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希特勒:年轻将领述二战!

希特勒:年轻将领述二战!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曼陀菲尔引起希特勒重视的经过就颇能说明问题。曼陀菲尔将有限的兵力分成各个战斗小组,虚张声势,以出其不意的反击迫使苏军暂停进攻。在1944年,曼陀菲尔见到希特勒的次数比别的将领更多,因为希特勒经常召他到元首大本营商讨紧急军情,听取他对坦克战的看法。频繁的近距离接触使曼陀菲尔对希特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像其他一些将领那样被希特勒的表象所吓倒和迷惑。而希特勒则对将领们的保守固执恼怒万分。

希特勒:年轻将领述二战!

在一次有关阿登攻势的谈话中,曼陀菲尔向我讲述了希特勒的军人气度,他的描述与老将们对希特勒的印象显然不同。他的评述值得引起重视,它能更深入地说明希特勒的权势和失败。

曼陀菲尔引起希特勒重视的经过就颇能说明问题。1943年8月,曼陀菲尔被任命为第七装甲师的指挥,隆美尔在1940年指挥过这支部队,它曾隶属于曼斯坦因的集团军。那年秋季,苏联军队攻势如潮,他们冲过第聂伯河,攻克基辅,然后迅速向西面的波兰边境进军。曼斯坦因没有现成的预备部队来应付当时的危局,就委派曼陀菲尔尽其所能网罗零星的部队,随机应变发起反击。曼陀菲尔打入正在进攻的苏军后方,在夜晚发起突袭,将苏军逐出日托米尔(Zhitomir),并向北乘胜前进,重新占领克罗斯坦(Korosten)。曼陀菲尔将有限的兵力分成各个战斗小组,虚张声势,以出其不意的反击迫使苏军暂停进攻。

从此以后,曼陀菲尔进一步发挥这个战术,深入突袭,在苏军纵队中穿插作战,从敌人的背后发起袭击。“苏军不依赖正常的后勤供给系统,这多少影响到我的战术发挥。我在‘深入’突袭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苏军的辎重部队,只在背后打击苏军主力时占领过他们的参谋指挥中心。这种渗透突袭的战术能有效地引起敌军的混乱。当然,要实施这种战术,装甲师必须能够自给自足,带好必需品,作战时就能自由行动,不必依赖交通供给线。”(显然曼陀菲尔所实施的战术正是霍巴特(Hobart)将军1934—1935年在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所应用过的战术,当时他只是英军第十一坦克旅旅长,尽管这并没能让英军总参谋部认可这种战术的可行性。)

这种新战术让希特勒十分欣喜,他急于了解这方面更多的情况。于是他邀请曼陀菲尔和他的坦克团团长舒尔兹上校到东普鲁士安格堡附近的元首大本营共度圣诞。希特勒向曼陀菲尔表示祝贺后说:“作为圣诞礼物,我送给你五十辆坦克。”

1944年初,曼陀菲尔受命指挥特别组建的“大德意志”加强师。希特勒经常派他率领这支部队到各地去封堵被突破的缺口,或者去营救被苏军如潮攻势所包围的德军。9月,他成功地杀开一条血路,营救出被苏军包围在里加(Riga)周围波罗的海海岸一带的德军。因此他被破格擢升,出任西线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

在1944年,曼陀菲尔见到希特勒的次数比别的将领更多,因为希特勒经常召他到元首大本营商讨紧急军情,听取他对坦克战的看法。频繁的近距离接触使曼陀菲尔对希特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像其他一些将领那样被希特勒的表象所吓倒和迷惑。

希特勒极具个人魅力,确实能让人为之折服。这一点对去向他陈述自己观点的人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一开始是去提出自己的异议,渐渐地却为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所征服,结果往往反而接受了与自己原意相违的观点。在战争后期,我对希特勒了解颇深,我知道该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让他扯开话题。我不像许多人那样,见到希特勒就会诚惶诚恐。日托米尔之捷让希特勒对我刮目相看,自从被邀请到大本营共度圣诞后,他经常在大本营召见我,向我咨询战况。(www.xing528.com)

希特勒读过不少军事文献,喜欢听军事讲座。作为士兵,他参加过一战,因此他深谙低层次作战的情况——各种武器的性能、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部队的精神状态和士气高低。他尤其善于了解部队的感觉。在探讨这类问题时,我几乎都会附和他的观点。在另一方面,他对战略战术这类高层次的问题常常不得要领。他可以很好地把握一个师的行动和作战,却不懂如何进行集团军的整体作战。

曼陀菲尔继续谈到“刺猬”防御体系的来龙去脉,希特勒又是如何使这种战术运用过头的。

苏军的进攻迫使我军后撤,败退的德军就像被磁铁吸引那样,集中到后方原有的防守据点。他们自然而然地集结在那里,进行顽强的抵抗。希特勒很快就看到这些据点的价值,认识到维持它们的重要性。但是他忽略了必须给这些据点内的指挥官合理的空间,使他们能够自行调整部署,在必要时主动撤退。他固执己见事必躬亲,结果经常是没等到他作出决策,苏军已经突破了德军岌岌可危的防线。

在战略战术上,他确实独具天赋,尤其是在突然袭击方面。但是他缺乏正确实施战略战术的基本军事技能。而且他还容易常常自我陶醉在数字和数量之中。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希特勒常常会拿起电话,打给某个部门的头头,询问“有多少,我们能够有多少?”然后对与他争辩的人抛出这些数字说:“就是这些。”似乎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他总是相信纸面上的数字,而从不过问这些数字是否等于实际的存在。不管谈论什么东西,在他看来,坦克飞机与步枪铁铲全是一回事。

通常他会打电话给负责军工厂的斯佩尔(Speer)或布尔(Buhle)。布尔总在身边带着一本小册子,里面记着希特勒关心的各种数字,而他的回答也总是能投希特勒所好。然而即便真的生产出那么多的武器,那也还是在工厂里,根本没到部队手里。戈林的作派也如出一辙,他曾发过一次简短的通知,声称将从空军中抽调出十个师的兵力支援苏联战场。殊不知这些人只受过空战训练,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适应地面作战。

我对曼陀菲尔说,听了越多德军将领对战争的看法,越使我产生这样的印象,一方面,希特勒在战略战术上具有天才的创意。另一方面,德军总参谋部非常能干,却缺乏创见。我从许多将领那里得到这种印象,希特勒对军事技能的误解使他们感到震惊,以致他们容易低估他的创见。而希特勒则对将领们的保守固执恼怒万分。因此在我看来,希特勒与将领之间似乎没能做到互相协调,反而像拔河那样拉来扯去。曼陀菲尔表示他完全同意我的看法。这就点出了德国军方矛盾不断的要害。“1943年我与希特勒共度圣诞,谈到坦克部队指挥与那些传统将领的观点分歧时也对他讲过类似的话。在新的战争格局下,资格越老的将领往往越是难理解实战部队的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