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收藏高密扑灰年画:揭秘『粉脸』的戏谑艺术

收藏高密扑灰年画:揭秘『粉脸』的戏谑艺术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在处理人物面部时,有一道很独特的工序,民间艺人称之为“粉脸”。即在人物脸的部位,先粉一张洁白的脸型,然后勾画眉、眼等五官,再敷彩。所以民间艺人根据实际情况,在人物最主要部位大胆施以洁白的色块,使之显得突出、明亮,有鲜活感,打破沉闷。一块洁白的脸型,通过晕染,变化多端。把画中人物的一张脸儿,推崇到这么个程度,在全国,恐怕打着灯笼也难找到第二家,这或许就是高密扑灰年画魅力之源吧。

收藏高密扑灰年画:揭秘『粉脸』的戏谑艺术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手绘年画)在处理人物面部时,有一道很独特的工序,民间艺人称之为“粉脸”。即在人物脸的部位,先粉一张洁白的脸型,然后勾画眉、眼等五官,再敷彩。画中人物经过精心粉饰的一张脸,在诸多色彩中,分外夺目,如“出水芙蓉”一般,人见人爱。相视之下,有时还会产生错觉,疑为画中人物的脸儿在晃动,眉目在传情,真是妙不可言(图89)。

此种处理手法缘起于何方画系,尚有待考证。但它迎合了农村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却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一白遮十丑”,“白即美”,乃家常的惯用语。用“白白净净”形容人长得既好看又精神,用“白白胖胖”形容人长得很有福相。总之,“白”这个字意在旧时人们的心目中近乎完美。把人们眼中理想的标准,搬到画面上去,是民间艺人绝顶聪明之处。这样才会投众人所好,讨得好口彩,让年画卖上好价。

【图89】20世纪80年代半印半绘年画“姑嫂出征”

【图90】清代“发财还家”半印半绘年画线版(www.xing528.com)

“粉脸”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考虑到室内张贴效果。过去高密农村房屋盖得都很低矮,前后窗开得很小。窗户是用一条条木棂横竖相嵌而成,天冷的时候,还要在上面糊上一层或两层的白纸,室内光线相对来说比较暗淡。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年画的色彩再火爆,也难形成鲜明对照。所以民间艺人根据实际情况,在人物最主要部位大胆施以洁白的色块,使之显得突出、明亮,有鲜活感,打破沉闷。

此道工序,备受当地扑灰年画(手绘年画)艺人看重。绘制时必强调,一要“细心”,二要“巧画”,容不得半点马虎。一块洁白的脸型,通过晕染,变化多端。放在老人的脸上,透着慈祥;放在姑娘、媳妇的脸上,透着妩媚;放在儿童的脸上,透着天真和烂漫。难怪艺人们将其视为看家的本领,勤磨苦练。就连当地专事雕刻半印半绘年画线版的工匠,也非常尊重他们的意愿,专门刻制一些无人物面部轮廓的线版,供他们使用。

如图90所示,为半印半绘年画“发财还家”线版。该版长49.3厘米,宽48.6厘米。图纹中亭阁护栏、摇钱树、马匹、小推车等,布置得满满当当。穿插其间的几个人物所占体积较小,均无头部轮廓。在如此小的空间,刻版工匠也没忘记为扑灰年画艺人留出展示才华的一席之地,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把画中人物的一张脸儿,推崇到这么个程度,在全国,恐怕打着灯笼也难找到第二家,这或许就是高密扑灰年画魅力之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