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儒雅洋村和黄埠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

宁波市儒雅洋村和黄埠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底,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保护宁波的历史文化遗产,宁波市首批公布了10个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次明确了宁波本地的古村落保护对象,为保护本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了第一块里程碑。首批十个历史文化名村分别是:儒雅洋村、黄埠村、韩岭村、岩头村、半浦村、冠珮村、清潭村、走马塘村、柿林村和蜜岩村。

宁波市儒雅洋村和黄埠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

刘艳丽蔡振年张野平赵勇

【摘要】本文概述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类型和兴衰演变,分析了它们在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并以宁波市首批十个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儒雅洋村和黄埠村为例,详细论述了保护规划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在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建议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我国拥有众多的古城、古镇和古村落,它们是各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鲜活载体,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我们共同所有的珍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法规和规章,对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政策和措施,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些历史遗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相比之下,古村落由于大部分远离城市、地处偏僻、自成一体,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大部分古村落也面临着人口流失、建筑失修、建设破坏等问题,亟待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保护。

2005年底,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保护宁波的历史文化遗产,宁波市首批公布了10个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次明确了宁波本地的古村落保护对象,为保护本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了第一块里程碑。那么接下来的首要工作就是对这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全面的调研,并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建设研究,以确保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首批十个历史文化名村分别是:儒雅洋村、黄埠村、韩岭村、岩头村、半浦村、冠珮村、清潭村、走马塘村、柿林村和蜜岩村。这批历史文化名村都是建筑遗产、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相对比较集中的古村落,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它们在文化特色、历史产生原因、保护现状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重点和发展策略。本文将对古村落的类型、价值、衰落原因和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并重点以儒雅洋和黄埠村为例,提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发展措施和管理制度保隙等内容。

儒雅洋村位于象山西周东南青龙山南麓群山环抱的丘陵谷地中,因居交通要冲,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至今尚留有骚站古道及欧阳桥等。清乾隆以后,世居于此的何氏家族发展鼎盛,保留下大批传统院落,占地面积达56000平方米。村口建有碉楼和团练武装用房,旧时以防强盗。村东南“缘溪”蜿蜒流经,周围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资源可利用率高。

黄埠村位于象山晓塘乡东部大金山西麓的山谷地带。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而建,规模小巧,但主要建筑群落颇为精致。圆峰庙、三戒堂、三三堂、高上房、小上门等院落结构完整,装饰精巧,保存质量较好。所传名医潘一帖、蛟龙化身等民间故事具有很浓的乡土味。村四周群峰环绕,满目苍翠。黄埠溪自东向西流经村南,汇入九龙江。

韩岭村位于东钱湖南岸,两条山溪穿村而过,600多米长的老街纵横其中。全村建筑临溪依水而建,沿街各色商铺林立,自古是山乡水陆交汇和集市贸易之地,号称“浙东第一街”。村中有烟厂旧址,是宁波烟业的发祥地。此外庙沟后石牌坊(国保单位)、花桐殿、金氏宗祠、崇德堂、大夫第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明代尚书金忠、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雅妹皆出于韩岭,沙孟海、沙耆等文化名人也曾寓居于此。古村十字令、韩岭庙会等民俗风情资源颇多。

岩头村位于奉化溪口以南剡溪上游11公里处。环村皆山,岩溪蜿蜒穿村而过;溪上三桥,毛氏一族'隔岸聚居。近世以来名人辈出,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建筑与名人故居,如蒋介石少年时代塾师毛思诚故居、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故居等。村里的宗祠、宅院、卵石巷,商街、店铺、竹筏埠,古庙、古桥、古树、古井潭等;构成岩头丰富而独特的村落结构元素。

半浦村位于姚江之滨,三面环水,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镇,居交通要冲,是有代表性的渡口古村。村中曾有浙东学派著名人物郑寒村家族的“二老阁”藏书楼,民国时期兴建的优秀西洋建筑“半浦小学”基本保存完整,其他如中书第、太和堂、益丰门头等现存传统建筑大宅连片,计有15处楼群,规制较高,质量较好,已有多处被公布为文保点。

冠珮村地处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区,始建于宋代,村落规模不小,保存完整。村居沿溪依坡拾级而建,块石砌墙,卯石铺地,木构简洁,朴实无华,整体风格一致。村周围竹海绿岙,峰高潭深,山溪清泉面村而过,自然生态保护良好。冠珮,村中民间传说、道教文化、庙会文化丰富而多样,古桥、古庙、古道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形成较为系统的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我党领导的浙东地方政权“姚南办事处”的驻地。

清潭村位于宁海西北大里乡以西山区,清溪流经村东南,四面有九峰环抱,溪中有岩,上建紫金石塔,古称清潭为“九龙抢珠”之地,有“里岙八景”之胜。张氏族人奉汉留侯张良为先祖,世代耕读,科举入仕者五六十人。村中有古树、古桥及一定规模的老街巷。重要的文物与传统建筑院落有双枝庙、孝友堂、当代著名学者张明浩故居“三鉴堂”、无锡桐夫人避难处“长道地”等。飞凤祠内戏台完整地保留了光绪时的民间彩绘,有一定艺术价值。村中旧有方孝孺讲学处,村西有尽忠潭。大学者胡三省是本村进士张渭的女婿,当地流传有胡三省对诗相亲的故事。.

走马塘村位于奉化江东岸茅山以南5华里处,陈氏家族自宋至今38代聚族而居,为鄞南平原第一大古村。周围四面环河,村中荷花池等水景别具风情。水系、街巷、桥梁以及祠堂、店铺、私家园林等类型齐全。陈氏一族共出进士76人,学者、官员等160多位,家族文化积淀丰厚,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是宁波平原古代农业社会耕读文明的典型代表性村落。

柿林村位于四明山腹地大岚东南部,四周高山围合,沟壑纵深,山道弯弯,古木参天,是典型的深山古村,目前已与丹山赤水景区融为一体,成为四明山区著名的观光旅游胜地。村落依坡而建,格局自然,建筑朴素而有山乡特征。沈氏宗祠、“耕读传家”门头、新丘里等重点建筑保存较好。沈氏族人奉沈括为先祖,历代崇尚耕读,民风淳朴,读书种地绵绵不绝。

蜜岩村位于鄞西山区章水盆地西端,大、小皎水系汇源之地,村旁即皎口水库。蜜岩山、蜜岩潭、章水溪等自然环境与景观独具一格。唐代明州刺史应彪的后裔聚族而居于此,已有870余年之久。村中传统建筑群落和几条主要街巷保存尚全,村落格局和风貌没有大的改变。蜜岩庙、蜜岩小学旧址等建筑有一定价值。近代以来人才辈出,有辛亥志士、民国闻人,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抗日斗争的红色堡垒

2002年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村镇作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具备以下内涵:①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②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

根据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成原因、自然和人文资源、空间和文化特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建筑遗产型:拥有保留规模较完整、具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群,能够反映村落选址和空间格局特色的古村落。

2.传统文化型:能代表一定历史时期地域传统文化的村落。

3.民族特色型: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村落。

4.革命历史型: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政治事件或战役的村落。

目前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古村落,大多在历史上都有过非常辉煌的发展时期,促使村落兴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①驿道

驿道,是联络中央的专用交通线,即古代的官道。驿道上设有驿站,古代的驿站,除少数设在州府县城繁华的地方外,绝大多数还是设在村镇和山野之间。坐落在古驿道上的村落,由于交通便利,商贾游客、天涯游子、文人墨客迭至频来、络绎不绝,繁荣了当地经济,也造就了村落的兴盛。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儒雅洋村就是位于古驿道上的古村落,村中依然保存的数百年历史的沿街老店铺,仍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和热闹。

②水运

就我国古代运输业发展而言,水运优于陆运。处于重要水路运输线上的村落,凭借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往往也能发展成为地域内的商贸和文化中心。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半浦村位于姚江之滨,三面环水,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镇,居交通要冲,是代表性的渡口古村。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中的韩岭村位于东钱湖南岸,自古也是山乡水陆交汇和集市贸易之地,全村建筑临溪依水而建,沿街各色商铺林立,号称“浙东第一街”。

③庙宇

庙宇等宗教建筑也是形成区域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古代庙宇旁边经常是集市贸易繁荣的地方,各区域往往都有固定的集会时间,宗教活动和商贸活动的发展,也带来了村落的兴盛。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冠珮村中就有着丰富多样的道教文化和庙会文化,古桥、古庙、古道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丰富的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

④豪族

古代村落是典型的地方宗族社会,村落的发展与家族的盛衰息息相关,村落文化的凝聚和延续也往往依赖着宗族的家教和管理。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中大部分村落都存在过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如儒雅洋村的何姓一族、走马塘村的陈氏家族、黄埠村的潘氏家族、岩头村的毛氏一族、清潭村张氏一族、柿林村的沈氏家族等。这些家族大多奉行“耕读传家”的思想,培养的子孙中人才辈出,使家族兴盛日久。

曾经兴盛的古村落,如今大多已经衰落或消失了,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村庄原有交通优势的丧失、文化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等。

古代的驿道和水运码头,现在基本都已废弃,使得原来处于交通要冲的古村落失去了原有的区位优势。而且,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城市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现代文化对村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村落地位的衰落,传统文化也正逐渐丧失。

传统古村落,包括这些历史文化名村,目前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普通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由于古村落传统地位的丧失,村落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同时,由于目前保留的古村落大部分都处于偏僻地带,对外联系较少,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村庄经济发展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发展速度缓慢,村庄活力逐渐丧失。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古村落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到城市就业或读书,造成村落人口逐渐减少,形成人口过疏化的局面,加速了村庄的衰落。

我们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儒雅洋和黄埠村的人口变化进行了统计,发现近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呈递减趋势(详见下表),而村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数量更是低于户籍人口。

2001-2005年儒雅洋村人口变动统计表

1996-2005年黄埠村人口变动统计表

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外流,村内实际居住的人口主要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加上社会整体人口年龄构成的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增长,促成村内的人口老龄化,给村庄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许多古村落内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缺乏保护,已被弃置不用,造成古建筑的破败和损毁“同时大部分古建筑由于缺乏卫生设施,上下水、供电设施简陋,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面临着被拆除或翻建的危险。还有一些则是由于对古建筑的不恰当的修缮,造成对古建筑原貌的破坏。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结构与形态,使其传统特色和风貌遭到损害。

大部分古村落由于地处偏僻,公共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污水和垃圾一般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村内电线杆和架空电力线密布,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消防设施欠缺,给古建筑和村民安全带来隐患。随着古村落旅游活动的开展,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将更加明显。

2006年6月20日,就在课题组成员开始对儒雅洋村进行现场调研会工作的半个月之前,村内极有代表性和文化艺术价值的友五房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见右图),原建筑也没有测绘资料留存,令人感到极其惋惜。

由于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难以负担古建筑的维修和日常修缮费用;而村内的技术力量不足,也难以保证维护工作的科学合理。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赖于完善的管理、监督和资金制度的建立。

另外,根据我们对儒雅洋村和黄埠村的调研发现,村民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正在慢慢加强,村民的主动性有所提高。但是,目前在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村庄开发的建设过程中,村民的公共参与程度还非常的低,仅仅处于被告知信息的消极参与状态,这种状况将对古村落的长久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方面,村内人口流失造成文化“断档”;另一方面,大部分村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缺乏清楚认识和信心,难以抵挡现代文化的强势冲击。

面对上述各种问题,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和管理监督,需要强有力的综合管理制度加以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的保护规划、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措施。

根据我国的管理制度,历史文化名村应由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各专项规划,其中保护规划应由当地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建设规划由当地县市级规划局负责,旅游规划由当地旅游局负责。但分别编制的专项规划之间往往由于缺乏沟通而各自为政,难以互相协调。因此,针对古村落规模小、管理机构集中的特点,应建议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建没规划和旅游规划合并进行编制,并且应以建设规划为主导,由规划局牵头,会同文物和旅游管理部门,组织和监督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编制。为叙述简单起见,以下我们所说的规划,特指将保护、建设和旅游规划合而为一的综合规划。

历史文化名村规划的编制目的应该是有效地保护各类保护对象的历史真实性、环境整体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和忠实传递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并能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同时,促进发展、搞活经济,保证建设活动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安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其抵御火灾、洪涝灾害及其他灾害的能力,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今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建设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规划的编制应以保护历史原真性、保持风貌完整性、维护生活延续性、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近远期相结合为原则。

规划编制的内容将包含保护、建设和旅游几个层面。具体来看,保护层面应包括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历史遗存评估、划定保护层次与范围、建筑保护与更新措施、街巷保护与更新措施、周边环境保护与整治措施等内容;建设层面应包括确定性质与规模、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土地使用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和管理措施等内容;旅游层面应包括旅游发展定位、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旅游景点与路线组织、旅游设施配置、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等内容。

从上述的规划内容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村规划层次多、内容多,且各个层面相互关联,在规划过程中必须全盘考虑。

为了更好地阐述规划编制的方法,我们将结合儒雅洋村这一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资料调查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基础,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调查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①自然环境与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条件、交通区位等内容;

②历史文化:包括村庄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名人逸事、民间工艺、饮食文化内容;

③建筑现状:包括古建筑规模、产权归属、建筑使用功能、建筑年代、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建筑内居住人口数量等内容;

④基础设施现状: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和各项工程设施等;

⑤村委会和村民的发展意向:包括村委会的发展设想、村民对村庄保护的赞同程度和参与程度、村民对村庄现状的满意程度等内容。

规划应在对村落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从而确定村落保护和延续的重点。

以儒雅洋村为例,它是一个反映传统“耕读文化”的古驿山庄,村庄的形态、布局和历史文化有以下特点:

①村之选址与屋之择基、营造讲究传统风水与辟邪。村落“以山为城”,靠山麓、据溪汭,避寒风,采阳光,两翼有围护,前方有屏障,周边有耕植的余地。

②建筑以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的合院为主要形式,如新大份、老小份、何恭房、友二房、友五房、友六房、艮房、王家、郑家、叶家等院落。

③安全防范性强。何错在村街东北头安排一字形武装团练屋“15间头”与友六房碉楼,街西南头与村西茶房碉楼,均凿枪眼,扼守村口;大院均有围墙防护,,院门多重,门道迂曲,院院连通,屋中屋,门内门,犹如迷宫,院中又多水井与封火墙,既防盗匪又防火。

团练房

碉楼

院门和门道

④大户人家院落与祠堂装饰考究,前廊置卷棚,木作雕刻繁饰,墙面绘彩画,题材反映崇尚人则耕读、出则为仕的浓厚儒风;院子内部普遍设有花坛,有的合院两厢前砌漏窗隔墙,开月洞门,连普通农家屋前后都种植花草装点环境,氛围清雅。

⑤由于山村交通相对不便,建筑材料除大户人家用外地长杉、石板外,多采用本地木材、块石、溪砾和自烧砖瓦,故建筑又显示出与民风一样的朴质恬淡的一面。

⑥村落历来重视教育,曾建有女子学校和藏书楼,培养了多位进士、举人、教师等,凸显其“耕读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遗存评估应观点对村落的遗存状态、破坏因素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遗存类型的留存比例和现用功能两个方面,做出有关村落的历史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遗存评估。历史遗存评估将是保护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历史遗存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历史环境要素评估、历史建筑评估、历史街巷评估等部分,同时也可结合古村落的具体情况和特色,做出其他遗存评估。

我们将以儒雅洋村为例,详细说明评估的方式和内容。

①历史环境要素评估

历史环境要素由自然历史环境要素(水系、山体与植被)和人工历史环境要素(桥、路面、院墙、池沼水井等)组成。环境评估侧重景观角度。

儒雅洋村自然历史环境要素现状评估表

评估:水系较历史原状有一些变化。山体、植被基本维持了原有风貌。留存比例:80%。利用功能:景观。规划要求:主要以周边环境整治和水质改善为主。

儒雅洋村人工历史环境要素现状评估表

评估:留存比例:50%。利用功能:景观、交通。规划要求:恢复历史面貌。

“儒雅八景”现状评估表

②历史建筑评估

历史建筑是指村落内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传统建筑,保护规划中明确列出村落历史建筑的历史名称、建造年代、位置、现存状态和功能。

儒雅洋村主要历史建筑现状评估表

评估:现存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10处,另外还有多处保留较好的历史居住建筑,。留'存比例:80%。利用功能:陈列、居住。规划要求:保护现存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将其他保留较好的历史居住建筑进行改善。(www.xing528.com)

此外,对整体格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还应对村落内所有建筑的整体状况做出分析和评价,建筑现状分析一般包括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居住人口等方面(如下图所示)。

③历史街巷评估

街巷是古村落的形态肌理的重要载体,保护规划中应对其保存状况做出评价。

儒雅洋村主要历史街巷现状评估表

评估:现存具有完整历史风貌的街巷仅有古雅巷一条,其他街巷都或多或少受到了1950年后新建房屋的影响。留存比例:20%。利用功能:交通、景观。规划要求:凡位于村中心保护地带内的街巷首先在空间上要保持传统尺度(<6米),路面在材料和铺装方式上要恢复传统样式,沿街建筑的立面要进行必要的整饬;给排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要和街巷景观修复相结合。

保护规划应根据现有遗存的分布范围,划定分级保护的层次、范围和面积,并确定各保护层次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以儒雅洋村为例,我们将儒雅洋村的保护层次划定为重点保护建筑、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

重点保护建筑是村庄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对该类建筑须按照“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进行必要的修缮和维护。

重点保护区是村落内历史建筑比较集中的地块,一般应有较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该区内除配设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外,一般不再修建新的房屋;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含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历史遗存的安全,强调历史原真性,其建设项目选址及设计方案,须事先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传统风貌协调区是重点保护区以外,应与重点保护区保持视觉景观协调的地块,也可以包括周边的自然环境。若在该区域进行工程建设,不得破坏村落的整体环境和历史风貌。该区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造型、建筑立面等应与保护区协调。在该区域外围还应重点保护村落的自然地形地貌。

在划定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层次和范围的基础上,还应该具体明确村落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措施。根据村内建筑的年代、风貌、质量等情况,一般采用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包括保护、保留、整饬、拆除、更新、再生等,保护规划中应明确各种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措施要求。

以儒雅洋村为例,我们将儒雅洋村的保护与更新措施确定为保护、改善、整饬、留存和拆除五类。

①保护:指按文物保护的要求对保护对象实施原地原貌保护,不得改变其现有物质环境。

——适用范围:历史建筑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以及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要历史建筑。

——措施要求:保留原有建筑的现状,改善、维护其周边环境。维修须遵守不改变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

②改善:建筑格局、风貌和主体结构保存尚好的传统民居,其中许多建筑已经相当破旧,院落基础设施陈旧,空间格局被改造,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这些建筑及其组合构成村庄的基质,规划要在保持原有格局、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予以修复,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增加水电及卫生设施等,加固结构,采用传统方式,根据不同院落的具体情况进行局部维修或大修,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

——适用范围:各类历史建筑。

——措施要求:保存外观前提下,整修内部。

③整饬:指对质最较好、难以拆除的新建建筑的一种处理方法。

——适用范围: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与历史建筑风格有较大距离的现代建筑。

——措施要求:主要进行立面整治和改造,并适当降低体量过大建筑的高度。

④留存:指对质量良好的现有(新建)建筑的一种处理方法。

——适用范围:建筑风格基本协调、质量尚可的历史建筑,以及对村庄整体传统风貌无较大影响的非历史建筑。

——措施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整治。

⑤拆除:对在保护区内与传统风貌不符且破坏历史环境和空间形态的建筑的一种处理方式。

——适用范围:规划指定拆除的破坏传统院落原有格局的建筑或其他与历史风貌不符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措施要求:原在儒雅洋村,存在较多的木结构建筑,其中一部分是文保点或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对这类建筑应进行必要的整修和维护,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其外部面貌和内部结构,以保持历史的原真性。这类建筑可继续作为祠堂、店铺或住宅使用,但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用途。除这类建筑以外,大部分木结构建筑是村民的住宅(“改善”模式)。传统的木结构住宅是村庄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观应尽量保持原貌,但其内部房间分隔和使用功能应根据现代生活的要求予以改善,以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标准。经调查,我们认为需要改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现以村内一处普通的木结构住宅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①院落现状

该院落位于村北部,是一层五开间的木结构住宅,住宅基底面积140平方米,住宅南侧有一个简易棚,棚内有露天旱厕一个,旁边贮藏大量杂物。目前该住宅内居住着两户村民,每户仅一人,均为30-40岁的年轻人。两户各占据两开间,中间堂屋内贮藏了杂物。每户两开间中一间作厨房,一间为卧室,室内没有卫生间,住宅外每户有一处简易的洗衣台。院落内有一片空地,现堆放着少量杂物。

②居住人口调整

儒雅洋村的传统院落内,往往一个院落居住着多户人家,但大部分人家都有其他住宅或已外出,造成大量空置房,这样既不利于对老房子的维护,也不利于常住人家的居住环境改善。因此,我们认为应对传统院落的居住人口和户数进行调整,减少传统院落内的居住户数,取消或减少非常住住户的用房,使居住人口达到合适的密度。

改造示例的院落内,仅居住着两户,共2人,密度并不高,因此规划未改变其户数和人口。

③功能改善

传统建筑没有卫生间,洗涤和露天旱厕都在室外,既不方便使用,也容易污染环境。因此对传统院落的功能改善重点在于增加卫生间功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贮藏间。另夕卜,厨房的能源使用应清洁化,应改造为使用瓶装液化气的洁净厨房。

改造示例的住宅由于面积较小,不便于安排卫生间,因此,规划将原室外的简易棚改造为新卫生间和贮藏室,并配套建设相应的给排水管,同时对住宅内的房间使用功能进行改善。

卫生间排出的污水可接至三格式化粪池内,经处理后再接至旁边的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可排入村内的排水沟渠。

④外观改善

对改造院落进行的外观改善包括:架空杆线的埋地处理、建筑外墙的整修和粉刷、增加路边和院落绿化等。改善原则是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品质,并延续村落的传统建筑风格。

街巷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传统街巷的尺度、立面和地面铺装。对已经改变原状的街巷,可以根据整体风貌的要求进行更新或修复。

以儒雅洋村为例,村内街巷的传统尺度保存较好,但大部分路面以水泥为材料,与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很不协调,因此规划建议恢复成当地的传统材料砾石。

儒雅洋村街巷系统规划表

针对古村落内的环境要索也应采取保护与整治措施,一般模式包括保护、修整、更新等。

以儒雅洋村为例,我们采取了保护、修整和更新三种模式,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措施要求如下:

①保护

——适用范围:现存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即山体、水系主体、古树名木及所有成型树木。

——措施要求:尽可能不改变环境要素现状。

②修整

——适用范围:现存人工历史要素环境如桥、路面、院墙、池沼水井等。

——措施要求:保留原址,按照历史形貌、传统工艺、传统材料进行修复性整治,包括周围环境。

③更新

——适用范围:需要改造的传统和非传统环境要素。

——措施要求:原址改造,实现使用功能和视觉效果相协调。

规划编制中,针对村落内的重要院落、街道或者地段,应该进行详细设计,明确需要进行整治的建筑单体或空间环境景观。

以儒雅洋村为例,我们对村庄的南人口和北人口两个重要空间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见右图),采取的整治措施包括:①拆除冯家桥西北侧的砖结构建筑和河道上的盖板,露出河道的水面,使河道的线路得以体现,为节点空间添人亮点;②沿大雅路新建二层仿古店铺,恢复古驿道(弘儒路、大雅路)的延续感;③修整冯家桥;④将原有建筑改造为游客中心;⑤结合游客中心新建人口小广场和停车场。

和其他村庄的建设规划一样,历史文化名村规划需要根据村庄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村庄在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策略。这一内容我们将在第六章节详细论述。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旅游发展规划应作为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层面,编制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①旅游市场定位:立足历史文化名村所处区域的旅游市场,根据村庄的自身特点和旅游资源,确定村庄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分析潜在的目标游客的来源和特征。

②旅游景点及游览路线组织:选择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作为旅游景点;并根据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游览路线。

③旅游环境容量预测:为了防止过度旅游对村庄的破坏,需要科学地进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旅游环境容量受当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决定于村庄旅游景点和街巷的容量。

④旅游设施的建设:由于村落原有的服务设施往往规模很小,无法为游客提供所需的服务,因此应该考虑配置配套的旅游设施。这些设施应提供餐饮、住宿、购物、停车、公厕、紧急救护等服务。旅游设施在保证不影响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可以设在新建建筑内,也可以利用村内原有建筑,同时要保障市政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旅游设施的需要。

⑤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将周边自然环境景观组织到村落的旅游路线中;可以重现村落中有特色的传统节庆场面使之成为旅游资源;也可以将村内传统特色饮食、民间工艺等作为旅游资源。同时,可以考虑与周边其他旅游区组合形成联合的旅游线路,拓展客源和顾客群。

以儒雅洋村为例,儒雅洋村是“活着的千年古驿村落”,可以使外来游客感受到不同于城市风光的传统农村生活气息,以最自然、质朴的生活场景,使游客融入古村落的生活节奏和氛围中。

儒雅洋村应主要针对宁波地区城市中的年轻自驾车游客和追求文化品位的游客,发展成为宁波市的古村落休闲度假游基地之一。自驾车游客一般游览时间为1-2日,可利用村民的古建筑,在村民家中安排少量住宿,加强游客的参与感。部分游客为体验古村落的传统韵味,可能选择在村内短期度假或长住,这批游客也应安排在村民家中,为此,应考虑设置独立的卫生设施。为游客服务的餐饮、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布置在冯家桥南侧新建的店铺或弘儒路两侧的店铺内。村内的个别历史建筑可以作为剪纸艺术展览馆、儒雅洋村庄历史展览馆、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陈列馆,并可作为传统仪式(如婚丧)、传统家居布置等的展示场所。

儒雅洋村的旅游资源目前主要是传统村落的建筑和环境风貌,规划考虑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特色竹笋产品、特色毛竹加工制品、竹根雕、传统剪纸艺术的展示和产品加工、周围山水景色等。

村内应着重修整规划的主要街巷和传统支巷,将村内的历史建筑资源串联组织成合理的游览路线。游线设计如下图。

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但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护本身,而是继承和延续村庄的传统文化、保持村庄的经济和文化活力。但目前宁波市的历史文化名村普遍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缺和人口流失造成的人口过疏化、老龄化等问题,为了保证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落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显然,历史文化名村最大的优势和资源就是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周边的自然风光,因此,通常历史文化名村将旅游业作为村庄发展的主要出路。合理发展的旅游业将有可能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并能吸引村内外流的人口逐步回流,实现村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回顾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或名村镇的旅游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采取了“杀鸡取卵”的方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旅游开发性破坏。这些破坏主要体现在:①对古建筑进行不恰当的包装或改建,真古董换成假古董,失去了“历史原真性”;②大量迁出原住民,将古民居群改为旅游服务和娱乐设施,导致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丧失,失去了“生活真实性”;③不加限制地接待游客,超出能够承受的游客容量,造成对周边环境和历史遗存的损害。

总之,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策略应立足村庄的自身优势,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升村庄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增强村庄的吸引力和内聚力,从而吸引外流人口的回流,加强村庄经济和文化的活力,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而与此同时,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避免急功近利的开发性破坏行为,保证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又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共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这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正式建立。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历史文化村镇”是特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村镇。

1999年公布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则提到,“市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由市、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县人民政府核准公布,并报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我们这里讨论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应属于这一范畴。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市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定、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规划的实施、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是市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的有力依据。但针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实际状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部分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并总结提出了以下一些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建立明确的保护委员会,将有利于更好地协调文物、规划和旅游几个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保证在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专项保护基金的建立,可以使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各项拨款或捐款进入统一的资金管理渠道,更好地保证古村落保护的正常资金开支。

根据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关于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和审批、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古建筑的政府收购和出租、旅游开发管理、跟踪监督、管理机构和责任义务等方面的管理条例,使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得到更好的引导和监督。

逐步建立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古建筑、纪念建筑、古街巷、古文化遗址、古桥梁等实行分级保护,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跟踪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逐步建立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当地的传统饮食、民间工艺、节庆、祭祀活动等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开设历史文化名村展览馆、民俗陈列馆等展示场所,并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普及保护观念,拓展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知名度。

由村民、管理部门、文化团体和热心保护事业的人士参加,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指导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民间保护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历史文化名村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和意见;挖掘和发现未被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筹措保护资金,监督保护专项基金的使用;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有关政策咨询;开展各种文化交流。

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管理人员实施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稳定的技术管理队伍,保证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性建设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同时对参与古建筑修缮维修的设计施工队伍进行资格查审,确保古建筑的维修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目前大部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存在严重的资金匮乏问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保障村庄的保护和建设资金,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采取的筹集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专项保护基金、地方政府资金、银行贷款、个人资金、开发商资金、招标和拍卖资金等。

为了避免形成“重申报轻保护”的局面,对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应该进行跟踪监测。对获得称号后不能积极有效保护,并造成历史遗产损害的历史文化名村,可将其列入“宁波市濒危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及时采取挽救措施的,可取消其称号,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鼓励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制定乡规民约,可以增强村民的主动性,逐步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遏制村民的无序建设行为。

鼓励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建立老年人福利制度,比如建设老年公寓、发放养老津贴等,这样既可以为留守在村的老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便于开展古民居的政府收购或租借工作。

首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公布是宁波市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座里程碑,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艰难而又繁复,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深入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