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动的影像:中美电影跨文化研究成果

流动的影像:中美电影跨文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3]这批学者通过一种现代性述说,从不同角度分析了1950年之前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历史走向,为早期中美电影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思路。涉及早期中美电影文化交互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专著面世,大多散见于个别的专题论文,描摹了这一时期中美电影跨文化交往的简单态势。事实上,“早期中美电影关系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困难重重。

流动的影像:中美电影跨文化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学者对早期中美电影比较方面的研究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像胡克、李道新、汪朝光、张伟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美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在电影消费、观众接受、在华境遇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著述。这些著述大多从文化研究角度切入,以单一民族国家的电影讨论为主。相较国内学者,在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群体中,涌现了一批关注中美电影文化交流的海外华人学者和外国学者,他们因为特殊的“跨文化”身份,往往对中美电影的关系问题比较敏感,并形成了特定的学派风格。像曲春景提出的“感官文化学派”,通过对以李欧梵、孙绍谊、张真张英进、马宁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学者研究特征的深入分析,发现他们对上海早期电影的研究体现了一个显著特征,即“探讨上海早期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关系,考察和寻找好莱坞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上海早期电影的正负面影响”。[163]这批学者通过一种现代性述说,从不同角度分析了1950年之前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历史走向,为早期中美电影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思路。

以早期的上海电影研究为例,上海的城市特征和文化氛围为美国电影提供了比较合适的传播土壤,也把上海人“摩登时尚”的精神诉求与美国电影“现代性”的影像符码完美地缝合在一起了。正如米莲姆·汉森(Miriam Hansen)所指出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扩张,最主要是“由于这些电影为美国国内外的大众观众提供了一个现代化及现代性体验的感知反应场(Sensory Reflexive Horizon)”。[164]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白话现代主义”(Vernacular Modernism)的概念,把早期中国默片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解释电影作为“集体感官机制”的外在表征。美国电影往往把上海作为它的叙事空间,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猎奇心理。上海作为当时的国际化都市,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前沿阵地,这就形成了上海观众独特的审美心理,他们对美国电影的热衷促成了当时时尚文化的兴盛,在电影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种“现代性”论说。

这些中外学者对早期中美电影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要么倾向于在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白话现代主义”引领下,对电影及观众在社会文化领域里相互关系的考察;要么就是通过对早期中美电影跨文化交流的概貌分析,来凸显中国电影的“民族认同”和“主体性建构”,而真正对早期中美电影跨文化交互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具体表现,则显得相对欠缺。致使我们考察这一时期中美两国电影的互动与影响时,许多仍停留在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对美国电影带有鲜明意识形态倾向的价值评判,及其对《上海电影志》中战后中美电影资料和数据的引用层面,少见一些有突破性的论著成果。虽然有个别论文对早期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关系做了简单的梳理,但这些成果往往流于景观式的介绍,缺乏对这一问题系统深刻的钻研。涉及早期中美电影文化交互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专著面世,大多散见于个别的专题论文,描摹了这一时期中美电影跨文化交往的简单态势。

事实上,“早期中美电影关系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因为1949年之前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相互纠缠,导致了这一时期美国电影在输入和市场放映方面时起时落,各方面不稳定的因素加大了这一论题研究的难度。其次是史料方面,有关早期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发行、宣传乃至放映方面,完整、系统、连贯的原始资料几乎没有,只能从现存的部分官方档案和大量散见于报纸、杂志中的宣传内容上寻觅踪迹。只有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收集、甄选和梳理,才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线索。这虽然是一件费时耗力的苦差事,但也是历史研究的必走之路。随着资讯平台的日益丰富和传媒手段的更加便利,对早期电影史料的挖掘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成果不断浮出地表,为我们了解早期中美电影关系的跨文化交互提供更加深入的资料。(www.xing528.com)

[163]曲春景.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上海早期电影研究[J].文艺研究,2006(10):94-103+167-168.

[164][美]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事业: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J].包卫红,译.当代电影,2004(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