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教建筑:神与人的空间

宗教建筑:神与人的空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佛塔和石窟,这两种类型的建筑室内空间都很狭小,采光量不大,是属于西方宗教建筑的精神空间。在中国的这些宗教建筑中都没有出现类似基督教圣坛的神秘的精神空间。与中国相反,西方基督教建筑大多采用狭长的纵向空间形式。

宗教建筑:神与人的空间

和石料相适应的是,西方的宗教建筑采用了石结构、砖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建筑坚固耐久,外观壮实厚重有力,相对封闭,故其内部空间既高敞而又光线暗淡,且具有浓重威慑信徒心胸的神秘精神氛围。与我们中国以层层院落形成的祠庙群体讲究的轴线和空间序列不同,以精神空间为核心的西方宗教建筑——教堂仅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单体,多为四壁围合、内外分明的封闭性空间。正如歌德所说:“我们的房屋不是覆盖在四个角的四根圆柱上的,它们是覆盖在四面四堵墙上的。”西方建筑多取砖石结构,用厚重的四壁、凸显的入口将内、外空间截然分开。而木构架梁柱结构的中国建筑则是开敞的,由四柱支撑四壁或前后壁是可以启闭的,甚或是完全开放的空间,内外空间有相互的穿插,也便于气的交流通达。故从结构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理解中西方建筑在空间性质上的一些差异。

无论基督教的教堂是何种建筑风格,基本都会在平面上表现十字形。教堂的圣坛在最东端,象征基督的头部,前面的横向空间象征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两臂,中部以下设门厅,象征基督的身躯和腿部,整个教堂就是象征着基督受刑。门厅是教徒聚集进行礼拜的场所,横厅是管风琴和唱诗班的位置,也是教士们进行宗教仪式和讲经布道的场所,都是现实性的空间。圣坛是装饰得最为华丽的地方,半穹顶上通常都会有耶稣复活升天的画幅,这个半封闭的空间使得其中的圣坛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精神的空间。

这种幽暗、神秘的精神空间并不是基督教特有的东西。古埃及的阿蒙神庙也是经过一系列封闭的庭院和密集的柱厅,到达一列小密室的尽端,制造出神秘、压抑的效果。这些小的密室和基督教的圣坛空间一样是精神的空间。在南美洲,玛雅人的多层的金字塔也都是将庙宇建在塔顶,有巨大的阶梯直达庙门,庙不大,室内空间狭小,采光面积也很小,显得非常幽暗。虽然古希腊神庙大多采用庙宇外面一圈柱廊的建筑形式,比例匀称,庄严和谐,似乎已经没有幽暗、神秘的意味。但是神庙的核心圣堂依然是一种非常封闭的小空间,只有一个面可以通向室外,其余都是坚实的墙体,中央供奉巨大的神像。有时周围也布置列柱,以衬托神像的高大。这和前面提到的室内空间一样,属于精神的空间。西方的这些精神空间都采用幽暗、封闭的形式,是因为建筑巨大的形象会使人感到震惊,受到压抑,压抑之感也就产生崇拜,宗教也从此产生。

中国的宗教建筑空间与西方的这种幽暗、神秘的精神空间很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于幽暗、封闭的空间的追求。天坛是中国一个独特的、至高至上的空间,是帝王用来祭天的地方。祭天是古代最隆重的祭祀,皇帝每年都要祭天,在登基的时候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现在北京的天坛圜丘就是三层的圆台,周围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的矮墙,墙内不植树,墙外是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林,造成隔绝的空间,从而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密切的关系,产生人与天直接交流的空间效果。这种空间不具备精神空间那种神秘、幽闭、深邃的意境。空间性质和基督教堂中的教士主持仪式的空间相似,只是在这里充当“祭司”角色的是帝王本人,是君权神授天子。所以这些是人与神沟通之所,也是物质性的空间。(www.xing528.com)

中国的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佛塔和石窟,这两种类型的建筑室内空间都很狭小,采光量不大,是属于西方宗教建筑的精神空间。早期中国佛寺的平面布局大致和印度相同,以塔藏舍利子作为教徒崇拜的对象,位于寺的中央,是寺的主体。魏晋南北朝佛教有了很大发展,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增多,因为这一时期“舍宅为寺”的情况很多,佛寺要利用原来的住房,使得佛教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化了。之后,汉传佛教的建筑形式都遵循了我国宫殿的形制,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国的寺庙建筑就像是一座座佛的住宅,一门两厢,前堂后殿。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建筑就更加如此。在中国的这些宗教建筑中都没有出现类似基督教圣坛的神秘的精神空间。

与中国相反,西方基督教建筑大多采用狭长的纵向空间形式。教堂的中厅小宽,但是很长,像巴黎圣母院的中厅,宽只有12.5米,而长为127 米,这就造成了教堂内部空间导向圣坛的动势强烈。圣坛上,铺金绣银,摇曳的烛光照着受难的耶稣基督像,从而造成强烈的宗教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