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坡村古民居与石碑凹村:保护与消亡

卫坡村古民居与石碑凹村:保护与消亡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卫坡村古代民居,位于孟津县朝阳镇西南部,地处邙山,北临北魏孝文帝长陵,是清代古建筑村落遗址,现保留三百余年由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明清民宅街道两条200余米。老屋所在的“魏家坡民居”已经作为旅游景点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卫坡村正在修复开发中焕发生机,石碑凹村却没有那么幸运,它像中国大多数的古村落一样,正在慢慢破败、消亡。温家大院、乔家大院、魏家坡民居、石碑凹村,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古村落中的古民居不计其数。

卫坡村古民居与石碑凹村:保护与消亡

时值寒冬腊月,距离上戈村150公里的孟津县卫坡村,却是一派繁忙。卫坡村曾经历兴盛与衰败。老宅栉风沐雨年久失修,如今,它们在修复开发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只是往日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怀却已不在

卫坡村古代民居,位于孟津县朝阳镇西南部,地处邙山,北临北魏孝文帝长陵,是清代建筑村落遗址,现保留三百余年由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明清民宅街道两条200余米。一座座古庭院,青砖灰瓦,布局对称。门前有上马石,院落深50余米,三进院落,其间又分出神路、主人路、仆人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充分显示出早年官宦私宅的建筑风格。木雕条几、太师椅、锭子床等古老家具随处可见。庭院内既拥有偏门秘道,又具有齐全的排水、防火、防盗设置。庭院之间彼此相通,互相往来,浑然一体。

卫坡村民居。

卫坡村村主任卫迎军告诉记者,在这条180米长的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共有清代古宅16栋,近300间。如今,几百栋仿古民宿的仿建工程正在抓紧施工。穿过工地,主街南侧一处院落是卫红恩的祖宅。

65岁的卫红恩老人是这处老院落的第13代主人。卫红恩的父辈居住的老屋,是具有河洛传统的建筑,见证了时代变迁。卫红恩熟知村落的形成历史、形制、文化,这个村落里不仅有民居,还有祠堂、天井、道路。他对村里的每一栋建筑都烂熟于心。

石碑凹村的老房子。

老屋所在的“魏家坡民居”已经作为旅游景点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卫红恩老人既是祖屋的传承人,也是景点的讲解员。他不无自豪地说:“我们老祖先在清朝是三品的文官,回到家用自己的钱建了这片故居。”如今虽然建起了新房子,老人还是有些怀旧。

卫坡村正在修复开发中焕发生机,石碑凹村却没有那么幸运,它像中国大多数的古村落一样,正在慢慢破败、消亡。在石碑凹村的古寨里,最难得的是,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固执地居住其中,守望着宁静的时光和曾经的辉煌。

80岁的张志哲就是其中之一,年轻时在陕西做了多年的摄影工作,年老后选择回古宅养老,追忆着儿时的记忆。

他和老伴乔百俊居住在寨子最西端,走进门,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棵老石榴树枝干遒劲,掩映着院子里的雕梁画栋。

居住在上戈村乔家大院的老人。

坐在院子里,张志哲老人摇起了芭蕉扇,由于年久失修,老房子容易坍塌、潮湿。房梁上写着“道光二十五年建”。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寨里的村民都逐渐搬到上面建屋居住,但他在外多年,退休后还是想回到家乡。“白天没事我会上去转转,但还是住在下面心静。”

回乡偶书(www.xing528.com)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温家大院、乔家大院、魏家坡民居、石碑凹村,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古村落中的古民居不计其数。这些石刻木雕,记录了多少家族的陈年往事,留下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温强国回忆当年站到村子东边的岭上,看到下边全部是青砖房屋,灰瓦屋顶,连绵不断,真是漂亮。卫红恩仍然记得小时候经常打架,奶奶有时候会拿着扫帚打他。乔丽则记得当初孩子们都在院子里玩耍,特别开心,只是到后来,人慢慢少了,都搬离了老宅院。

如今,卫红恩老人仍在自家的老宅里给游人讲述着家族的历史和童年的故事。乔丽则在老宅里生火做饭,守候着心里的眷恋。温强国还在县城寻找新的工作,希望能赚钱去修复老宅里那些温暖的记忆。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刘百灵说:“一个村庄,她是国家的缩影,她反映了国家的历史。”而村里的老宅也是人们心灵的居所和归处。若祖屋不在,乡愁又当何处安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