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第一章:孟孝琚碑探秘

《云南考古学通论》第一章:孟孝琚碑探秘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Ⅶ—61《孟孝琚碑》拓片孟孝琚是昭通“南中大姓”之一。《孟孝琚碑》的发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汉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和普及。《孟孝琚碑》在我国书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黄膺评论《孟孝琚碑》:“乃古汉碑第一,微独滇南瑰宝,亦寰宇希世之珍矣!”方树梅跋《孟孝琚碑》文中有“海内汉碑第一”评价。方国瑜说《孟孝琚碑》“名满海内”[38]。

《云南考古学通论》第一章:孟孝琚碑探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今昭通市昭阳区南5千米白泥井守望村回族乡出土孟孝琚碑,后来被移往凤池书院,即今天的昭通三中内。此碑发现时缺失上段,残高1.33米、宽0.96米。碑文存15行,每行残存21字,现存250余字。碑文隶书,左刻青龙,右刻白虎,下刻玄武,残失的上部分应该是刻有朱雀,符合汉碑“四神”格式。

根据金石学家谢饮涧先生的解读,原碑文补录为:

永寿二年,岁在丙申,月建临印,严道君曾孙武阳令之少息孟广宗卒。(一行)

呜呼哀哉!苗秀不遂。广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二行)

群书,比德于玉。乃改名为琁,字孝琚。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未娶(三行)

而先殒。以其三年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怀抱之恩,心(四行)

中惨恻,刊石叙哀。其辞曰:(五行)

天地有憾,阴阳郁结。四时不和,害气蕃溢。嗟命何辜,独遭斯疾。中夜奄丧。(六行)

不幸短折,憔悴茕茕,忽然远游。将即幽都,归于电丘。凉风渗淋。寒水北流。(七行)

永归蒿里,重晤无期。痛哉仁人,积德若滋。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尚困于世。(八行)

况于人哉?德行颜渊,亦遇此灾。守善不报,自古有之。非独孝琚,遭逢百离。(九行)(www.xing528.com)

景命不永,屋栋倾覆。恨不伸志,翻扬隆洽。身灭名存,美称修殇。勉崇素意(十行)

譬诸孔颜,德配穹晧,流惠后昆。四时祭祀,烟火连延。万岁不绝。勋于后人。(十一行)

乱曰:遐迩咨嗟凤失雏,颜路哭回孔尼鱼。澹台忿怒投流河,世所不闵如(十二行)

之何。(十三行)

时武阳主簿李桥字文平 书佑黄羊字仲兴。(十四行)

主记李昺字辅谋 钤下任骡。(十五行)

这块碑被发现时,已缺上段碑石,而且恰恰从年号以上断失,残存碑文一开始就是“丙申”干支(见图Ⅶ—61)。关于建碑年代,金石学家考证文字蜂起,为汉碑在学界没有分歧,但从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到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间,共有8个干支是丙申年。因此,有碑为西汉成帝和平年说,东汉光武帝建武年说,东汉和帝永元年说,东汉桓帝永寿年说,东汉献帝建安年说。在诸说之中,多数意见集中于东汉说,而此说之中谢饮涧先生的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岁次丙申)说最能令人信服。

图Ⅶ—61 《孟孝琚碑》拓片

孟孝琚是昭通“南中大姓”之一。东汉时期,“南中大姓”不仅在经济上接受中原较高的生产技术,在生活上向中原官僚地主看齐。而且在文化上崇尚儒学,从碑文中的“孔子大圣”中可知。证诸同时期其他出土文物,此时汉文化已在昭通普及。牛耕推广和铁质农具的普及,汉式生活用具的广泛使用,均在东汉时期。《孟孝琚碑》的发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汉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和普及。

《孟孝琚碑》在我国书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其字体篆隶之间,结构方整,笔意圆劲浑朴,字画遒劲,是云南百字以上最早的一块古碑。黄膺评论《孟孝琚碑》:“乃古汉碑第一,微独滇南瑰宝,亦寰宇希世之珍矣!”清末云南状元袁嘉谷称此碑为“滇中第一石”。方树梅跋《孟孝琚碑》文中有“海内汉碑第一”评价。方国瑜说《孟孝琚碑》“名满海内”[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