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亚南全集第2卷:注意事项总结

王亚南全集第2卷:注意事项总结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大衰退、大破坏刚要过去,下一度的衰退破坏的局面又会开始形成,于是一种类似疟疾性的危机,就周期地从资本主义的生理结构中不断迸发出来。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人占有与生产品社会销售的矛盾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是在周期出现的恢复阶段乃至繁荣阶段,也并不曾消除大鱼吞小鱼的破产歇业状态,特别是不曾根绝劳动者失业状态,至多不过表明严重的脱节破坏程度有所缓和罢了。

王亚南全集第2卷:注意事项总结

在把第二卷的内容作了上面这样的简单叙述之后,也还有一些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重要疑难之点,需要有所解释。

首先,我们都知道,第一卷所讲的资本的生产过程,是透过资本主义实际经济生活的表象,就直接生产过程的诸基本条件、基本关系,来分析揭露它的剥削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过程与规律。第二卷所讲的是流通过程,照一般的说法,买与卖的过程,是属于经济现象的范围,那末,第二卷是在进行本质的研究分析么?不能这样来理解。尽管对于生产过程来说,流通过程是第二位的,有那样的生产,才有那样的流通,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或交换方式,是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的,但正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的流通,在本质上也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流通。《资本论》第二卷正好是要排除流通上的贱买贵卖、此盈彼亏的一些表面现象而揭露它在这一方面的本质关系。

其次,在这一卷考察资本的流通中,不但研究了生产资本的循环、周转,还特别着重地研究了再生产。就这一点说,也往往在我们学习当中,感到有些不很理解。事实上,这正好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只知道从表象上把一切有关生产的事象放在生产项下、把一切有关流通的事象放在流通项下处理的形式主义的批判。他已在生产过程,就资本的生产或其价值增殖的必要的基本的条件,考察了劳动力买卖这种特殊的流通;在这里,他又从流通的角度,看资本的构成不同,看资本的周转的速度不同,看社会总资本生产物总商品及其各种价值部分的比例关系的相互适应的条件不同,如何影响其剩余价值的实现。这就是说,这里所要说明的,不是剩余价值如何生产,资本如何增殖,那在第一卷已经讲明白了,而宁是在第一卷的基础上,说明剩余价值如何才能缩短循环周转时间,更快地生产、更快地实现和再生产。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不同,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的耐久力不等,流动资本中的不变成分与可变成分的差别,特别是可变资本中的垫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的相关比例不一样,都会在整个周转过程中发生不同的影响。就个别资本的流通说是如此,就社会总资本的流通来说也是如此。第二卷第三篇就是“要把各个别资本当作社会总资本的构成部分来考察它们的流通过程(作为一个总体,那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形式),也就是考察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135]。所以我们要明白,这里所讲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过程,和第一卷第七篇讲到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的。

再次,产业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在运动中,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变形,从而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循环。在每一种循环中,又都分别包括了循环的各个阶段,表现为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考察进行中,大体上,第一篇从货币资本的循环出发,第二篇从生产资本的循环出发,第三篇从商品资本的循环出发。这里面包含了深刻的科学含义。产业资本运动的决定性动机与目的,是增殖价值,是赚钱,货币资本的循环的公式,恰好把这个特征明确地、毫无隐饰地表现出来了,所以,它成为产业资本的一般公式。由于这个公式,一方面是产业资本在货币形态上的循环公式,同时又表现为产业资本的一般公式,在讲产业资本的各种变形及其循环时,从货币资本的循环出发,并以它为重点来说明三种循环的连续与并存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把资本的循环看作是周期的形态,看它要在多少次循环内才能完成一次周转,其关键就在生产资本方面,就在不变资本中的固定资本方面,固定资本的机能时间,是由它“加入生产过程的时候算起,到它完全用尽,消灭,必须用同种新物替换或再生产的时候为止”[136]。因此,第二篇讲资本的周转,就不适合用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而必要从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出发。至于第三篇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要就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立论的理由,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了,因为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不但要考虑生产的消费,还要考虑个人的消费,不但要考虑价值的补偿,还要考虑物质的更替,不但要考虑本年度进行如何规模的再生产,还要考虑前一年度是否有足够的物质贮藏允许它们进行那种规模的再生产,所以,就已经增殖了价值的商品资本这个循环公式来展开说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但必须指出,尽管三篇不同的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研究出发点,但毕竟因为三个循环公式都是着眼在资本价值的增殖,所以三者的循环,被统一在产业资本运动中,分别表现为它的不同的侧面。(www.xing528.com)

又再次,我们从资本运动或其循环周转中,时常看到发生在货币信用或商品流通上的限制与阻扰。不足的货币资本会限制它,过多的货币信用会扰乱它;商品资本不只会限制它的再生产规模,过剩的商品,同样会阻止它的再投资活动,但这些干扰会集中表现为周期性的危机,归根结底,都要在生产资本的膨胀与收缩上找到它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的说明。为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值由绝对形态转化为相对形态,要不断改革生产技术过程,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在各个个别资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条件下,大家一见有利可图,就不顾死活地竞相增加固定资本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这已经要形成固定设备投资过剩、生产过剩的局面,而恰好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过程,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当中,又要相对减少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劳动力,增加失业人口,从而相对限制购买力,就形成了恩格斯所说的“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加时,市场的扩大至多不过按算术级数进行”[137]的局面。一种大衰退、大破坏刚要过去,下一度的衰退破坏的局面又会开始形成,于是一种类似疟疾性的危机,就周期地从资本主义的生理结构中不断迸发出来。

最后,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依再生产公式来表述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总资本运动过程,与其说是要由此从正面来说明它的可能顺利实现的条件,毋宁是从反面来证示它的不可能顺利实现的条件。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人占有与生产品社会销售的矛盾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是在周期出现的恢复阶段乃至繁荣阶段,也并不曾消除大鱼吞小鱼的破产歇业状态,特别是不曾根绝劳动者失业状态,至多不过表明严重的脱节破坏程度有所缓和罢了。

这就表明,依再生产公式来表现的社会两大部类生产间的产品及其价值的实现条件,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全社会生产在统一计划管理下,才有可能。马克思在这一卷的个别场合,已把这一点指示出来了。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商品过剩的危机作为控制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要到事情过后才发生作用,所以能够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各种巨大的扰乱。”[138]他还说:“假若我们设想一个社会,那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首先,货币资本将会完全消灭,由此引入的买和卖的假装也会消灭。问题就会简单还原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多少生产资料,多少生活资料用在那种必然有较长期间(一年或一年以上)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不提供任何有用结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夺去很多劳动,很多生产资料,很多生活资料的事业部门,例如铁路建筑,而不致有任何损害。”[139]他在讲到长期投资事业与短期投资事业的比例关系时指出,一个事业由投下资本到取得成果的劳动期间,是由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决定,而不是由社会形态决定,即是说,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和社会化的社会,是一样的,但在社会化的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够在分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上,决定前一类的事业,依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有害于后一类事业。[140]所有这些指示,都说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公式的实现条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现实性的。斯大林曾说:“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些基本原理,比如关于社会生产之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原理;关于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141]不但如此,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是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前提下提出的,他的循环与周转中论到的关于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相互制约的理论,由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决定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的相互配合的理论,以及垫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生机能的可变资本的相关理论等等,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建设,不是也大有参考价值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