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和下西洋:先进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集中体现

郑和下西洋:先进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集中体现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是凭借着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的二三百艘海船是明初我国造船技术的集中体现。在郑和首次下西洋前两年,人们开始在南京龙江造船厂和江苏太仓浏河等地建造大宝船。郑和宝船是帆船,据史料介绍,每艘宝船有9道桅,12面帆。

郑和下西洋:先进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集中体现

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年)近30年的时间内,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出现了一个高峰,郑和率领着一支由二三万人和二三百艘海船组成的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次数之频繁,所到国家之多,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是凭借着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的二三百艘海船是明初我国造船技术的集中体现。当时,人们把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称为“大宝船”“”这个字大家或许没有见过,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字典中也没有这个字,后来,据传说,“”是西洋诸国对郑和船队船大、规模大、载宝多的赞誉,大宝船也由此得名。

在郑和首次下西洋前两年,人们开始在南京龙江造船厂和江苏太仓浏河等地建造大宝船。据史料记载,造船工匠是从江西、福建、湖广、浙江等地汇集来的造船名师,所造出的宝船,大船约长44丈4尺(约150米),宽18丈(约60米)。(www.xing528.com)

从上述船长、宽数据可以看出,郑和大宝船的长、宽比例是比较小的,就是说,郑和宝船与当时的其他船舶和现代船舶相比较,是很宽的。宽的船体对航行速度不利,为什么用于远洋的郑和宝船却如此之宽呢?原来,当时船舶均由木材建造,作为远洋航行的船只,就需要随带大量的人员和食品以及应付各种需要的财物,也就是说需要大的载重量和众多的舱室,而要增大载重量和舱室,就需要增加船长和船宽。船长了,抗击海水冲击的能力就会降低,而郑和船队远洋又常常会遇上狂风恶浪,因而航行速度在远洋航行中相比较却显得次要。于是,郑和宝船就造得较为宽阔了。

郑和宝船是帆船,据史料介绍,每艘宝船有9道桅,12面帆。据《中国舰船史》一书作者、海军工程学院唐志拨教授分析,郑和宝船甲板以下有四至五层舱室,水线以下有两层半舱室,水线以上有两层或两层半舱室,吃水4.4米,排水量为0.5~1万吨。这在当时,已经是极为罕见、无与伦比了。郑和船队的大宝船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