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吐蕃铁索桥丽江玉龙

云南考古|吐蕃铁索桥丽江玉龙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丽江神川铁索桥铁索桥在今丽江市玉龙县巨甸以北之塔城乡金沙江上,传为吐蕃建造。据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一记载:“是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桥梁建筑除铁索桥外,竹桥应是修造最为普遍的交通设施。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澜沧江竹索桥,元代始称为“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建为铁索桥。

云南考古|吐蕃铁索桥丽江玉龙

(一)丽江神川铁索桥

铁索桥在今丽江市玉龙县巨甸以北之塔城乡金沙江上,传为吐蕃建造。唐《蛮书》卷六说:“铁桥城在剑川北三日程,川中平路有驿,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异牟寻用军破东西两城,斩断铁桥。大笼官以下投水死者以万计。今西城南诏置兵守御,东城至神川以来,半为散地。”此处记载之“铁桥”即是神川铁索桥。此外,在《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以及《资治通鉴》中亦有“异牟寻大破吐蕃于神川,斩断铁桥”的相关记载[147]

此桥直到元明时期还有遗迹,元《一统志·丽江路古迹》中对此桥有详细记载:“铁桥,在巨津州之北,其处有城,亦名铁桥城,吐蕃尝置铁桥节度于此,或谓隋开皇三年,史万岁及苏荣所立,或谓南诏阁罗凤结吐蕃时所作,岁月日远,故无的说,唐南诏异牟寻叛吐蕃复归唐,合唐兵攻破吐蕃断铁桥之后,自此桥废,基址尚存。”明正德《云南志》卷十一记载:“铁桥,在巨津州北一百三十余里,跨金沙江,桥之建或云吐蕃,或云隋史万岁及苏荣,或云云南诏阁罗凤与吐蕃结好时置……桥所跨处,穴石锢铁为之,遗址尚存,冬日水清,犹见铁环在焉。”

根据上述记载,神川桥当属铁索桥,可惜现在已无迹可寻。在今塔城乡附近仍有部分古代建筑遗存,若此地即是南诏时铁桥城,则与神川铁索桥亦相去不远了。

(二)漾濞县漾濞江铁索桥

漾濞江铁索桥位于漾濞县漾濞江上。据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一记载:“是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148]其中说的是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率兵到千里之外的永昌郡征讨吐蕃,这两座铁索桥是吐蕃为了打通西洱河,在今滇西大理一带的漾水和濞水上架设的。这也是迄今所见中国文献中对铁索桥的最早记载。今天大理漾濞县境内还有漾濞江和顺濞河的名称。根据《大唐新语》的记载,推测大理地区可能是中国铁索桥的发源地,具体地点就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境内,时间不晚于公元8世纪初,而铁索桥的发明者极有可能就是吐蕃人。无独有偶,在四川德格藏区,现在还有纪念铁索桥发明人的建筑,说明藏族人民对发明铁索桥有卓越的贡献[149]。此桥现已无存,其具体位置待考。(www.xing528.com)

(三)永平澜沧江竹索桥

此桥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与保山市交界的澜沧江上,大致是后世霁虹桥的位置。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桥梁建筑除铁索桥外,竹桥应是修造最为普遍的交通设施。唐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记载:“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崖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可见,此桥自古以来是大理至保山的重要通道,与元以后所谓霁虹桥的位置相当。据记载可见,南诏时期此桥仍为竹桥,其建造方式为用大竹索为梁,上铺席,席上有木板,并修建了竹屋盖在桥上,这种盖屋建桥方式在云南较为常见。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澜沧江竹索桥,元代始称为“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建为铁索桥。从此以后,霁虹桥名满天下,为中国西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150]

(四)澜沧江舟桥

舟桥即浮桥,系用多只舟船串联浮于江面,再以铁索固定在两岸悬壁上,舟上铺木板供通行。此舟桥建于阁罗凤“西开寻传”时,即南诏赞普钟十一年(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据《南诏德化碑》载:“……爰有寻传,畴壤沃饶,人物殷凑,南通渤海,西近大秦。开辟以来,声教所不及,羲皇之后,兵甲所不加。诏(阁罗凤)欲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礼义。(赞普钟)十一年冬、亲与僚佐兼总师徒,刊木通道,造舟为梁,耀以威武,喻以文辞。款降者抚慰安居,抵悍者系颈盈贯。矜愚解缚,择胜置城。裸形(蛮)不讨自来,祁鲜(蛮)望风而至。”此处所载之寻传、裸形等皆澜沧江以西少数民族,南诏为取得此地,曾“刊木通道,造舟为梁”于澜沧江上,可见此桥应在澜沧江上某处,惜今已无迹可寻[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