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亚南全集(第二卷)让你洞察关键论点

王亚南全集(第二卷)让你洞察关键论点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资本家利用他们的法权,强制工人劳动8小时或10小时以上,那剩下的三四个小时,就是为资本家白白劳动,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于是,这中间就发生两个问题:①剩余价值率是大于利润率的。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一部分资本比而得出的,所以就大;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总资本比而得出的,所以就小。这是研究资本的一个中心问题。但这在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允许的。

王亚南全集(第二卷)让你洞察关键论点

1.在前两卷研究资本的生产与流通的基础上,由本质到现象逐渐接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不知道第三卷讲些什么。

有人打比方,说第三卷是“千川万河汇龙门”,就是说从生产到流通到分配都汇合起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这里有生产,也有分配,也有流通。所以,第三卷所讲的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第三卷的分析是从本质回到现象上来,而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从它的内部来分析来的。从本质、从内部来分析,第一卷是这样做的,第二卷有一部分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叫抽象分析法。但抽象分析后,必须回到现象中来,第三卷就是回到现象中来。

2.资本关系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是以剩余价值利润化,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化为起点

“剩余价值当作垫支总资本这样的观念的产儿,便是利润”。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之比,便是剩余价值率;对总资本之比,便是利润率。“资本各部分表现为超过价值(利润)的源泉,资本关系就神秘化了。”这一点要搞清楚,我们多说明一下。

我们先讲前面已经说过的工资。工资是一个现象。就是说,它表示多劳多得,不劳不得。那不是和我们社会主义差不多吗?所以,以前资本家说:我们是一切平买平卖,你出卖劳动力,我给你钱;你多劳动,我多给钱;你少劳动,我少给钱。但这只是一个现象,实际上工资这个东西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因为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工人的劳动。资本家支付工资,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从这点来讲,似乎是公平的,和买其他东西一样,是等价交换的。但是,我们知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以后,劳动这个权利就交给资本家了。本来劳动者只要替资本家劳动5小时或6小时,就可以生产出他的劳动力价值来。但资本家利用他们的法权,强制工人劳动8小时或10小时以上,那剩下的三四个小时,就是为资本家白白劳动,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所以,工资从表面上来看,是平等的东西,而实际上它掩盖了剥削关系。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点。

而我们现在讲的是利润,那么,利润是什么东西呢?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呢?对这一个问题,不仅资本家不知道,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也不十分注意这个问题。资本家投资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投下多少资本,就要赚多少钱,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很现实的事情。所以,资本家脑子里没有什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他对工厂的机器、原材料和劳动力都是平等看待的。比如说,资本家投资100元,要赚10元钱,他就把这10元平等地摊到100元投资上。资本家就是这样算账的。但是,这个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生产资料是不会增加价值的,只有劳动力才能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从内部分析,剩余价值只与可变资本发生关系,投下可变资本多,剩余价值也就多,投下可变资本少,剩余价值也就少。但是,资本家不管什么剩余价值不剩余价值,他要的是利润。于是,这中间就发生两个问题:①剩余价值率是大于利润率的。因为一个是与一部分资本比的,一个是与总资本比的。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一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比而得出的,所以就大;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总资本比而得出的,所以就小。比如资本家投下100元资本,其中50%是可变资本,50%是不变资本,如果剩余价值率是100%,那么,投下的50元可变资本就能获得50元剩余价值,这是100%的榨取。但是利润率却不是如此,它把剩余价值与总资本比,结果,本来是100%的榨取,而用利润率来计算,却只是50%的榨取,榨取率就小多了。所以,这里面包含着资本家欺骗的阴谋。这是一个问题,但还不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②最重要的问题,是把剥削关系掩盖了。好象每一种资本都能生产出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也能生产剩余价值,这样就完全把剥削关系掩盖了。所以,资本关系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是以剩余价值利润化和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化为起点的。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当作垫支总资本这样的观念的产儿,便是利润”,“资本各部分表现为超过价值(利润)的源泉,资本关系就神秘化了”。这是研究资本的一个中心问题。如果剩余价值的来源不是可变资本,而是资本的每一部分,比如说投在工厂设备上、原材料上的资本,也能够生产出比它原来更大的价值来,那么,资本就神秘化了,鬼也不懂了。可是,现在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硬说,投到工厂设备上、原材料上的每一个资本都能生产出新的价值来,甚至说,增加剩余价值的就是生产资料。但大家都清楚,生产资料是不会增加价值的,如果工厂设备是100万元的价值,可以用10年,每年折旧率就是10%,那么,10年后就可以全部转移掉它的价值,100万元还是回到100万元上来。原材料也是这样,不会增加价值。那么,靠什么增加价值呢?无非是劳动力。

3.资本存在着各种不同构成,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周转速度,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润率;同量资本要求同样多的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法则转化为生产价格法则

资本存在着各种不同构成。在总资本中,劳动力占多大比重,生产资料占多大比重,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劳动力,机械化水平很低。解放前国民党有个统计,农业资本假设是100,其中96%是劳动力,4%是生产资料。这个资本有机构成就很低。资本有机构成低,是指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占的比重很小。资本有机构成高,是指在总资本中劳动力占的比重小,不变资本占的比重大,机械化程度高。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或者在剩余价值率提高的比例赶不上可变资本减少的比例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总资本里面包含的可变资本就越少,剩余价值也就越少。资本有机构成有高有低,就表示着劳动力有多有少,可变资本有多有少,剩余价值有多有少,利润也就有多有少。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的速度也就不同。拥有大机器的资本要很多年才周转一次,而构成低的资本,很快就能周转一次。资本周转的速度与利润的大小是有密切联系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润率。但这在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允许的。不允许一种资本赚很多的钱,而另一种资本赚很少的钱。那么,怎样办呢?就是资本家拼命地竞争,把资本投向有利的方向和部门。这就是同样资本要有同样的利润,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平均法权。竞争的结果,利润就有趋于平均的倾向,或者是20%,或者是30%,在这个幅度内上下波动。这就是利润平均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考虑两件事情:一件是计算自己产品的成本是多少,一件是平均利润。这就是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那么,如果说是每个资本家都把成本与平均利润作为他们努力的起点,成本与平均利润就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价格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起作用的,从起点讲是价值规律,但实际上是生产价格规律。因为利润平均化,使价值规律变成了生产价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中,普遍发生作用的不是价值规律,而是生产价格规律。因为这个时候,商品的价格,不是成本加剩余价值,而是成本加平均利润。就是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而利润又化为平均利润。这个平均利润,在一定时期是有一定水平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个平均利润是趋向于下降的。下面就来说明这个问题。

4.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法则以及阻止利润率下降的各种措施

一般利润率下降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采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先赚很多钱,利润高了,别的资本家看了也设法采用新技术,于是等到大家都采用了新技术时,利润率也就平均了,这样整个社会的利润率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而下降了。资本家个人之间的竞争使整个社会利润率下降了,是不是以后就没有利润了?也不是的。因为,愈是大规模地采用新技术的生产,产品的生产量就愈大,尽管个别商品的利润少,但总利润还是增多了。因此,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结果,利润率下降了,但利润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同时,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结果,对于工人阶级有两个影响:一是在职的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大了;二是劳动者失业增多了。由于社会上许多劳动者在等待就业,资本家就有借口来压低工人的工资,劳动力就便宜了,资本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资本家有各种办法来阻止利润率的下降。

5.商业资本的特点与商业利润(www.xing528.com)

现在讲商业资本,说明商业资本的特点与商业利润。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关系,在历史上有很多变化。比如在落后的社会里,是商业支配着产业。我国解放前的情况也是这样,大部分人把钱投在商业上。国民党一九三四年的全国财政预算是16亿元,其中用于商业的比用于生产的要大六七倍。为什么呢?因为在产业不发达的国家里,是商业支配着产业,而不是产业支配着商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业发达了,就把商业变成配合它的部门,商业被产业所控制,如果商业部门要调皮,产业资本家就自己来干,把商品压价来卖或提价来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资本是为产业资本服务的。

6.借贷资本运动的特质和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

借贷资本,也叫货币经营资本或银行资本。资本家每次资本循环都有现金收入,就将它存入银行,银行也为产业服务,把钱借给产业资本家。一个产业资本家把钱存进银行,另一个产业资本家又从银行借出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全貌:不仅有产业资本,而且有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在落后的社会里,高利贷是支配着生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产业资本却支配着银行资本。到了帝国主义时代,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金融资本,这时候,金融资本支配着产业资本。所谓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就是银行资本家把钱借给产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赚了钱,要分一部分给银行资本家,作为利息。

7.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与农业剩余利润转化为地租

马克思在这一卷的前面五篇,主要是或者基本是就工业上讲的。马克思是忽视了农业吗?不是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由工业到农业的,当时工业发展比较成熟,而科学研究是要从成熟的形态出发。其次,工业受自然条件限制少,而农业就不同。所以,这一卷前面五篇基本上是就工业讲的,到了第六篇才着重讲农业。但是,前五篇所讲的一些原理还是可以应用于农业的,不过要附加一些条件而已。

第六篇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即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什么?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也成为一种商品,但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只有价格,没有价值。这点要搞清楚。

农业生产需要一些自然条件,如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这些都是不要代价的,只有土地要代价。结果,农业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地主(占有土地的资本家)就坐享其一份。如果土地和阳光、空气、水分一样是不需要代价的,如果地主不拿地租,那么,农业企业的利润,就全部归租佃农业资本家占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阶级反对地主。他们反对地主是为了减少一个人来瓜分剩余价值。但是他们又不敢直接反对地主所有权,因为资本家有资本所有权,地主就会说他也应该有土地所有权,要尊重资本所有权,就要尊重所有的人的所有权。所以,他们反对地主,又不敢直接提出反对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现在讲农业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就低;有机构成低,利润就高。工业与农业比较,农业的有机构成比工业低,因而农业的利润就高些。因此,农业不仅有利润,还有超额利润,但这个超额利润不能归农业资本家所得,而归土地所有者所得,这就是农业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8.利润本身及其各种具体形态尽管实质上都是以剩余价值为来源,但却分别作了歪曲颠倒的表现,这和前面讲到的工资形态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就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偶象化、神秘化了

这一点是全书的总结。利润本身及其各种具体形态,是指什么?就是指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及地租。利润本身是从剩余价值来的,剩余价值来自于总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不是与总资本比,若与总资本比,就变成了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把资本关系神秘化了。利息是更奇怪的东西,它本来与生产没有关系,是站在生产外边的。地租好象是从土地来的,没有土地就没有地租,其实土地只是一个条件,生产剩余价值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土地。如果说地租是从土地来的,就完全歪曲了地租的实质。这与前面讲到的工资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这样就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偶象化(产生拜物教),神秘化了(难于揭露)。马克思批判庸俗经济学体系时,有许多地方都讲到这一点。我们一些人平时也习惯地认为劳动得工资,土地得地租,资本得利润。事实上,资本(包括一切资本)得利润的说法,是完全不对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得利润。马克思抓住这一点,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榨取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就是极力掩盖这一点。我们如果不从本质上揭露他们,就不能证明他们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就得不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结论。马克思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如果认为剥削是自然的,那么工人阶级也就没有什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战斗任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