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村情况:豆文村、社舞村和崇寿村简介

三村情况:豆文村、社舞村和崇寿村简介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豆文村和社舞村与崇寿村的情况非常相似。具体来讲,社舞村自然村包括一、二、三三个村民小组,该堡子以武、郭、张三大姓氏为主,各小组中有其他少数杂姓。张姓一个门子,散落在三个小组中,三组居多。任家堡包括四、五两个村民小组,共142户,135户姓任,包括4个门子。社舞村自然条件恶劣,六面是坡,有三沟、三梁,直到1999年村庄大规模平整土地,地势条件才得到改善。

三村情况:豆文村、社舞村和崇寿村简介

本书所述的崇寿村、豆文村和社舞村位于陕西邰坞县的关中平原,关中三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海拔在484—544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9摄氏度,平均降水量609.5毫米,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均衡,容易出现旱灾,年平均日照2015.2小时,无霜期218天,昼夜温差较明显。关中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泾河、渭河、洛河和黄河等河流的谷地是关中人民最早的活动区域,这些谷地相对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地势较高的地方则会经常受到旱灾和蝗灾的影响,人口波动性大。由于经常出现自然灾害,生存条件恶劣,迫使人们背井离乡,逃荒到他处,但在饥荒年间也会有人不断迁移进来,这就意味着村庄历史很难保存完整,村庄势力也一直处于变动和调整之中,当地很少出现强宗大族,更多的是以小户族的形式出现。

崇寿村地理位置优越,村庄内东西向有310国道穿过,南北向有209省道穿过,镇政府也坐落于该村内。崇寿村原有9个村民小组,1982年分田到户时,从原来的五组和八组各分出一个村民小组,因此现今共有11个村民小组,4400多口人。这11个村民小组又分为6个自然村,其中一组、二组是一个自然村,叫作梁家湾,一组主要的姓氏为张、梁、董;二组的主要姓氏为袁姓;三组、四组是一个自然村,叫作营上村,其中三组又被称为南营村,四组被称为北营村,这两个村民小组基本上都姓魏,为同一个祖先;五组和十组为崖下村,主要姓氏为张和李;六组在11个自然村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在街道的东面,被称为东堡,主要姓氏为严、陈、刘、师;七组是一个移民村,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泛滥,很多河南、山西以及陕西其他地方的灾民逃荒而来,在此定居,因此七组的姓氏比较复杂,七组的地理位置则比较优越,处于街道上;八组、九组、十一组叫作严家庄,自然村内90%以上都是严姓,为同一个祖先。

崇寿村拥有耕地7046亩,其中绝大多数耕地种植猕猴桃、黑李子葡萄苗木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很低,多数粮食作物都是在果树和苗木比较小的时候,套种在田间的。当地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土地产值比较高,因而农民能获得比较不错的收益,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很少,主要是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至于已经成家的30多岁到50多岁的壮年劳力,他们则主要是农忙时节在家种植果树,农闲时到附近的地方打短工,如此就能获得比一般打工收益还要高的收入。在这种生计模式的支撑下,当地农民有一种向内的生活预期,他们在赚钱之后都会倾尽全力修建装饰自己家的房子,这其中也有传统观念上的影响,即使是在外工作并且定居的人到老的时候也都愿意回到家乡生活,当地人认为这是一种叶落归根的思想,村庄内部在这种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保持着比较好的规范和传统。

豆文村和社舞村与崇寿村的情况非常相似。豆文村位于大道镇中西部,距离大道镇上的张载祠只有5公里,国道310、省道209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5个自然村,分别是齐家堡、豆文村、于家园、苏家村和曹家村,8个村民小组,共713户2760口人,姓氏分布以自然村为单位,齐家堡以齐(30%)、吴(30%)、朱(10%)、郭(10%)为主;豆文村(自然村)以豆姓为主,约占全村的97%;于家园以于姓为主,占90%;苏家村以任姓(60%)和苏姓(30%)为主;曹家村则以曹姓为主,约占90%以上。豆文村村内有1/3的人在外务工,一部分人在镇里开店做生意,大部分人以务农为生,农闲时期就打短工,以半耕半工为主要的家计模式。

豆文村全村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进行黑、红巨李,大棚油桃蔬菜、绿化苗木为辅的多种经营。村域总面积7300.5亩,其中耕地面积5500亩。土地分为塬上和塬下两种。塬(音yuán)即黄土堆积而成的高地,是西北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塬上塬下都比较平坦,像两级台阶一样,整个塬的高度大概为10米的样子,塬上的土地状况不如塬下,因为地势比较高,水利灌溉相对不便。(www.xing528.com)

社舞村位于大道镇以南6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下设5个党小组,分为4个自然村,490户,1870口人,在册党员50名,其中女党员5名,35岁以下党员7名。全村总计耕地面积4043亩,现以种植红提、猕猴桃为主。硬化3条生产道路2000米,硬化通村、街道道路11公里,深机井5眼,农灌变压器5台,铺砌渠道3公里,埋设低压暗管23公里,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寄宿制学校,红提葡萄销售市场各一处。目前,全村红提葡萄面积达2350亩,猕猴桃面积700亩,主导产业面积人均1.63亩,畜禽养殖场7处,畜禽存栏1.5万只,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0元。

具体来讲,社舞村自然村包括一、二、三三个村民小组,该堡子以武、郭、张三大姓氏为主,各小组中有其他少数杂姓。三大姓氏相传皆是明朝洪武年间因洪水成灾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而到此地,武姓现分三个门子,主要分布在一、二组;郭姓共40多户,分两个门子,30多户在一组,其余10多户在二、三组。张姓一个门子,散落在三个小组中,三组居多。任家堡包括四、五两个村民小组,共142户,135户姓任,包括4个门子。于家崖自然村是六组,共67户,于姓人数最多,30多户,分两个门子;王姓也有近30户,分为两个门子。其余杂姓有李、徐、吴、张,各有一户。高石自然村是七组,20世纪60年代有20多户100多人,现在只有9户,其余都已搬迁,由于高石村在10公里开外的秦岭深处,土地少,耕种不便,本次调研未涉及该堡子的情况。

社舞村自然条件恶劣,六面是坡,有三沟(张家沟、余家沟、于道沟)、三梁(岳府梁最大),直到1999年村庄大规模平整土地,地势条件才得到改善。当地气候十年九旱,1972年村庄开始修陂塘47亩,15万立方米,历时3年完工。修陂塘之前,村庄靠天吃饭,只有一个西梁渠可供水灌溉,秋季无法种植。修陂塘后,蓄水灌溉能力得到提高,秋季也可种植玉米小麦。现该陂塘已承包给私人开发为垂钓中心,干旱时节依然可以发挥抗旱灌溉的作用。2014年社舞村争取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每150亩农田配置一口水井,村干部表示项目实施后村庄灌溉用水得到充分保障,灌溉将不再成为农业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