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瓦当制作工艺:艺术考古论集中的古陶瓷研究

历代瓦当制作工艺:艺术考古论集中的古陶瓷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出土瓦当来看,汉代的瓦当制作工艺就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标准化生产。材质主要为灰陶,呈灰色或浅灰色,尤其是宫殿建筑使用的瓦当,制作较为精美。琉璃瓦当在制作工艺上多采用二次烧成,在瓦当坯制成之后素胎先入窑烘烧,然后施釉,再入窑低温烧制而成,烧成温度为800℃—1000℃。[1]蔡彦、滕铭予:《战国汉初瓦当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历代瓦当制作工艺:艺术考古论集中的古陶瓷研究

从出土瓦当来看,汉代的瓦当制作工艺就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标准化生产。汉以后随着陶瓷烧制技术的进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用陶继续得到发展。这一时期陶场众多,规模较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尤其是北魏时,建筑用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筒瓦凸面上的花纹已经很少见,多为素面无纹,凹面多为布纹。此时早期的云纹、人面纹瓦当胎质较为粗糙,厚度较薄,边轮不规整,宽窄不一。后来的兽面纹、莲花纹瓦当胎质较细腻,质量大大提高了。材质主要为灰陶,呈灰色或浅灰色,尤其是宫殿建筑使用的瓦当,制作较为精美。从工艺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制作延续了来自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传统,在制作过程中有细微的工艺区别。例如在很多瓦当制作完成后,工匠会在当背上刻出一个半圆形凹槽,凹槽宽度大约为1—2厘米,其作用是用来套接制作好的筒瓦。筒瓦套接进凹槽以后,再在缝隙间塞入泥片捏紧拍实进行加固。筒瓦凹面与瓦当的结合处因为处于内侧,使用时扣在屋顶不易看到,所以此处加固的泥片较多,常修整成斜坡状。另外从出土瓦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瓦当的当面与边轮属于二次制作,并非使用模制一次成型。并且边轮的制作往往放在瓦当与筒瓦对接完成以后,这样的做法使得边轮正好与筒瓦的前端紧贴,并且边轮稍宽,与筒瓦和瓦当当面看起来更为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时期在建筑用陶方面已经使用琉璃瓦,主要用于宫殿建筑,为元明清时代琉璃瓦和瓦当的颜色丰富以及大量使用做了技术性铺垫。宋代著名的建筑工程著作《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载了琉璃瓦的制作材料及方法:“琉璃瓦,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以汤。筒瓦于背面,鸱、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青掍同。并遍浇刷……凡合琉璃药所用黄丹阙炒造之制:以黑锡、盆硝等入镬,煎一日为粗渣,出候冷,捣罗作末;次日再炒,塼盖罨;第三日炒成。”[2]

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型宫殿建筑的技术手段及装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此时的瓦当以莲花纹为主,兽面纹也仍然在使用。除了泥质灰陶为主的瓦当外,还有少量红褐陶瓦当。平面皆为圆形,胎质较细腻,基本使用模制,部分瓦当还经过了打磨磨光处理,因此表层呈现出一定的光泽感。此外这时还产生了一种新的瓦当品种——琉璃瓦当。琉璃瓦当主要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上,与之前的瓦当相比,不仅色彩更为丰富缤纷,而且也具有十分优良的性能,具有强度高、平整度高、吸水率低、抗冻、耐酸碱腐蚀、不易褪色和风化等特点。琉璃瓦当在制作工艺上多采用二次烧成,在瓦当坯制成之后素胎先入窑烘烧,然后施釉,再入窑低温烧制而成,烧成温度为800℃—1000℃。所使用的釉料为生铅釉,再配以长石等,用铅丹做助溶剂,用金属氧化物的锰、铜、钴、铁等来做着色剂。施釉的方法有主要有浇釉和浸釉两种,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釉色主要有青、黄、绿、紫、蓝几种,有单色的,也有几种颜色混合的。琉璃瓦当所用的特殊的釉料使得它具有光华闪耀、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装饰效果,与雄伟的建筑相得益彰,丰富了建筑色彩,增加了建筑的华丽感。

到宋元明清时期,建筑用陶中瓦当的使用虽然也比较普遍,但是其装饰功能开始逐渐退化,瓦当体积也变得比较小。在制作工艺上基本沿袭前代,只是在个别生产步骤的操作上具有细微的差别。琉璃瓦当在这一时期大量地生产和使用,尤其从明代开始,琉璃瓦和瓦当的使用超过了以前各个时期,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皇家的宫廷建筑以及庙宇寺院大量使用琉璃瓦,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清代。除了传统的泥质灰陶瓦当与琉璃瓦当之外,这一时期有些建筑物上还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从材质上看主要有抹金瓦当、黄铜瓦当和铸铁瓦当,应用并不广泛,主要用在皇家园林建筑和寺院建筑上,通常搭配在铜片上包裹赤金的金瓦、铜胎鎏金瓦等一起使用,映光之下,辉煌富丽,气势宏大。

如果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乐章,那瓦当就是乐章中闪亮跳动的音符。在这些浸染了沧桑岁月痕迹的瓦当上,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千千万万个无名工匠的心血与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瓦当也见证着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演进,诠释着东方美学的独特意蕴。(www.xing528.com)

【注释】

[1]蔡彦、滕铭予:《战国汉初瓦当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2][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华书局,2006年,第3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