用和开发意识等多个方面。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刺激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和对信息的敏感性,从而使得人们的信息意识在不断强化。这种情况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