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释分类:宗教分类及其特点

儒释分类:宗教分类及其特点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常正确的错误、非常错误的正确都是存在的,正确与否通常都是意识认定,而在非意识范围则被称之为效用。宗教和宗教是不一样的,大致分两类。佛教和道教分一类;儒家和犹太教分一类。第一类 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很接近,用一个字来说:“空”和“无”。社会上的人,特别是儒家都认为庄子是道家,问题是道家阴阳,而庄子只有阴,没有阳。[1]犹太教和儒家不能从个体的角度思考,所以,归为一类。

儒释分类:宗教分类及其特点

非常正确的错误、非常错误的正确都是存在的,正确与否通常都是意识认定,而在非意识范围则被称之为效用。

认为宗教是不好的,它有好的一面;认为宗教是好的,它有不好的一面;认为宗教是暴力的,它有和平的一面;认为宗教是福音,它也致战祸。理性基本上说不过它,因为,物理、道理都在神理之下,言行一致性是比较奇特的。

宗教和宗教是不一样的,大致分两类。

佛教道教分一类;儒家犹太教分一类。

在《摩西一神教》中弗洛伊德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摩西本人是一个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弗洛伊德接受了摩西是在荒野里被谋杀的假说,但是他认为,摩西存留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摩西的宗教教义最终取得了胜利。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关于一神教的理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一神教除了亚拉伯罕诸教以外,还有短暂的、早已消失的埃及阿顿教和至今仍在的印度锡克教

第一类 佛教和道教

佛教和道教很接近,用一个字来说:“空”和“无”。

“空”和“无”都意味着身体能量的提升。相对来说佛教更彻底一些,不容易犯错;而道教有很多神神鬼鬼的东西,反而不够专心。但是,方向是一致的。至于效用,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结果并不一定是谁强,只是谁更适合。

佛、道的核心都不在于磕头,而在于感觉的反馈。

信则灵,不信则无,信是一种感觉,信仰是感受的积累。

信仰,特别是至高无上的,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群体来说,都能提升力量。但是,因为虚拟和现实的错位,目标与结果的难以一致会造成千姿百态。有两个特别的现象,一是同样的话因前提不同而含义不同;二是手段因重新命名而有恃无恐。

在对外关系上,或者宣传发展上说,佛教最讲善,佛的善,人的善,特别是后世的善报,现世主要是功德,大庙高像,大宗教在经济上都有非常好的状态。而道教差得很远,各路神仙搞得和地上的官僚机构一样,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道教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道教中有一部分是对当官欲求的转化,是失败的儒家群体的作品,甚至把道家的经典都转化成了刻板的条框。

社会上的人,特别是儒家都认为庄子是道家,问题是道家阴阳,而庄子只有阴,没有阳。

实际上,空和无都是非常主观的,所以,破除我执、空执以及练虚合道都是非常困难的。相对来说,西医的微循环倒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概念,止就是停止意识操控,观就是开着通道,从而让能量自然流动和积累。

《菜根谭》:“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真空非空,妙有非有,都只是意相。相是客体,比如金钱、神、圣人、臆想、妄念的自己等,执相肯定,破相否定。主体是自己的心智,指向加工、处理、发展,其中,到了发展这步与客体会有明显的区别。信主体是改变,信客体是被改变,信主体是有选择的,信客体经常有人设计好了,基本一条路。

信主体,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任何人和自己也是一样的(特指心智体);信客体,客体比自己高,自己比不信的高,比信的高明

徇欲不是苦,绝欲也不是,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人追捧。苦的是支出和收获的失衡,甜的也是。

佛教和佛学的区别在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释迦牟尼三十几岁在菩提树下见启明星而顿悟菩提本心后,除了说了很多话(佛经),还做过什么?

他的弟子(包括十大弟子)除了把经传来转去,还做过什么?

佛学和道家的区别不同于佛教与道教,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一体)和“有无相生”的区别。非空非有的境界似乎很高,但几乎所有的事都落在“非”上,“非”意味着没有,所以,纵观历史,什么事也没有,也不想有,反正都在来世。佛教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成就,当然,他们也看不上所谓的世俗成就。而对道家来说,只说无的和只说有的,都不是道家,“无”孤阴,“有”独阳。

第二类 儒家和犹太教

旧约》不像佛经那样直接明了,而是多向,看的时候经常是几头雾水。

当时反对基督徒的人也不少,但是他们没有组织成一个团体,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基督徒有了自己的组织,在今天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是首创。组织让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从而获得了更大的优势和利益。

不幸的是,获得优势和利益之后的基督徒们内部出现了矛盾。[1]

犹太教和儒家不能从个体的角度思考,所以,归为一类。

群体构建的力量,来自统一: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为,统一的习性,统一的区域利害,统一的规则运用。一致对外,可以以弱抗强,也能够产生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从最初始,一有对抗就兴奋,而且,可以实现价值转移。在敌人之上,年老的大卫日子非常好过,在旧生产力的时期,天堂并不远,这也是建立这种思想制度的目标和促进社会建设及发展的失落。

定义了信徒和非信徒的区别(甚至各种派别的区别),极端和温和之间,程度不同,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呈多样性的分布。诚实的暴力并没有多大的力量,可怕的是谎言为真在数量里的隐藏、孕育和发展。

信与不信(不知道的肯定不能算是信徒),要么加入这一方,否则都是另一方,没有中间态。因对抗而生,因对抗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是组合之力。当然,利与弊总是相辅相成的,价值转移而转移,转移结束,腐化的速度和集合的速度一样快,什么都不用做了,整天诵经祈祷就行了。

一旦失去外在对象,没有了价值转移的红利,欲望和强制的力量并不会减弱,腐化和压迫都会增强,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相反还差不多(可持续退化)。要么内耗内战,要么过分顺从,失去了对抗,对自己人也没必要好了,中世纪的事就会上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读写的问题(读写能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时期不仅社会读写能力退化,就是能读写的也只是限于那几篇)。

儒家同样是群体构建的力量,既不是通常所说的集体,也不是通常所说的组织,用不同的方法却是同样的原理,统一思想规则而群,这是其强大的一面。但其听上去十分美好,做起来百分糟糕,这里有个关于言行的心理学问题。

首先,其创始人是被旧世考功名的读书人所称谓的圣人,还是如墨子转述的那样是操办礼制的高级司仪?

墨子《非儒》:“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上段意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召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

先秦儒家在没有固定仕途的情况下,以何为生?

墨子《非儒》:“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之。是若人气,鼸鼠藏,而羝羊视,贲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因人之家以为翠,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墨子是学过儒术后离开的。

据《孟子》记录,孟子有一个学生,对孟子一行几百人吃白食感到不解,彭更问道:“跟随的车子几十辆,随从的人员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不也太过分了吗?”他又说:“不,士无所事事吃人白食是不可以的。”(虽然,孟子成功地用“与尧舜比吃、不比成绩”偷换了这一问题的概念。)

接下来就是儒家典籍里的一些片段,孔子把美好的理念与祭祀活动相联系:

《礼运》:“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礼运》:“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以及国事与祭祀:

《礼运》:“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礼运》:“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中庸》:“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祭祀的特点,就是要把话说得非常动听,否则没人愿意花钱办这事,至于效果么,天知道。

接下来就是祭祀相关人员对实事的态度:

论语》: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与孔圣人不同,尧舜禹汤重视农业军事

对祭司来说经济建设不存在,否则,何必祭祀呢?

而与军事家不同,军事家都慎战,并且在战略准备上下功夫,而从孔子堕三都开始,轻率军事成为一种常态,墨子还加了一句挑拨离间引发战争军事理论没有,下层丘八看不上,也许祭一卦都有了。

话说得好,事办得差,那如何生存?第三条,就是极强的内斗力。

党同伐异。

别人做事,儒说话,把他们说掉。

所以,有两条线,一条是儒家自己说的圣人之路,有实现性吗?儒家说话可信吗?(他们在抬高圣人与实现理论两个方面用了大小完全不同的力气。)

另一条,就是祭祀的路,这种夸大言词而忽略现实的理论和群体,会让做事的大臣很难,做得再好,也没我说得好,而让搬弄事非的大臣很得势,从而造成另一种后果。(做事是以零为基准正负向的开放标准为好,吹牛则以满分为指标向下的封闭标准好听。)

这两条线,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实践,都不是纯理论问题,而都是有结果的,只是儒家以其特有的说话能力,别的意见不小心都会被淹没。

李白《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白居易《悲哉行》:“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

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接下来就是相关祭祀儒家的几个特点(后世的儒家经过董仲舒朱熹等众多人的修改和修饰,少了形式上的祭祀,但保留了内核):

一、是用圣的名义排斥和打压别人,不相干的思想都敌视。

先秦经济文化科学已有不少成就,然在儒家眼中都是对圣人的威胁,一切皆贬之,以至于儒家除了几个圣人再无其他。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然,实务科学本来就不感兴趣,玄学也许还有点兴趣。

封闭理论系统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管过多久都不会发展,只会变形;二是先要人为一个至高的极致,然后,向下封锁压制,而这种极致基本上只能存于臆象。

接下来圣人之门机能性的排他,不圣卑贱的东西都不入眼,除了背书,就不需要动脑子了,而且除了花招,也无其他可动。

二、是用圣的名义压制自己人。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都是善,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却是另一个意思,把善的标准变更成守不守儒家的规矩。如何应对恶,儒家有说吗?如何提高善的效果,儒家有研究吗?规矩守规矩才是儒家的重点,其实,如果善,多几个讲空话的并无意义,如果恶,指望恶来听从儒家的理,是不是太天真了?儒家是抢占善,“代表”善,对付善的。

祭祀类理论话都讲得好听,在乎实现吗?反过来,在行为上,等级顺服在乎吗?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

信不信是一种形式,听不听话才是内核。

由于内部地位差别,只存在服从和对抗,如果服从了,团结是不必要的;如果是对抗,团结也无从谈起。在意上下关系,不在乎同级关系,无上则散。

上尊下贱,因为贱,所以欺负下人时一点也不手软。同时,同级为了一点上的优势,明争暗斗,因为,争上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对下层来说礼是遵从和神圣,而对上层来说礼只不过是工具,而这个工具高效地进行了分配偏向,同时也定义了上下的对立,产生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就是中间管理层不断膨胀至过度,最终,压垮整个机构。(www.xing528.com)

这种次序是非常初级的集体形式,好处是机构简单,任何一个逆向的个体都会面临一个强大的集体,直接“犯上”是不可行的。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集体,所以,上尊下压和阳奉阴违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而问题是一代不如一代。

三、双重后果:弱内和惧外。无法和元、金、清、列强等外部实力讲仁义礼智信,被打的时候,就找不到北;被灭掉了,倒是又有做官的机会了。(后金打胜仗多次获得几十万听话的顺民,人数远超侵略者。)

四、在乎谎言吗?

儒家的人才范文程和洪承畴,两句话不止抵百万雄兵:

草檄宣谕:“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师律素严,必不汝害。”其檄皆署范文程的官阶姓氏。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时,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乃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乃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

接下来的事我们都知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伪言的特点是在建设性方面几乎没有作用,而在破坏性方面威力巨大,当不在乎实务时,伪言也许会被当成一种高明。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是人为规则与自然法则的不同。对儒家来说圣人即真理,对圣人的话不可质疑,不必理解,死记硬背就行,背熟了自然会遵从,意识主观自我反馈,陷于“我想评我想,当然是对的”这一圆圈。《道德经》则与儒家的四书五经不同,道并不在《道德经》中,在没有《道德经》的时候,道早就有了,《道德经》只是说明书,在《孙子兵法》《千金养生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种起源》《国富论》甚至瓦特的蒸气机里都有更多的道。道是用,有用则用,没用拉倒,并非几句经文。把《道德经》刻板起来的,多是道外而儒内,同时宣扬儒道的是小聪明和伪共存,大道是不懂的。

道家是讲变化的,儒家是追求不变的。

《易经》是讲变化的(非乱变,也非为变而变)。

“跪拜”过了二千年不变,再过两万年也不想变。

孔子注《易经》,把可变的注成不变的。

《易经》讲天高天阳、地低地阴,阳阴并无好坏。

孔子注《易经》冲上来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孔子懂不懂《易经》是难说的,套路是很深的。

再来一例: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之谓不是谓之,“谓”人为的,可以这样解:之所以能称得上道,是因善继性成,也就是没有人为的善继性成称不了道。当然,这不是主流解释,不过,最终,就是人为的君子之道了,问题是儒家的君子跟阴阳并没什么关系。变化至不变,孤立的一阴一阳被偷换掉了,不变的善、性、仁、知、君子占位了。毛主席诗“孔学名高实秕糠”,讲话总有后半句。

中庸是不过不失,说起来没问题,做起来什么是不过不失呢?

《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边关将士、地里劳作,什么道?小人吗?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是平天下?

《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嫚矩之道也。”

在乎守规矩,不在意作贡献,难怪都听话装样不做事。

用看上去正确的话组合出另一个意思,非一般的逻辑。

“格物致知”,几千年来除了王守仁格过竹子外,也不见其他。圣人没说过的皆下品,把科学格成“夷之技”,用儒学排斥一切科学、哲学,包括中国非儒的一切学问,一点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科学建设概念都没有,力气都用在互斗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张口就来,善长表演忠孝仁义,夸张形式而无实质,因为真爱不会因为别人讲几句话就有,也不会因为等级秩序顺服就有,而是要源源不断建设积累而来。

好的理论促进人际和谐,差的理论促进人际冲突,但表面上,虚伪的理论更浮夸。务空的理论和务实的理论,对只说不做的人来说是差不多的,听上去也只有细微之差,对言行统一的人来说就天差地别了。

其实儒家也有无为而治,只是与别派不同: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面南呆坐,什么也不用干?

《管子》:“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管仲的无为而治在于控制孵蛋的温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平台有好坏。

(不管是因势利导,还是因时制宜,都要注意心理效应的变化,如期望在没有实现的时候变化不大,一旦实现,马上改变。)

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

历史上,在困难的时期,儒家不会有什么发展,因为儒家轻实业重仕途;而在盛世,儒家就会盛行,因为,虚伪的普遍,人脑的误区,当困难远离不需要经常面对的时候,人的辨识能力就会下降(特别是二代们),现实总不如幻想精彩的时候(通俗地说,对假话、大话、空话没有辩识能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跃上舞台。换个角度说,儒家在价值创造上没什么办法,但在价值转移方面很有一套。

儒家文化是旧读书人的文化,其主体是读圣贤书考功名的群体,考不上穷,考上达,既不是统治者,也不代表被统治者,除了能编会写并无其他技能。似乎在维护封建统治,实际,无能加私利,连封建统治也坑。

用“说起来有道理”回避“做起来有效果”,抗恶无法,建善无方,做事是约束,说话则美妙,投机聚合,担责推诿,本来就是善说不善做的群体。臆想的理论还有个特点,就是众人拾柴越来越美妙,用人数而不是实效建造论据(读圣贤书而聚合,读圣贤书而自高)。最糟的是群体性自以为大的条条框框实际非常窄,将其他一切定义为不如,结果排斥性超级,潜台词是我圣,别的都低劣,农商兵工皆粗贱,多元化是其没有能力理解的概念。一旦人为的条框标准挤掉了客观标准,意象挤现实,好用恶,恶用好,伪压实,复古压发展。不能辨识虚伪固然幼稚,但虚伪也在这个级别,并没高明多少。问题是教育者和教育机构是培养了辨识,还是培养了灌输。

新读旧书的某些人,贬低现代教育,自说四书五经高于一切学问,问题是就算精通所有的儒学连自行车都生产不出来,不知怎么面对飞机火箭?就算有高明之处也要面对现实,但这些人为几千年前人的理论是否胜过一切辩个不休,却无视历史和现实中儒家群体的绩效。

最糟的是巨量的投机分子的进入,一面煽动不满,一面高喊严打,一面强调遵纪,一面却在算计纪,站在圣人后面指手划脚,知行合一时全不见了。有事拉上释道,转身极贬释道,要知道虚而不实是投机分子最佳助力,而他们在其他务实的诸子百家中很难活动。

“神圣”共同的特点,重新定义汉字。反对它,用汉字与你对,顺从它,用它的定义控制你。儒家的诸多概念与汉字的原义都有似是而非的差别。

儒家文化被反对了几千年倒也不灭,和不务实的读书人数量有关(不是正常的读书人),也和人性的某个特点或者意识的某个特性有关。倾向于固化条框,还是倾向于变化事实,不仅是思维意识朝向的问题,还是一个由知行分离引起的理解力基础的问题。通俗地说莫名其妙的臆固其实就是无理解能力,同样的话在儒家说出来也是两个意思,就如孔子的无为而治。对现在的人来说超越远重于继承,而圣神都有反超越的机制。

“我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实”,与絜矩的区别,是实证和臆证的区别,是探索开放和权威封闭的区别。

规则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合,一个是斗,反对规则的异化和反对异化的规则是不同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臆的汉语解释是:“主观地,缺乏客观依据的”,而“臆见”综合征就是扭曲的见解强悍到可以忽略现实,言行一定是分离的。

“形而上者谓之‘理’,形而下者谓之‘事’”,上下无道,道在对面。

有人总是说人没有敬畏是可怕的,其实,只是想压制别人,因为敬畏之上有个更重要的东西——约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才会有约定,约定下的敬畏促使人进步,绝对的敬畏是被废掉了。

《旧约》有两种力量,当它处于绝对地位的时候,就是绝对强势。还有一种,当它处于不那么强势,接受和对抗可以同时存在时,可以解释另一种情况。

为什么犹太人聪明?

思辩,以真假论真假。

面对一件复杂的事,会让自己变得复杂,顺还不算太复杂,逆就有点复杂了,顺逆之超越是真复杂。

对有些地区的人来说,相信神就有神,不相信神就无神(另一种说法,有人信则有,没人信则无),但是,对另一些地区的人来说,相信神,不吃兔肉,不相信神,吃兔肉也是个麻烦。

所以,犹太人善长思辩和讲故事,后来,其他人也很会,而且,搞金融的犹太人还特别擅长研究人性的弱点。当然,以色列人不这样。犹太人总处于一个一对多的环境,而以色列人处于一个靠自己的群体。

马丁·路德的伟大是无意之中的结果,固然,不用听假借神的名义的谎言,也不用面对集体的强势,自己面对约,解放脑。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世界闻名的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被誉为”音乐之父”的他亦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宗教音乐家,其一生的音乐创作绝大部分以教会音乐为主。巴赫作为虔诚的路德宗基督教徒,他的音乐作品和他的信仰一样——虔诚、崇高、纯洁和神圣,而他的品德也如他的信仰以及他的作品那般善良、崇高与圣洁。自幼在路德宗信仰背景的家庭环境和教会环境下成长并受过神学培训的巴赫,把自己对上帝的信仰表达深切地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这便是巴赫音乐充满生命且经久不衰的最终缘由。

巴赫、亨德尔、贝多芬、勃拉姆斯很多都是新教徒,以致有人会问:为什么德国的新教音乐家群星璀璨?大脑中的至高无上本来就是至高无上的。

但是,完全的个体没有力量,加尔文去教会推行长老会换皮发展一定程度就是这个矛盾的体现。只是塞尔维特被烧死了,这也不是个人行为。至于马丁·路德回信:“不要叫我爸爸,魔鬼才是你的爸爸。”是否为真,在伪的世界是无法求证的。

儒家文化的传统认为好日子是别人带来的,或者,是上面赐与的,很多宗教也类似(还包括非宗教类的迷信,总之靠别人),只有路德以后的教才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己面对,理论上没有权势在你和神之间说三道四,全部要靠自己了。

宗教的本质不在于意识,而在于能量的积聚。宗教总是要有追随者,没有追随者就没有能量的积聚,只是一些积而不聚,一些聚而不积。

关于宗教言论还有很多,但多是单面之词。

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费尔巴哈

宗教是科学的死敌。——费尔巴哈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宗教,政府将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伏尔泰

大多数宗教都具有反理智主义的思路(当然是和别的思路在一起)。一些偏爱信仰、信条和虔诚而不爱知识的民族,或者认为某些知识形态弄起来太危险,最好是禁止,或者认为应保留给少数几个特殊人物。——马斯洛

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叔本华

换言之犹太人不放弃犹太教的“特权”,就应该甘于忍受基督徒们的特权。——布鲁诺·鲍威尔

宗教,就是为了要塞满天国的财库,而让人们松开他们的钱袋口,或是使口袋变成空无一物的东西。——莫泊桑

科学是宗教迷信最有效的解毒剂。——亚当·斯密

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宗派主义,使人完全忘记了人就是人这个简单明白的真理。——泰戈尔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

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称为博爱的宗教,对于那些不属于它的人们,也一定是冷酷无情的。——弗洛伊德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

这些话问题很多,比如上面亚当·斯密的话,物理和神理是说不到一起的,彼此都不可能相互理解,怎么可能解毒?所以,少了两个字。如果没有实际对比,义和拳在颅内的“力量”并不会比Su-34小。一方面,理性很难理解不理性在生物学产生的所需和理性是一样的;另一方面,理性也不知道积少成多在生物能聚方面是那么有效、那么强大、那么的科学。(开渠开始迅速扩大,易化形成后费力少了变化也小了,筑坝积累无限。)

知道而不明白不仅对个人成长是个问题,对社会成长也是个问题。

宗教的两面或者全面一点的描述是什么,一句真伪难辨的话是最好的释义。

凡是《经》上没有的,都是不应当保留的;凡是《经》上已有的,都是不必要保留的。

所有宗教都是这样说的,凡是经上有的,都是重要的;凡是经上没有的,都是不重要的。经很重要,所以,脑占位,而且,占了一个很特珠的位置(高能区被锁),或者说一切归向,其他,不重要也没法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