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迹》的探索与解析:贾平凹的作品引发的失望与空镜

《月迹》的探索与解析:贾平凹的作品引发的失望与空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月迹吧!(难点)贾平凹 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④,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月迹》的探索与解析:贾平凹的作品引发的失望与空镜

“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作者以此为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月迹吧!

1.认识8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重点)

3.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难点)

贾平凹 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①新鲜:刚出现不久的;少见的;稀罕的。

②满盈:充盈;充足;自满。

③屏:抑止。

④踪迹:(人或动物)走过后留下的脚印或行动后留下的痕迹。

⑤疑心:怀疑;猜测。

⑥面面相觑:指相互对着看,后形容惊惧、紧张、尴尬或束手无措的样子。觑:窥视,看。

⑦倏忽:忽然;极快的。

⑧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⑨分明:显然。

⑩吃惊:意外地受到惊吓。

⑪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⑫嫉妒:因别人盛过自己而产生的妒恨心理。

⑬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⑭粗糙:(质料或工艺)不精致。

⑮灿烂: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⑯大呼小叫: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

⑰掬:用两手捧(东西)。

⑱无边无际:意为范围极为广阔。际:边缘处。

近义词

新鲜—新奇 踪迹—踪影 疑心—怀疑 满足—知足

平日—平时 嫉妒—妒忌 粗糙—毛糙 无边无际—一望无际

反义词

亏——满 粗—细 疏—密 新鲜—腐烂

粗糙—细腻 失望—希望 嫉妒—羡慕 清清晰晰—模模糊糊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句解:这句话写了孩子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下文的“寻月”设下铺垫。]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故事。[句解:这句话写的是孩子们等月亮时要奶奶说故事的情景,也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我们还要她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②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句解:这句话主要写了镜中月的变化。“悄没声儿”“溜”“爬”等词语的使用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把月亮拟人化,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激动的心情。]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句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孩子们既高兴又紧张的心情。]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句解:满月又从圆到亏了,奶奶叫我们到外面寻月。因为奶奶体会到了孩子们因月亮变亏而失望的心情。]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写中堂里穿衣镜上的月亮匆匆来去。(盼月)

③我们都跑了出来,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句解:这句话写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句解:这句话写了院中的月光,“玉玉的,银银的”,表现出孩子们高兴的心情。]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句解:这句话介绍了院中的景物。]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句解:这句话通过作者的想象写了院中的花骨朵和天上的繁星,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⑤“是树,孩子。”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

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句解: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⑨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⑩“谁?”我们都吃惊了。

⑪“嫦娥。”奶奶说。

⑫“嫦娥是谁?”(www.xing528.com)

⑬“一个女子。”

[句解: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聊到的是嫦娥。]

⑭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句解:这句话对童心的描写既传神又逼真,“银铺的”“玉砌的”体现出月亮在孩子心里的美好。]

⑮“有三妹漂亮吗?”

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句解:作者将三妹比作嫦娥,将凡俗和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⑰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句解:从“三妹就乐了”体现出三妹的天真、单纯、可爱。]

⑱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丝嫉妒。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句解:孩子们因妹妹漂亮如嫦娥羡慕、嫉妒起争执,其实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爱。]

⑲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句解: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并没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美好事物的权力,只要你努力追寻。]

⑳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句解:作者运用了儿化音,如“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读起来上口亲切,将儿童的稚嫩和天真样儿匀勒无遗。]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院门。[句解: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精神。]

㉑院门外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句解:这句话写了月光下的小河。]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㉒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㉓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第二部分(第3-23 自然段):写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里、彼此的眼睛里寻月的过程。(寻月)

㉔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句解:因为孩子们的用心寻找,所以每个人都找到了月亮,意思是大家都发现了美。这句话也表现出了月亮的无私。]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句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美的事物,只要你去追求,就能够得到。]

第三部分(第24 自然段):写孩子们沙滩上议月,心理得到了满足。(议月)

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具体是把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或事情通过一些说法使它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课文巧妙地设置参照物,将无形无态的月迹写得可触可感。作者巧妙地用竹帘、葡萄叶、小河水、小孩子的眼睛,清清晰晰地写出月亮轻盈的踪迹——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后来又在葡萄叶丛上发现了它,还落在了小河里……月迹变得可触可摸,富有情趣

在使用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方法时,我们要注意:

1.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比如抽象的词“爱”,有人用大雨中母亲用伞帮“我”挡雨,自己却感冒了,借“伞”这个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表达了“爱”的含义。

2.概括叙述细节化。如想写一个人很高,到底多高,难以猜测,如果把“高”写细致此,情况就会发生变化。示例:“我有两米高,我家里的大门都没有我高,每一次走过大门,我不仅要注意脚下,更要注意头上,因为如果稍微不注意,我的脸就会和门楣有一个亲密接触了。”可以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高。

3.观察角度多样化。写一样东西,可以从多角度写。比如写一个苹果,可以写它的颜色、口感、大小、价格、包装、品牌等,让人对苹果有准确的感知。

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名师点拨

1.文章中奶奶引领孩子们分别在哪儿寻月?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奶奶引领孩子们在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寻找月亮。文章的线索就是“月迹”。

2.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有何变化?每一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1)镜中月亮由圆变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2)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是属于她的,大家因“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起来”。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渴望。

(3)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表现孩子们的满足心理,他们没有认为月亮属于自己的,也没有一个人想独自占有月亮,表现出童真的纯洁美好。

(4)河中寻月,眼睛中看到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一番议论后,大家“都觉得满足”,表明孩子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

3.奶奶有着什么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①奶奶了解、爱护并积极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

②奶奶教给孩子们很多他们未知的知识,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奶奶自身也童真未泯。

③奶奶还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节孩子们之间的纠纷,能把孩子们的心灵带进高尚的境界。

(2)如果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寻月、议月,就没有文章主题的升华。

4.为什么文章标题要用“月迹”?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月迹,也就是美好事物的轨迹。

5.如何理解第23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噢”表示出乎意料,流露出惊喜之情。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