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和城遗址:云南考古发现,历史超过500年!

太和城遗址:云南考古发现,历史超过500年!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太和城中心的南诏德化碑以西约58米处的遗址,据调查勘探证实为大型建筑遗址,其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3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坐西向东平面呈凹形。自公元739年皮逻阁建都太和城,至公元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早期的国都时间长达40年之久。可见太和城雄伟、坚固异常。可见,太和城自南诏、大理国时期至元代初年,前后至少延续了500年历史。图Ⅷ—27太和城遗址平面图

太和城遗址:云南考古发现,历史超过500年!

太和城遗址位于今大理市下关镇七里桥太和村西,距大理古城7.5千米。遗址地处滇西横断山脉的苍山马耳峰与佛顶峰间的东西向狭窄冲积扇缓坡上,西高东低,西陡东缓。城的西面和东面分别利用苍山、洱海之险作为天然屏障,仅修筑南、北两道城墙。北城墙之西端从点苍山佛顶峰起,向东延伸至洱海之滨,全长2千米左右;南城墙之西端从点苍山五指山麓起,向东延伸至洱滨村,全长1千米许。城墙全部为夯筑而成,每层厚20~30厘米,留存至今较好的一段城墙残高3米左右(见图Ⅷ—25)。

图Ⅷ—25 太和城城墙夯土层

原太和城内的宫室、街道等建筑均已不存。据明代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南诏德化碑……大理府城南,太和村古城,阁逻凤叛唐归吐蕃,立碑国门外,明不得已之故。”这里所谓“国门”,应该指南诏王宫的宫门。据此,南诏王宫的位置应该在德化碑以西(见图Ⅷ—26)。

图Ⅷ—26 太和城遗址(张锡禄先生提供)(www.xing528.com)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市文物管理所、市博物馆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多次对太和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其内城金刚城,据勘探其有东端瓮城门和南侧南门等二城门,太和城城内建筑遗址有三处,一处位于太和城中心的南诏德化碑以西约58米,另两处在内城金刚城内。位于太和城中心的南诏德化碑以西约58米处的遗址,据调查勘探证实为大型建筑遗址,其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3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坐西向东平面呈凹形。金刚城内的两处遗址中一处位于中段北部边缘,该遗址坐南朝北略呈正方形,东西宽约27米,南北进深约29米,面积约780平方米,地面铺有卵石,仅有零星南诏风格的残厚布纹瓦、有字瓦出土,推测可能为木结构瓦顶建筑。金刚城内另一处遗址位于其西南部,南北向长方形,南北宽约27米,东西进深17米,面积约360平方米,地面亦用卵石铺就。太和城内还有佛顶寺夯土台基遗址,该台基位于内城西段,为内城的最高处,其西紧靠西城墙,大致呈椭圆形,面积约7500平方米[40]。太和城内部建设的繁盛景象可见一斑(见图Ⅷ—27)。

自公元739年皮逻阁建都太和城,至公元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早期的国都时间长达40年之久。公元779年以后,太和城虽不再作为南诏国都,但城并未废弃,南诏、大理国时期依旧继续繁盛。据《蛮书》卷五《六》记载:“大和城,北去阳苴咩城一十五里……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可见太和城雄伟、坚固异常。至元初依旧繁荣,郭松年在其《大理行记》中对其就有“点苍山诸峰罗列,前后参从,有城在其下,是曰太和,周十有余里”[41]的描述。可见,太和城自南诏、大理国时期至元代初年,前后至少延续了500年历史

图Ⅷ—27 太和城遗址平面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