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眼镜的历史与作用,从明代到现代

眼镜的历史与作用,从明代到现代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镜片是无色水晶制成,直径4.5厘米,眼镜架是用白铜的。有人认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科学家索文诺,有人认为是英国科学家罗吉·培根,也有人说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叆叇”即眼镜最初的叫法。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描绘有戴眼镜者。时至今日,虽然随着隐形眼镜及激光矫正手术越来越普及,但佩戴眼镜仍然是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选择。晚清的北京人更把眼镜作为“文明人”的象征。

眼镜的历史与作用,从明代到现代

无意间,在九农场西青坨村刘天国家里,拍摄到一副老式眼镜,据说是他太姥爷的遗物,应是晚清时的物件。镜片是无色水晶制成,直径4.5厘米,眼镜架是用白铜的。利用小销钉穿过镜片上相应的孔,将镜片固定于镜架的金属部分。

眼镜究竟是谁先发明的?有人认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科学家索文诺,有人认为是英国科学家罗吉·培根,也有人说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不管怎么说,中国人历史上一直用取火镜或凸透镜点燃艾草确为不争的事实。汉代刘安淮南子》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明万历年间田艺蘅《留青日札》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读ài dài)也。” “叆叇”即眼镜最初的叫法。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描绘有戴眼镜者。清史料笔记《乡言解颐》记载:“世有转眊为明,缩远为近,人以为多一层,而己则喜其自得者,眼镜是也。”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认为:“中国佩戴眼镜,原本似乎是为遮挡过强的阳光,并不是帮助改善视力。大部分镜片由墨晶制成,很少用无色水晶,即使后者也并非足够透明,而会减弱穿过镜片的光线。”眼镜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其镜片可以矫正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等,尤其那些视力衰退的人,可以通过眼镜得到改善。时至今日,虽然随着隐形眼镜激光矫正手术越来越普及,但佩戴眼镜仍然是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选择。(www.xing528.com)

回想起来,戴眼镜本来是为了读书,但清代(尤其晚清)却成为服饰随件随身携带。晚清的北京人更把眼镜作为“文明人”的象征。清代杨静亭见此风出现,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都门杂咏》中写道:“方鞋穿着趁时新,摇摆街头做态频;眼镜戴来装近视,教人知是读书人。” 自晚清至现代,读书、防尘、遮阳,人们都少不了用眼镜,其装饰作用又很明显,所以早年的京津等大都市开始出现出售眼镜的店铺,后来逐步普及。修理眼镜没有精密仪器,只是凭经验和简单工具修配,所费不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