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高密半印半绘年画——收藏的意趣

山东高密半印半绘年画——收藏的意趣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高密早期年画为扑灰年画,是在庙宇壁画和文人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纯手绘年画。二人发挥各自专长,改革创新,变“纸版”为“木版”, 变出了一个新的年画画种,叫“半印半绘年画”。据史料记载,清末仅东李家庄就有数十人专事刻版业,创制半印半绘年画画样200多种,其盛况可想而知。

山东高密半印半绘年画——收藏的意趣

山东高密早期年画为扑灰年画,是在庙宇壁画文人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纯手绘年画。其在绘制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画样底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底稿,在扑灰年画艺人的手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同寻常。

其一,能起到“印版”的作用。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在画样底稿上描出画面的轮廓线,然后借其灰,把轮廓线扑印在另一张画纸上,一稿可扑数张。其灰扑淡,可再描重扑,如此反复,想要多少张画稿就能印出多少张。扑印时,画面一正一反,正好形成对称的两张。这样也就有了两张可用来扑印的画样底稿,不仅增加了数量,而且迎合了广大群众追求吉祥美满、讲究“成双成对”的心理。底稿用毕,可收起长期保存,称其为“年画纸版”,并无不妥。

其二,底稿可随意修改。沾在纸面上的柳枝炭灰擦拭后不会污染画面,看中了什么样,在原样的基础上删减增补,又会变成新的画样。过去高密民间艺人也曾用豆茬、地瓜蔓等烧成炭条来勾描轮廓,但实践证明都不如柳枝炭条好使、经用。一根柳枝炭条在高密扑灰年画艺人手中宛如一根敏感的指挥棒,时代风尚有了变化,画风也跟着变化。

【图81】20世纪80年代复印自清代麒麟送子”半印半绘年画线版印稿(右)

【图82】20世纪80年代复印自清代“麒麟送子”半印半绘年画线版印稿(左)

【图83】20世纪80年代半印半绘年画“麒麟送子”

【图84】清代“麒麟送子”半印半绘年画线版

高密用木版结合手绘印制年画,始于清嘉庆年间。传说当时天津杨柳青画店有个叫胡殿奎的刻版艺人,因不受店主赏识,赌气辞掉刻版之职,不远千里,投奔到高密东李家庄扑灰年画艺人胡玉显的门下。二人发挥各自专长,改革创新,变“纸版”为“木版”, 变出了一个新的年画画种,叫“半印半绘年画”。其所刻木版图案,刚开始只是对扑灰年画原底稿做简单的移植。后来越刻越精细,内容也越来越多。印出的墨线稿,有的甚至连一些细节也交代得非常明白,只要稍加彩绘,一幅鲜活的成品画即告竣,甚是便利(图81、图82、图83、84)。版的正背两面雕刻相同图案,左右相对,以此构成对称的两张。另雕刻可连续组成一个故事的图案,分成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图85、图86、图87)推出。在他们二人的影响下,高密从事刻版的匠人逐渐多了起来。据史料记载,清末仅东李家庄就有数十人专事刻版业,创制半印半绘年画画样200多种,其盛况可想而知。(www.xing528.com)

【图85】清代半印半绘年画“八仙”

【图86】民国时期“二十四孝”半印半绘年画线版(一)

【图87】民国时期“二十四孝”半印半绘年画线版(二)

此后,拥有了资本,一些刻版艺人还打出铺号、自立门户,坐等顾客(当然是那些画匠了)上门。他们或出租版或卖版,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版随画名扬,来此购版的画匠,不仅有本县的主顾,还有平度、潍县、安丘、胶州、烟台、天津及东北地区等市县的外地主顾。因产品供不应求,有的主顾甚至住在村里,蹲门等货。足不出户就能把白花花的银子赚到手,这样的好事怎不令人羡慕?因此有人为东李家庄有名的大、二、小三辈刻版匠编了一个顺口溜:“三辈匠人大、二、小,左右开弓(传说会用左右手雕刻)好快刀。四季不问田里事,烧肉单饼卷炉包。左一刀,右一刀,刀刀割着肥肉膘。”真应了那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图88)

【图88】民国时期雕刻年画木版的刻刀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前期刻版工艺与后期相比,前者线条飘逸、疏朗、细柔,后者线条变粗,略带板滞感。这些刻版简化了手绘难度,大大拓宽了作品的题材面,其表现技巧和生产数量是老牌扑灰年画所难以企及的,故而吸引了一大批擅长手绘年画的艺人加入绘制半印半绘行列,提高了绘制质量,增强了画品的装饰趣味,使半印半绘年画成为继扑灰年画之后,民间艺林中绽放的又一朵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